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可以自由地捏造形體,然而對於小孩,潘世姬比較注重「啓發」敎育。(潘世姬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藝術家的「母親肖像」/經驗「母親」之六

體驗「創作」奇蹟 潘世姬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

幾年前國內中生代作曲家潘世姬在「關渡藝術節」中發表她感懷二二八事件所寫作的曲子《母親》,當中的詩詞寫的是一位喪子的母親以安靜而無奈的表情,獨對生命中最沉痛的哀傷。潘世姬從一位生命的悲觀主義者,因爲成爲母親,伴隨孩子成長,一路走來不僅對音樂有全新而且深刻的體悟,更時時感嘆生命的奇蹟。

四季的家

作爲一位創作者,絕對需要孤獨、自我的環境,才能從沉靜中洗練出最純粹的音樂,於是潘世姬決定把她的家搬到遠離塵囂的群山之中。在一路往她家的途中,成片的山櫻花將枝頭灑滿粉嫩,攀藤木抽出點點新綠,隨著初春微涼的空氣,偶爾還會飄來淡淡的杜鵑花香。在潘世姬家中那一大片玻璃窗前,淡水河從遠方流過,形成一道閃著亮光的弧線,她說,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遠眺位在台地上的林口。隨後,等作曲家把自家小朋友的照片擺放到桌上,十多張照片裡小人兒的表情張張不同,原來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成長的孩童,可以活潑得如此自信。在平常的日子裡,潘世姬敎小朋友從大自然四季交替的變化中體會季節的循環,宛如生命的周期。相對於城市孩童對聲光的靈敏反應,她的小朋友反而從平凡的生活過程中有著更多對於生命的體會。

反向的拉鋸

自從結婚走入家庭以來,原本並不想要小孩的潘世姬,在家庭的壓力之下妥協了,並且在爲人母的每一個階段裡明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尤其是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了明顯的體悟。潘世姬一直在學院裡學習音樂,她所學習的一直是正統德國音樂的創作方式,而所謂正統德國的古典音樂,像是巴赫、貝多芬的作品,多半是爲了某種精神目標,在作品裡將片段的動機逐漸發展累積,藉著不斷堆疊的音符累積能量,累積到最後終於爆發出燦爛的高潮。然而,潘世姬在臨生產的那段劇烈撕扯時刻,腦中響起的卻是馬勒的音樂,「那是一種反向的拉鋸」,潘世姬說,因爲母體要以反向的力量對抗新生命向外衝出的力量,藉由反向的力道幫助小孩脫離母體,「所以只要把兩種極端的元素擺在一起,激發出來的力量會是很直接、很簡單的衝擊,也可能是最具有張力的」,例如極強、極弱聲的對比就非常明顯。而馬勒常用下降音型的銅管、打擊樂器襯托上升音型的弦樂部,所形成的對比張力,正是符合生命中某些緊繃的情境。

甜蜜的負擔

放眼音樂界,學音樂的女性多過於男性,但是因爲家庭的負擔往往使女性無法全心朝專業發展,以至於台面上主事者和傑出音樂家反而呈現出陽盛陰衰的局面,這一點潘世姬頗表認同,也因此,女性在工作和照顧家庭雙重的重擔下,時間自然被切割得很零散。以潘世姬來說,她一年發表的作品數量實在不多,就像四月底由國立藝術學院管弦樂團首演她的一部作品《給一位四十又幾朶花的女人》,從樂思醞釀到寫作完成,時間就足足橫跨兩個年頭。而白天尙有學校敎職的潘世姬「每每要等到小孩入睡,才利用夜深人靜,思緒澄明的時刻創作」,雖然時間被分割得如此細碎,但是這一份女性音樂家對創作的熱忱,卻未曾稍減。

音樂可以很輕易地被作曲家把玩於股掌之間,自由地捏造它的形體,但是對於小孩,潘世姬卻秉持自由發展的理念,注重啓發敎育,因爲「能夠塑造的實在有限」,畢竟活得開心才是重點。看著小女兒長得果然活潑有朝氣,原本標準悲觀主義的她也不得不佩服生命的奇蹟,直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小女兒和新作品的發表也肯定是潘世姬今年最美好的母親節禮物了。

 

特約採訪|陳音如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