•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茱莉.泰摩

相關文章 6 篇
  • 哈洛德•普林斯上承亞伯特及羅賓斯的導演風格,成為過去四十餘年以來商業劇場導演手法的一代宗師,他的招牌造型便是將老花眼鏡高高掛在晶亮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位你不能不知道的音樂劇巨頭

    如果看戲像上餐廳,那麼這六位大廚的手藝能增加您的食慾,拓展您的品味。他們像是最佳的音樂劇領路人,在這條萬花嬉春的歌舞道路上,有導演們的陪伴,你將不再迷路。

    文字|耿一偉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開檔褲劇團女同志女性主義的經典劇團,以既雜耍又諷刺的表演,挑戰T-婆的性別界定。圖為該團演出的《我倆長住的小屋》。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們,在劇場關心什麼?

    女人進入劇場的時間不算長,真正為自己發聲,也不過是近五十年間的事。但女人做劇場,關心的事卻是無所不包,凡是當今女人生活上會碰到的事,全可以寫進劇本、搬上舞台;而且永遠不會是頌揚父權體制的完整無缺,而是更深層生命的挖掘,更豐沛多樣的製造。

    文字|秦嘉嫄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在一切東西都可能成為偶的概念風潮下,”Object Theater”於焉誕生,偶不一定再有具體形象,表演者操演日常生活的物品呈現出角色生命。圖為法國頗帶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偶戲新玩意之一

    偶 劇場新寵兒

    正是因為許多的現代劇場創作者積極加入偶的表現形式,使偶戲跳脫傳統演出中單純炫技或講述故事的範疇,而有更多樣的表現。偶的目的不再是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意象化。戲劇演員「演」一個角色,而戲偶本身就「是」那個角色,難怪戲偶能夠呈現出直指人心的說服力。未來,偶將可能為劇場注入新的元素,繼多媒體之後。成為表演藝術界的寵兒。

    文字|鄭嘉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茱莉.泰摩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具、符號學、偶戲 成就導演江山

    茱莉.泰摩 橫跨表演藝術界的女獅王

    要能成為一位橫跨偶戲、莎士比亞、歌劇、音樂劇、電影的女性導演,茱莉.泰摩的確是個奇葩,她的命運就跟《獅子王》裡的辛巴一樣,也經歷了一段流浪的旅程,才到主流市場,奪回她的王位。當然,我們都知道辛巴有兩個好朋友彭彭與丁滿,泰摩也在三位奇貌不揚友人的協助下,讓她成為劇場界的女獅王,這三個好友分別是面具、符號學與偶戲。

    文字|耿一偉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斑馬的造型也同「跑旱船」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偶不成《獅子王》 戲偶變化萬千 打破奇想界線

    《獅子王》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那為數眾多、設計精巧的戲偶與面具,戲偶數量超過二百個,花了一萬七千多個小時製作,在在創下紀錄。而創新的偶戲操作與人偶合一的演出模式,都讓人對偶戲的認知大大改觀。《獅子王》最卓越的美學創舉,就在於打破舞台、服裝、戲偶之間的界線,彼此透過表演者,「融為一體」。

    文字|鄭嘉音、朱安如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龍口下的孫逸仙》爲震災義演 劇作家兼導演愛德華.伊曼紐的劇作《龍口下的孫逸仙》,將頂著「美國國家戲劇獎」得主及「普立茲戲劇獎」入圍決選的光環,於七月中下旬來台為去年九二一震災進行巡迴義演。該戲由愛德華.伊曼紐親自率領「佛萊斯諾州大劇團」演出,將巡迴台中縣、桃園縣、台北市、宜蘭縣等地共八場。 《龍口下的孫逸仙》去年十二月在美國首演,内容是以國父孫逸仙倫敦蒙難記為主軸所鋪陳的三幕廿七景舞台劇。伊曼紐在劇中利用「超現實」手法讓不同時空的歷史人物對話,藉以探索國父被囚十二天中、龍困淺攤的心路歷程,劇中包括關公、孔子、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總統等中外歷史人物都會交錯出現在舞台上。 本身是「台灣女婿」的伊曼紐熱愛中國文化,因為對災民失親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自掏腰包發起這次來台義演的活動。所有場次均不收門票,採取置放捐款箱的方式募款。而該戲來台在台中的首場演出將特別招待九二一災民觀賞。詳情請洽:02-22897897 (編輯室) 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揭曉 經過五月五、六、七日的激烈競賽,「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的結果於日前揭曉。由於此次參與團體衆多,高達一百零二隊,所以主辦單位為免遺珠之憾,特地增加了十名優選作品獎。 在「藝術舞蹈組」方面,金牌獎得主為羅雅柔編的Dream Body,銀牌獎為陳書芸所編的《心像》,銅牌獎為張淑晶編的Do You Be?,獲佳作獎的有石志如、王有丞、高培鳴、趙孝菁、謝明叡,優選作品則有劉雲霈等十位。 「全民舞蹈組」方面,則由台中市教師舞蹈協會的郭惠良所編的《大家來跳舞》獲得金牌獎,銀牌由朱麗姬的《拍拍舞》獲得,銅牌則為郭美江編的《中華兒女》,佳作獎得主分別為何麗貞、王欽賢及郭惠良的另一齣舞作。詳情可洽中華民國舞蹈學會(02)27071756、09337266927。 (編輯室) 〔大陸〕

    文字|本刊編輯部、李翠芝、文天元、張明傑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覽空間被當作直銷現場→→葉育君:「藝術的門檻沒這麼高」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