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爲孩子,讓《跳動的搖籃.旋轉的天堂》從「舞者與一般人同台」演變成「親子間的互動。(朱哲良 攝 何曉玫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藝術家的「母親肖像」/經驗「母親」之四

母親在跳舞 何曉玫

身爲人母最讓何曉玫悸動的,是眞正接觸到人由出生到逐漸成長,在時間的洪流中毫不停留的驚奇,這讓她格外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於是何曉玫邀約了數十位一至五歲的小朋友參與演出,舞作就在她家老二四個月大時開始排練。

身爲人母最讓何曉玫悸動的,是眞正接觸到人由出生到逐漸成長,在時間的洪流中毫不停留的驚奇,這讓她格外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於是何曉玫邀約了數十位一至五歲的小朋友參與演出,舞作就在她家老二四個月大時開始排練。

「用身體說話」是舞者最佳的表現方式,但是將專業舞者和一般人的身體一起放在舞台上,卻是舞者何曉玫心動的部分。身爲兩個孩子的母親,使何曉玫將這份悸動轉化成親子間的互動,她不僅將這份樂趣展現在舞台上,更融合於生活中,甚至更將母愛的包容心擴張到女性主義的探索。

與親子互動而產生的舞蹈

很多人認爲身爲舞者最好別懷孕,否則會摧毀她們姣好的身材,影響曼妙的舞姿,但身爲專業舞者的何曉玫卻持相反意見。何曉玫表示,肢體的語言不只專業舞者才能展現,事實上,一般人無意間的舉手投足就會是一個舞蹈動作。她甚至認爲,專業舞者的身體由於經過嚴格訓練,肢體的結構會呈現因太過精準而冷酷的美感,但一般人的身體卻依舊保存著純粹樸實的體態。

多年前,何曉玫就計劃要結合舞者和一般人在舞台上舞出歡樂的氣氛,但不巧她懷孕了,身體出現強烈不適應的害喜症,爲了母親和胎兒的安全考量,何曉玫只得暫時收起她的企畫案。沒想到一放就是三年時間,直到老二出生,一股強烈的創作慾促使她將理念整理完成。兩年前她結合風動舞團創作了《跳動的搖籃.旋轉的天堂》。

何曉玫表示,身爲人母後最讓她悸動的是她眞正接觸到人的身體。由出生到逐漸成長,小嬰兒開始會坐、會爬、會站、會走、會笑、會哭,樣樣都讓她驚奇,她不禁想到人體的成長在時間的洪流中毫不停留,因此要格外珍惜。於是她邀約了數十位一至五歲的小朋友參與演出,舞作就在她家老二四個月大時進排練場,十個月大時正式演出。

雖然事隔二年,但回想這段往事何曉玫仍忍不住提高嗓門說,「那眞是一場很大的挑戰!」小孩子和動物通常是從事藝術工作者公認最難掌控的對象,何況是數十位差不多年齡的孩童集聚一堂,但何曉玫仍不怕苦願決心一試,於是這支舞逐漸演變成親子間的互動。

何曉玫表示,爲了譲孩子不怕劇場的環境,她邀請父母一起參與。每天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隨著音樂自然舞動,就像上創意課般,孩子也高高興興地學會互動,日子久了也產生了默契。這些孩子在一起非但不會吵架,有時還會彼此照顧,對他們而言就像是跨出了社交圈的第一步。演出時由於環境熟悉,年齡較大的孩子雖知道是在表演,但也不怯場,他們自然的演出,更將舞台上的歡樂傳達給現場的觀衆,使整場演出充滿了溫馨祥和的親情。

這支舞作雖在舞台上謝幕,但何曉玫的創作熱力卻持續延燒至公共電視《水果冰淇淋》兒童節目〈親子律動〉單元,並擔任雲門舞集舞蹈敎室的「兒童生活律動」召集人,使孩子在肢體創作空間中找到快樂和自我滿足,也啓發了幼童深潛的多元智能。

回頭探索女性自身的意義

在編作《跳動的搖籃.旋轉的天堂》之時,何曉玫不否認是將母愛宣洩而出,但隨孩子的成長,她的創作又出現了自己的聲音。她創作的內容不再提小孩,而是回頭做女性主義的探索。何曉玫表示,這並不是生產後才衍生的思維,而是早在一九九一年的一支獨舞《盛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女性對自我的探索。

去年台北越界舞團公演,何曉玫特別爲羅曼菲、卓庭竹、周怡編創了《問──自畫像》三人舞,舞者以不同的服裝區隔身分,羅曼菲著紅裙、周怡穿白襯衫、卓庭竹則似沒穿衣、身披黑長髮的精靈,他們分別代表女性體內的人我、本我、和超我。何曉玫表示,每位女性的潛在意識中都有包含男性的堅忍性、女性的溫柔、及屬中性的自我面,在生活中以不同的界面處理不同的事情。像在職場女性就必需以女強人的態勢創業,但面對家庭孩子時卻得表現出女性柔和的一面,而內心深處還有個自我潛藏,很多時侯這三個角色會不斷對話,彼此掙扎甚至產生衝突。《問──自畫像》的三位舞者以肢體語言展現女人內心糾結的情境。

何曉玫以堅定的口氣指出,生產眞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不顧一切地孕育出一個小生命。經歷過這種生命洗禮的何曉玫,將這份堅忍延續到舞蹈的創作。今年一支尚未取名字、屬幽默輕鬆的舞作,是由男舞者以身體、聲音展現「人」的存在,跳脫出男性、女性的限制,走出更寬廣的創作領域。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何曉玫,在現實環境中她可能不考慮孕育第三個小生命,但在她已開發原創力的母體中將會持續不斷地孕育舞作。

 

文字|郭士榛  新聞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