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以母爲名

相關文章 15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羅北安.謝蘋英

    今年八十二歲的羅媽媽,因著今天的訪問還特地去美容院洗了頭,羅北安握著面對訪問緊張不已的母親的手,還打趣地說:「是啊!我們還打掃了房子呢!」 羅媽媽是個標準的眷村媽媽,勤儉持家、和藹可親。憶起當年在眷村裡,喊著羅北安回家吃飯的情景,不擅言詞的她操著一口標準的湖南話,雙手撫著北安受傷的膝蓋,憐惜之情,溢於言表。 或許是因爲跟哥哥年紀相差十五歲的關係,在台「北」市大「安」區出生的「北安」覺得自己其實像個獨生子般地被呵護、成長著。從小學、中學到連續四年重考大學後,考上藝術學院的經驗,羅媽媽只是笑著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了。」 在羅北安的作品中,一向充滿著濃郁的親情與友情,究其原因,羅北安說:「可能是因爲我喜歡『家』的感覺、喜歡回家。」而其中,羅媽媽本著傳統婦女的美德,默默地支持著「家」的力量,我想,這才是觀衆能看到羅北安創作許多溫馨作品的原因。 (本刊編輯 劉守曜)

    文字|劉守曜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左一爲王榮裕,右二爲王媽媽。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榮裕.謝月霞

    舊照片沉載著許多過往的記憶,一旦打開,人生如戲。對王榮裕而言,這張鏡頭偏離、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是近二十年來與母親唯一的合照,也記錄著母子之間由遠到近的關係。 由於早年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讓王媽媽離開了孩子,北上歌仔戲班唱戲。王榮裕依稀記得,身爲長子的他,帶著妹妹在野台的戲棚下尋著媽媽的情景。就這樣地尋著、尋著,也讓成年後的王榮裕尋到了劇場,在劇場中不僅尋到了自己、了解了演員,更了解了媽媽當年的心情與苦衷。與其說是「劇場」拉近了母子間的距離,倒不如說是相互體諒下,了解了對方的付出。 兒子導戲,媽媽演出。現在在劇團裡,王媽媽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追逐夢想,刻苦的耐力、堅毅的性格常是團員們的精神支柱。拍照的當天,升格爲祖母的王媽媽抱著三個月大的小孫子,與剛當爸爸的王榮裕開懷地訴說著過去、寄望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伴著這一家子的喜悅,我們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劉守曜)

    文字|劉守曜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朱陸豪與母親、姐姐的合照(左一爲朱媽媽)。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陸豪.傅五妹

    內湖的早晨,在空氣淸新的中庭花園裡與朱陸豪和朱媽媽閒聊著,徐徐微風拂面。這裡也是朱陸豪忙裡偷閒時會陪著母親來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的地方。朱媽媽很久沒有唱戲了,維持適量的健身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也爲了這個緣故,朱陸豪一家人即將離開這個宜人的居家環境,搬去附近的新家。「在這裡住得高,得坐電梯,搬到新家那裡,媽媽就天天有樓梯可以爬了。」 翻出原本已經裝箱的母子合照,朱媽媽想起了朱陸豪小時候的「家」:在戲院後台用白布隔出來的一方棲身之地。一家人跟著朱媽媽的歌仔戲班南北奔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少有餘裕,卻也造就了朱陸豪童年的戲曲環境啓蒙。此外,朱陸豪體內流著的伶人血緣,還可以上溯到朱媽媽英年早逝的父親,是當年以演出台語京戲聞名的「宜人京班」台柱,文武不擋。「我媽說我是外公投胎的唷!」朱陸豪得意地笑了。 (本刊編輯 安原良)

    文字|安原良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唐美雲.唐冰森

    唐媽媽六十多歲了,如今依然活躍在外台戲棚裡,在接受我們訪問之前,才帶著「秀枝歌劇團」遠從埔心演出歸來。坐在「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排練室裡,提起戲班生涯,唐媽媽有一肚子足可媲美連續劇劇情的滄桑往事:出身彰化望族,卻因不堪養母苛待而數度離家,迷上內台戲光鮮亮麗的小旦扮相後,不顧家人反對,硬是投身戲班,又嫁給同行的「戲狀元」,就這麼把一輩子都給了歌仔戲。 而出生後就被算命先生說是「與家人註定無緣,十五歲就會離家」的唐美雲,到現在仍然跟媽媽與三隻狗相守在一起。從少女時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媽媽用一雙繡花鞋「騙」去演了生平第一齣戲《千里尋父》開始,到現在同樣選擇歌仔戲做爲一生的志業,唐美雲對照著自己今昔的變化,也和媽媽有相似的感慨。 對著排練室的落地鏡,唐美雲挽起水袖比畫了一番,請媽媽過來幫忙指點兩下。唐媽媽雖然嘴裡叨唸著:「手要這樣比出去才對」,在她靦腆笑容中隱隱浮現的,卻是那份牽繫兩代的親情與戲緣。 (本刊編輯 安原良)

    文字|安原良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文字|陳品秀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左一爲楊銘隆,左二爲楊媽媽。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銘隆.楊李罔

    舞者楊銘隆會離開世界知名的崔莎.布朗舞團回到台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年近八旬的母親。去年母親住院開刀,才讓他警醒到母親的年歲已大。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晚歸,母親惦念著站在門外守候的身影,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楊銘隆是家中的老么,從小就特別黏母親。回想起小時候的日子,他說:媽媽很會做女紅,家中小孩穿的,都是母親親手做的衣服。一邊幫人家做衣服賺錢、一邊帶小孩。他最記得那段在碎布堆上玩,聽著縫紉機工作聲睡著的日子。 對於楊銘隆將跳舞當成職業,媽媽一點都不反對,她說:只要兒子安分做人,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將來;不管做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若要說有什麼牽掛,就是希望兒子早點成家。 (本刊編輯 陳品秀)

    文字|陳品秀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中間兩位爲張正傑母子。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正傑.陳恩汝

    張正傑第一次拎著大提琴,隻身遠赴維也納求學時,才十四歲。再一次見到母親淚汪汪地在機場相擁時,張正傑已經成年。 他坦承那種感覺「有點生疏」,「可能是因爲當時已經成年,對母親的印象卻仍然停留在需要她呵護的少年階段。」張正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與父母的相處,也盡力地彌補彼此在情感上的愧欠。 去國十三年,並在歐洲音樂院擁有終身敎職,然而張正傑決定返台定居如同當初出國深造一樣,充滿義無反顧的熱情。母親眼中的正傑「個性很硬」,包括練琴念書、策劃音樂會,「只要他想要的,一定努力達成目標。」 忙碌的演奏家生活、加上在東吳的專職及電台主持工作,張媽媽說現在要見到張正傑很不容易,「只能每天打開收音機才聽得到。」言語間充滿得意又好像有點「抱怨」,這張合照顯然替這對母子湊合了一次愉快的面對面。 (本刊編輯 黃俊銘)

    文字|黃俊銘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佳韻.周修眉

    拍照的當天,張佳韻剛指揮NSO演出音樂劇《眞善美》,這是她例行佔去一天三分之一時光的全職工作,也是張媽媽從小苦心栽培然後開花結果的。 剛散開的人潮,偌大空盪的音樂廳裡,張佳韻像回到自己家從容而熱切地招呼大夥兒。「太太,坐這裡好嗎?」張佳韻喊媽媽「太太」,我們看得出這是一種親暱。 父親是長年在外的船長,因此管束收放全由母親作主。張媽媽學過鋼琴,她不諱言是自己的主意-在張佳「韻」的生涯鑲嵌音樂的十字架。然後她直誇讚佳韻從小耳朶就很好,「眞的很有音樂天分。」反倒是這位豎笛指揮雙修碩士時而湊過來插話:「沒有啦!我吿訴你;每個學音樂的父母都會認爲自己的孩子最有天分。」 張媽媽眼中,佳韻是個很「獨立、孝順、正直」的孩子,並且還不忘樂乎乎地補充「這可是我從小敎他們的;品行永遠最重要,然後才能談音樂。」張佳韻好像有點無奈地表白「我的叛逆『啓蒙』比較晚,媽媽這幾年也學著適應了。」 「以前像母女,現在比較像朋友。」兩人說完相視而笑,我們於是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黃俊銘)

    文字|黃俊銘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母親肖像

    五月是康乃馨的季節。在一片歌詠母愛的歌聲中,我們想從表演藝術的角度,勾勒屬於「母親」的形象。 〈「攝影」母親〉希望透過影像,捕捉藝術家與母親相互聯結的生命經驗,本刊分別從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邀請八位藝術家與母親合照,並「翻箱倒櫃」找到珍貴的老照片,用來註解他們成長的軌跡。 〈經驗「母親」〉則是呈現藝術創作者如何兼顧母親的角色;在身爲人母之後,與親子互動的經驗,及孕育新生兒所帶來在創作風格上的影響。 將這個專題獻給所有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母親,及每個「以母爲名」的藝術家,妳們辛苦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與小孩一起長大是件快樂的事。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小孩同遊 小明明

    受傳統戲曲裡的觀念影響,舞台上女性與母親應守的本分與責任,小明明一一地在眞實生活中如劇情搬演,毫無懼色地接受生命的各樣體驗。據她自己的形容是:「嫁人以前很沒膽,嫁人以後連太平間都敢去待著!」

    文字|秦嘉嫄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在細數這些年作品的過程中,劉靜敏赫然發覺,「母親」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特別企畫 Feature

    鬆落於生命輪轉之間 劉靜敏

    肚子懷著小孩子,他是一個生命,「而其實生命的狀態是無法強求的,如同風一樣,隨著風而走。」於是劉靜敏不再堅持孩子是生命中的唯一,這樣的放鬆,反而讓她能眞正跟著生命走,回到生活層面來。

    文字|秦嘉嫄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排演《不帶連》時,小羖總是能靈敏覺察上台的cue點,攫取衆人目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倫山中樂 吳文翠

    「有一天,我們在家排戲,晚上十點了,我偶然聽到他在開瓦斯爐熱菜的聲音,過不久,他就來敲我們的門。『吃飯了!』天啊,他竟然弄了套餐,而且還一盤盤分好。」吳文翠一邊吃著不熟的雞排,有點硬的馬鈴薯,一邊搖著頭說:「太不可思議了!」

    文字|秦嘉嫄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因爲孩子,讓《跳動的搖籃.旋轉的天堂》從「舞者與一般人同台」演變成「親子間的互動。
    特別企畫 Feature

    母親在跳舞 何曉玫

    身爲人母最讓何曉玫悸動的,是眞正接觸到人由出生到逐漸成長,在時間的洪流中毫不停留的驚奇,這讓她格外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於是何曉玫邀約了數十位一至五歲的小朋友參與演出,舞作就在她家老二四個月大時開始排練。

    文字|郭士榛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林向秀特別強調,現代舞舞者歷經結婚生子之後,更能有開放成熟的詮釋。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出新「孕」律 林向秀

    懷孕六個月的林向秀跳起《鄧肯之舞》的〈母親〉,表達一位接連失去兩名愛子後對生命深沉的感受,是現代舞宗師鄧肯曲折一生的藍圖。林向秀說,「可能是自己體內孕育著一個小生命,跳這段時內心的感動特別深,跳完眼淚都掉下來了。」

    文字|郭士榛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作曲可以自由地捏造形體,然而對於小孩,潘世姬比較注重「啓發」敎育。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驗「創作」奇蹟 潘世姬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

    文字|陳音如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