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洛德•普林斯上承亞伯特及羅賓斯的導演風格,成為過去四十餘年以來商業劇場導演手法的一代宗師,他的招牌造型便是將老花眼鏡高高掛在晶亮的(陳煒智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上線Musical on line

六位你不能不知道的音樂劇巨頭

如果看戲像上餐廳,那麼這六位大廚的手藝能增加您的食慾,拓展您的品味。他們像是最佳的音樂劇領路人,在這條萬花嬉春的歌舞道路上,有導演們的陪伴,你將不再迷路。

如果看戲像上餐廳,那麼這六位大廚的手藝能增加您的食慾,拓展您的品味。他們像是最佳的音樂劇領路人,在這條萬花嬉春的歌舞道路上,有導演們的陪伴,你將不再迷路。

如果說看戲就像上餐廳,那麼除了裝潢(製作)、料理(音樂)、菜色(明星)可供作為參考的依據外,掌廚的手藝才是真正吸引饕客的關鍵。在音樂劇的世界裡,導演即是在舞台上烹調「百老匯」的大廚。導演必須將歌、舞、劇作恰當的調理,才能將藝術美食呈現在觀眾面前。

喬治‧亞伯特

作品《市長萬歲》

        《睡衣仙舞》

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傳奇人物喬治‧亞伯特(George Abbott)以一○八歲的高齡逝世。於百老匯執導過約五十部作品(音樂劇佔一半以上)的他,甚至還在一百歲壽誕的時候,以重導他一九二六年舊作《百老匯》Broadway的方式來慶生。而百老匯為了紀念這位摯友,更以熄燈的儀式來悼念他的離去。亞伯特對音樂劇導演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讓音樂劇的歌舞場面與演出內容相呼應,舞蹈不再是刺激觀眾感官的廉價表演。百老匯在亞伯特與他左右兩大護法――羅賓斯(Jerome Robbins)及鮑伯•佛西(Bob Fosse)的調教之下,音樂劇真正邁向了總體藝術的目標。如果說亞伯特是百老匯的國王,那麼他培養出來的導演――哈洛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則是當今美國音樂劇中真正的王子。

哈洛德普林斯

作品《太平洋序曲》

        《艾薇塔》

        《歌劇魅影》

哈洛德•普林斯早年跟在亞伯特身邊當學徒,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二年之間,幾乎每一齣亞伯特的音樂劇都由他擔任製作人,而亞伯特也對他傾囊相授。這段經驗對普林斯來說很重要,因為他從實際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整合音樂劇中複雜元素。在羅賓斯(Jerome Robbins)執導的《西城故事》(1957)裡擔任製作人時,普林斯已是鋒芒畢露,一九六六年的《酒店》Cabaret則確認了他的導演地位。接下來他與作曲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攜手,從一九七○年的《夥伴們》Company開始,到《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1976)、《史文尼•陶德》(Sweeny Todd,1978)等作品,更為百老匯創造了一個長期合作的典範。王子的勢力甚至橫跨到倫敦,韋伯的《艾薇塔》Evita即是由他執導,而這段經歷也讓他在《歌劇魅影》的導演席位爭奪戰中,把《貓》的導演崔佛•南恩(Trevor Nunn)給擠了下來。南恩推崇普林斯擅長營造舞台氣氛,而普林斯偏好將光打在舞台前半部,製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如果有人問他為何要走到舞台前緣,他會充滿自信地答覆:「因為光就是該打在那裡」。當全世界都在為《歌劇魅影》的華麗幻影世界感到著迷之際,我們可別忘了王子的功勞。

崔佛•南恩

作品《貓》

《星光大道》

《悲慘世界》

《日落大道》

曾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最年輕藝術總監的崔佛•南恩(Trevor Nunn),向來就是英國戲劇界的閃亮之星。韋伯的《貓》與《星光大道》導演工作即是由他操刀,而號稱音樂劇沙皇的製作人卡麥隆‧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也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推薦他執導《悲慘世界》,結果讓南恩成為首富級的大導演。既然系出名門,南恩不但執導音樂劇,對歌劇、電影也多有涉略,一九九六年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電影《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即是一例。南恩擅長營造強烈的舞台視覺效果,《貓》劇中超大型的垃圾烘托出奇幻的詩意感,讓觀眾在韋伯的音樂引導下,不自覺地進入想像的貓咪世界。南恩與普林斯一樣,都是能縱橫英美兩地的大牌導演,他帶領皇家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的《藍色天使》The Blue Angel,讓他獲得美國導演與編舞家基金會頒發的第九屆的亞伯特獎(Mr. Abbott Award)。如今南恩是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的藝術總監,相信王室封爵,指日可待。

伯•佛西

作品《歌舞線上》

        《芝加哥》

        《爵士春秋》

在《貓》還沒有在百老匯上演之前,《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雄霸百老匯演出最長的劇目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部由已逝編舞家鮑伯•佛西(Bob Fosse)執導的作品,象徵著傳統百老匯音樂劇的精神,那就是對舞蹈的重視。尤其是《歌舞線上》這種後台式的情節,更是許多音樂劇與歌舞片所偏好的題材(如二○○一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重演獎得主《第四十二街》,即是一例)。佛西的舞蹈甚至透過電影流傳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由他執導的音樂劇《芝加哥》(1975),於二○○三年改編成電影版之後,影片中不少的舞蹈動作,都還是採用當年佛西的設計。至於電影版《酒店》與半自傳電影《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的導演工作,更讓佛西走出百老匯的地理限制。當偉大的佛西於一九八七年過世的時候,百老匯也以熄燈一分鐘的方式來紀念他。

茱莉•泰摩

《獅子王》

有人建議要找茱莉•泰摩(Julie Taymor)的來執導《獅子王》時候,當時迪士尼總裁Michael Einser的看法是:「把一個頗受歡迎的傳統故事交到一位實驗性超強的導演手中,往往會相當成功。」《獅子王》的亮麗票房證明,總裁的獅子心

果然不是蓋的。年輕時在巴黎追隨默劇大師樂寇(Jacques Lecoq),更遠赴印尼學習偶戲,茱莉•泰摩的特色是不但能在視覺上媲美英國派的導演,又能以傳統的劇場幻覺(皮影、偶戲、面具)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她的創作力十足,在參與《獅子王》之前就已經有歌劇導演的經驗,第一次是在長野松本市的齋藤紀念音樂節(1992),小澤征爾主動邀請她來執導斯特拉溫斯基的歌劇《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結果大受國際好評。之後的歌劇經驗(《魔笛》、《漂泊的荷蘭人》等),更讓她對執導音樂劇遊刃有餘。除了舞台作品之外,茱莉•泰摩也跨足電影,像由她執導,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的《泰特斯》(Titus,2000)與大家熟悉的《揮灑烈愛》(Frida,200    2),都是我們可以間接親近女獅王的方式。

羅伯•馬歇爾

舞蹈作品《蜘蛛女之吻》

                 《該死的美國佬》

電影《芝加哥》在奧斯卡大放異彩,讓導演羅伯•馬歇爾(Rob Marshall)頓時成了當紅炸子雞。但與百老匯淵源深厚的他,不但曾是《歌舞線上》與《西城故事》的舞者,還多次贏得東尼獎最佳編舞的提名。而他與Sam Mendes共同執導的重演版《酒店》,也讓他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至於一九九九年製作的經典音樂劇《安妮》Annie電視版,則讓他獲得艾美獎最佳導演提名,並抱走一座最佳編舞獎。馬歇爾擅長從百老匯經典劇碼出發,並賦予這些作品新的生命力,依據他目前的氣勢,相信馬歇爾將會成為另一位佛西。跟著他的名字走,你將會品嚐到100%百老匯的原味。

當然,以上這六位並不能代表所有音樂劇的導演類型。但如同在文章一開頭所說的,如果看戲像上餐廳,那麼這五位大廚的手藝能增加您的食慾,拓展您的品味。他們像是最佳的音樂劇領路人,在這條萬花嬉春的歌舞道路上,有導演們的陪伴,你將不再迷路。

 

特約撰述|耿一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