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龍口下的孫逸仙》爲震災義演
劇作家兼導演愛德華.伊曼紐的劇作《龍口下的孫逸仙》,將頂著「美國國家戲劇獎」得主及「普立茲戲劇獎」入圍決選的光環,於七月中下旬來台為去年九二一震災進行巡迴義演。該戲由愛德華.伊曼紐親自率領「佛萊斯諾州大劇團」演出,將巡迴台中縣、桃園縣、台北市、宜蘭縣等地共八場。
《龍口下的孫逸仙》去年十二月在美國首演,内容是以國父孫逸仙倫敦蒙難記為主軸所鋪陳的三幕廿七景舞台劇。伊曼紐在劇中利用「超現實」手法讓不同時空的歷史人物對話,藉以探索國父被囚十二天中、龍困淺攤的心路歷程,劇中包括關公、孔子、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總統等中外歷史人物都會交錯出現在舞台上。
本身是「台灣女婿」的伊曼紐熱愛中國文化,因為對災民失親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自掏腰包發起這次來台義演的活動。所有場次均不收門票,採取置放捐款箱的方式募款。而該戲來台在台中的首場演出將特別招待九二一災民觀賞。詳情請洽:02-22897897
(編輯室)
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揭曉
經過五月五、六、七日的激烈競賽,「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的結果於日前揭曉。由於此次參與團體衆多,高達一百零二隊,所以主辦單位為免遺珠之憾,特地增加了十名優選作品獎。
在「藝術舞蹈組」方面,金牌獎得主為羅雅柔編的Dream Body,銀牌獎為陳書芸所編的《心像》,銅牌獎為張淑晶編的Do You Be?,獲佳作獎的有石志如、王有丞、高培鳴、趙孝菁、謝明叡,優選作品則有劉雲霈等十位。
「全民舞蹈組」方面,則由台中市教師舞蹈協會的郭惠良所編的《大家來跳舞》獲得金牌獎,銀牌由朱麗姬的《拍拍舞》獲得,銅牌則為郭美江編的《中華兒女》,佳作獎得主分別為何麗貞、王欽賢及郭惠良的另一齣舞作。詳情可洽中華民國舞蹈學會(02)27071756、09337266927。
(編輯室)
〔大陸〕
中國戲曲論文獎徵稿
為了進一步繁榮藝術事業,加強戲曲理論研究,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劇研究》編輯部與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共同舉辦的「中國戲曲論文獎」評選活動,即日起開始徵集戲曲理論研究的文章。本次徵稿的宗旨,仍維繫「雙百方針」──堅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路線,為戲曲繁榮提供理論支援,提供戲曲工作者發表論文的園地,期使社會大衆關注優秀的文藝作品。論文徵集的範圍十分廣泛,舉凡有關戲曲理論、戲劇文學、戲曲表演導演、戲曲音樂、舞台美術、戲曲發展史、藝術行政、表演藝術家研究等方面的論文,均可參賽。評委會的顧問團將由張庚、郭漢城、曲潤海、薛若琳、故錫東等劇壇前輩組成,評選結果將於二〇〇〇年十月公佈,並擇北京或浙江舉行頒獎儀式,相關事宜可洽: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劇研究》編輯部(010)66182364、66185551或浙江省戲劇家協會(0571)7020409、7020314、7020737。
(李翠芝)
〔法國〕
二〇〇〇年亞維儂藝術節
二〇〇〇年亞維儂藝術節將在七月六至三十日舉行,主題是「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半島」,由碧娜.鮑許為香港九七所編的《洗窗工》Le Laveur de Vitres 開場。今年邀請保加利亞、波蘭、捷克、立陶宛、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的藝術工作者與會,除推出個人的戲劇或舞蹈外,並將集體創作《歐羅巴飯店》Hotel Europa。
法國的資深與青年導演也將共襄盛舉:如拉沙勒(J. Lassalle)將導演尤里皮底斯的《米蒂亞》Media,文宋(J. P. Vincent)導演浪漫時期作家謬塞(Alfred de Musset)的《羅倫扎西奧》Lorenzaccio,拉加斯卡得(Eric Lacascade)推出《伊凡諾夫》、《海鷗》、《家庭聚會》Cercle Famille組成「契訶夫的三部曲」,以及尼許(J. Nichet)自編自導的《下回我重出世》La prochaine fois que je viendrai au monde。此外,還有俄國的I. Lioubimov將導演彼得.懷思(Peter Weiss)的《馬哈.薩德》Marat-Sade、「江湖戲班」Footsbarn改編果戈里的《欽差大臣》L'Inspecteur;其他如莫里哀的《慳吝人》L'Avare,卡夫卡的《審判》Le Procès等戲碼也都將上場。舞蹈方面,「靈巧的舞者Le Vif du Sujet」專題將繼續邀請深具潛力的年輕舞者參與。
諮詢電話:33(0)4-90-14-14-26,網址:www.festival-avignon.com,訂位從六月五日開始,可上網訂位,訂位專線:33(0)4-90-14-14-14。
(文天元)
兒童藝術家展現音樂未來
在各地民間傳統日漸沒落的今天,另一波以兒童為對象,鼓動民間藝術薪傳的力量,也在興起。在國際教科文組織等機構的協助下,一項以「今日的兒童,明日的音樂家」(Enfants d'Aujourd'hui, Musiciens de Demain)的節目,邀請了印度、峇里島、巴西的兒童藝術家在巴黎市立劇院(Théâtre de la Ville)演出。
印度近巴基斯坦沙漠地區的 Mangnaniyar 與 Langas 兩族人,各自傳承不同的弦琴的演奏,並互相交流,鑑於傳統音樂工作者逐年稀少,近年有些音樂家創設了音樂學校,召集幾十個十歲以上的小孩,展開為期數週的訓練,以演唱為主,有幾位已有令人矚目的成績。
峇里島的兒童將演出《棄兒的故事》L'Histoire des orphelins abandonnés,這齣講述國王為女人迷惑、離妻棄子的舞劇在三〇年代非常流行,但現在少有人知,此次請法國導演Catherine Basset以原劇為本,為兒童導演這齣戲。
巴西藝術家演出的“Capoiera”不只是體育表演,也包含了舞蹈、武術、韻律等元素,由於過去有人藉著這項娛樂打鬥鬧事,“Capoiera”曾長期被禁,但如今已成為巴西的一種文化認同,並有歐洲人學習。
千里達首都的嘉年華會本是殖民地黑人為統治者表演的節日,在十九世紀末,統治者禁止樂團使用非洲鼓,所以打擊樂樂器引進表演當中,本次演出的“Junior Groove”樂團,包含了該國最好的少年音樂家,去年在嘉年華會中有傑出表現。
演出共分「印度、峇里島」與「巴西、千里達」兩組,六月十三至二十四日輪換演出。巴黎市立劇院網址:www.theatredelaville-paris.com
(文天元)
〔美國〕
茱莉.泰摩百老匯新作《青鳥》
一九九八年以音樂劇《獅子王》勇奪東尼獎最佳導演與最佳服裝設計獎項的導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在今年四月又推出她的第二齣百老匯作品《青鳥》The Green Bird,故事改編自卡羅.哥吉(Carlo Gozzi)的劇本,由紐約市新觀衆劇場(Theatre for the new audience)製作,在百老匯的寇特劇場(Cort)演出。泰摩的《青鳥》其實是一九九六年的作品,當時曾在紐約演出,並十分賣座;這次《青鳥》捲土重來,與上次的製作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劇中許多角色使用義大利藝術喜劇風格的面具,演技上也隨著面具變得比較誇張。由於是童話故事,劇中甚至還出現會唱歌的蘋果與會跳舞的水,因此在舞台、服裝與造型上也充滿了泰摩的獨特創意。劇中的中心角色──青鳥,則是以泰摩愛用的偶戲方式來表現。
卡羅.哥吉是十八世紀義大利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寫了很多具有寓言童話意味的劇作。有名的作品包括《杜蘭朶》、《三橘之戀》、《麋鹿國王》以及《青鳥》,由於場面浩大,常常被改編成許多歌劇或芭蕾舞劇。
泰摩今年年初還導了一部以莎劇為本的電影《泰特斯》Titus,她的《獅子王》目前也仍在百老匯以及倫敦、多倫多及日本等地上演。看來今年泰摩的創作力仍然十分旺盛。相關網站http://www.thegreenbird.com/
(張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