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爲名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羅北安.謝蘋英
今年八十二歲的羅媽媽,因著今天的訪問還特地去美容院洗了頭,羅北安握著面對訪問緊張不已的母親的手,還打趣地說:「是啊!我們還打掃了房子呢!」 羅媽媽是個標準的眷村媽媽,勤儉持家、和藹可親。憶起當年在眷村裡,喊著羅北安回家吃飯的情景,不擅言詞的她操著一口標準的湖南話,雙手撫著北安受傷的膝蓋,憐惜之情,溢於言表。 或許是因爲跟哥哥年紀相差十五歲的關係,在台「北」市大「安」區出生的「北安」覺得自己其實像個獨生子般地被呵護、成長著。從小學、中學到連續四年重考大學後,考上藝術學院的經驗,羅媽媽只是笑著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了。」 在羅北安的作品中,一向充滿著濃郁的親情與友情,究其原因,羅北安說:「可能是因爲我喜歡『家』的感覺、喜歡回家。」而其中,羅媽媽本著傳統婦女的美德,默默地支持著「家」的力量,我想,這才是觀衆能看到羅北安創作許多溫馨作品的原因。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榮裕.謝月霞
舊照片沉載著許多過往的記憶,一旦打開,人生如戲。對王榮裕而言,這張鏡頭偏離、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是近二十年來與母親唯一的合照,也記錄著母子之間由遠到近的關係。 由於早年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讓王媽媽離開了孩子,北上歌仔戲班唱戲。王榮裕依稀記得,身爲長子的他,帶著妹妹在野台的戲棚下尋著媽媽的情景。就這樣地尋著、尋著,也讓成年後的王榮裕尋到了劇場,在劇場中不僅尋到了自己、了解了演員,更了解了媽媽當年的心情與苦衷。與其說是「劇場」拉近了母子間的距離,倒不如說是相互體諒下,了解了對方的付出。 兒子導戲,媽媽演出。現在在劇團裡,王媽媽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追逐夢想,刻苦的耐力、堅毅的性格常是團員們的精神支柱。拍照的當天,升格爲祖母的王媽媽抱著三個月大的小孫子,與剛當爸爸的王榮裕開懷地訴說著過去、寄望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伴著這一家子的喜悅,我們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陸豪.傅五妹
內湖的早晨,在空氣淸新的中庭花園裡與朱陸豪和朱媽媽閒聊著,徐徐微風拂面。這裡也是朱陸豪忙裡偷閒時會陪著母親來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的地方。朱媽媽很久沒有唱戲了,維持適量的健身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也爲了這個緣故,朱陸豪一家人即將離開這個宜人的居家環境,搬去附近的新家。「在這裡住得高,得坐電梯,搬到新家那裡,媽媽就天天有樓梯可以爬了。」 翻出原本已經裝箱的母子合照,朱媽媽想起了朱陸豪小時候的「家」:在戲院後台用白布隔出來的一方棲身之地。一家人跟著朱媽媽的歌仔戲班南北奔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少有餘裕,卻也造就了朱陸豪童年的戲曲環境啓蒙。此外,朱陸豪體內流著的伶人血緣,還可以上溯到朱媽媽英年早逝的父親,是當年以演出台語京戲聞名的「宜人京班」台柱,文武不擋。「我媽說我是外公投胎的唷!」朱陸豪得意地笑了。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唐美雲.唐冰森
唐媽媽六十多歲了,如今依然活躍在外台戲棚裡,在接受我們訪問之前,才帶著「秀枝歌劇團」遠從埔心演出歸來。坐在「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排練室裡,提起戲班生涯,唐媽媽有一肚子足可媲美連續劇劇情的滄桑往事:出身彰化望族,卻因不堪養母苛待而數度離家,迷上內台戲光鮮亮麗的小旦扮相後,不顧家人反對,硬是投身戲班,又嫁給同行的「戲狀元」,就這麼把一輩子都給了歌仔戲。 而出生後就被算命先生說是「與家人註定無緣,十五歲就會離家」的唐美雲,到現在仍然跟媽媽與三隻狗相守在一起。從少女時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媽媽用一雙繡花鞋「騙」去演了生平第一齣戲《千里尋父》開始,到現在同樣選擇歌仔戲做爲一生的志業,唐美雲對照著自己今昔的變化,也和媽媽有相似的感慨。 對著排練室的落地鏡,唐美雲挽起水袖比畫了一番,請媽媽過來幫忙指點兩下。唐媽媽雖然嘴裡叨唸著:「手要這樣比出去才對」,在她靦腆笑容中隱隱浮現的,卻是那份牽繫兩代的親情與戲緣。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銘隆.楊李罔
舞者楊銘隆會離開世界知名的崔莎.布朗舞團回到台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年近八旬的母親。去年母親住院開刀,才讓他警醒到母親的年歲已大。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晚歸,母親惦念著站在門外守候的身影,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楊銘隆是家中的老么,從小就特別黏母親。回想起小時候的日子,他說:媽媽很會做女紅,家中小孩穿的,都是母親親手做的衣服。一邊幫人家做衣服賺錢、一邊帶小孩。他最記得那段在碎布堆上玩,聽著縫紉機工作聲睡著的日子。 對於楊銘隆將跳舞當成職業,媽媽一點都不反對,她說:只要兒子安分做人,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將來;不管做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若要說有什麼牽掛,就是希望兒子早點成家。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正傑.陳恩汝
張正傑第一次拎著大提琴,隻身遠赴維也納求學時,才十四歲。再一次見到母親淚汪汪地在機場相擁時,張正傑已經成年。 他坦承那種感覺「有點生疏」,「可能是因爲當時已經成年,對母親的印象卻仍然停留在需要她呵護的少年階段。」張正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與父母的相處,也盡力地彌補彼此在情感上的愧欠。 去國十三年,並在歐洲音樂院擁有終身敎職,然而張正傑決定返台定居如同當初出國深造一樣,充滿義無反顧的熱情。母親眼中的正傑「個性很硬」,包括練琴念書、策劃音樂會,「只要他想要的,一定努力達成目標。」 忙碌的演奏家生活、加上在東吳的專職及電台主持工作,張媽媽說現在要見到張正傑很不容易,「只能每天打開收音機才聽得到。」言語間充滿得意又好像有點「抱怨」,這張合照顯然替這對母子湊合了一次愉快的面對面。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佳韻.周修眉
拍照的當天,張佳韻剛指揮NSO演出音樂劇《眞善美》,這是她例行佔去一天三分之一時光的全職工作,也是張媽媽從小苦心栽培然後開花結果的。 剛散開的人潮,偌大空盪的音樂廳裡,張佳韻像回到自己家從容而熱切地招呼大夥兒。「太太,坐這裡好嗎?」張佳韻喊媽媽「太太」,我們看得出這是一種親暱。 父親是長年在外的船長,因此管束收放全由母親作主。張媽媽學過鋼琴,她不諱言是自己的主意-在張佳「韻」的生涯鑲嵌音樂的十字架。然後她直誇讚佳韻從小耳朶就很好,「眞的很有音樂天分。」反倒是這位豎笛指揮雙修碩士時而湊過來插話:「沒有啦!我吿訴你;每個學音樂的父母都會認爲自己的孩子最有天分。」 張媽媽眼中,佳韻是個很「獨立、孝順、正直」的孩子,並且還不忘樂乎乎地補充「這可是我從小敎他們的;品行永遠最重要,然後才能談音樂。」張佳韻好像有點無奈地表白「我的叛逆『啓蒙』比較晚,媽媽這幾年也學著適應了。」 「以前像母女,現在比較像朋友。」兩人說完相視而笑,我們於是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母親肖像
五月是康乃馨的季節。在一片歌詠母愛的歌聲中,我們想從表演藝術的角度,勾勒屬於「母親」的形象。 〈「攝影」母親〉希望透過影像,捕捉藝術家與母親相互聯結的生命經驗,本刊分別從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邀請八位藝術家與母親合照,並「翻箱倒櫃」找到珍貴的老照片,用來註解他們成長的軌跡。 〈經驗「母親」〉則是呈現藝術創作者如何兼顧母親的角色;在身爲人母之後,與親子互動的經驗,及孕育新生兒所帶來在創作風格上的影響。 將這個專題獻給所有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母親,及每個「以母爲名」的藝術家,妳們辛苦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小孩同遊 小明明
受傳統戲曲裡的觀念影響,舞台上女性與母親應守的本分與責任,小明明一一地在眞實生活中如劇情搬演,毫無懼色地接受生命的各樣體驗。據她自己的形容是:「嫁人以前很沒膽,嫁人以後連太平間都敢去待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鬆落於生命輪轉之間 劉靜敏
肚子懷著小孩子,他是一個生命,「而其實生命的狀態是無法強求的,如同風一樣,隨著風而走。」於是劉靜敏不再堅持孩子是生命中的唯一,這樣的放鬆,反而讓她能眞正跟著生命走,回到生活層面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倫山中樂 吳文翠
「有一天,我們在家排戲,晚上十點了,我偶然聽到他在開瓦斯爐熱菜的聲音,過不久,他就來敲我們的門。『吃飯了!』天啊,他竟然弄了套餐,而且還一盤盤分好。」吳文翠一邊吃著不熟的雞排,有點硬的馬鈴薯,一邊搖著頭說:「太不可思議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母親在跳舞 何曉玫
身爲人母最讓何曉玫悸動的,是眞正接觸到人由出生到逐漸成長,在時間的洪流中毫不停留的驚奇,這讓她格外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於是何曉玫邀約了數十位一至五歲的小朋友參與演出,舞作就在她家老二四個月大時開始排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出新「孕」律 林向秀
懷孕六個月的林向秀跳起《鄧肯之舞》的〈母親〉,表達一位接連失去兩名愛子後對生命深沉的感受,是現代舞宗師鄧肯曲折一生的藍圖。林向秀說,「可能是自己體內孕育著一個小生命,跳這段時內心的感動特別深,跳完眼淚都掉下來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驗「創作」奇蹟 潘世姬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