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
-
特別企畫 Feature O│Organization
團結是力量 聯盟攜手探索綠色未來
為了在個別業界推動永續,國內國外都有不少以產業從業者為主成立的相關組織,本文特別介紹與表演藝術相關的2個組織:台灣本地成立的「TASA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與歐陸劇場界成立的「STAGES 永續劇場聯盟」。 TASA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Taiwan Art Sustainability Alliance)是由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畫廊協會、文化法學會和臺北藝術大學共5個單位,響應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於2022年10月於台北藝博會上連袂發表「綠色宣言及行動計畫」,正式成軍。一般將2010年藝術家蕭麗虹和其所主持的竹圍工作室,以及藝術家吳瑪悧共同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視為其濫觴,交織2022年文策院委託藝科智庫進行的《台灣「綠色畫廊」行動方案前導研究》,希望透過一系列實際行動,結合產官學三方能量,透過永續倡議、行動輔導、資訊平台與人才培育4大方向,推動台灣藝文界接軌國際永續潮流。 STAGES 永續劇場聯盟 由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tre Vidy-Lausanne)與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號召,並獲得歐盟資源支持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是一項回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發起的4年跨國文化實驗計畫;包含13個歐洲的機構╱協會,加上代表亞洲的國家兩廳院(台灣)共14組成員,聯合知名概念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與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眾人有志一同,推動於劇場的綠色未來發展。2022年7月,聯盟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上正式宣告成立。 聯盟以「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核心,分「永續演出與再製」、「永續轉型」及「永續未來」3大計畫來執行,期待透過零差旅製作巡演、盤點會員單位內部永續政策,與啟動綠色論壇與研討會的對話交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質轉變與資源引入
台灣過去對藝術節、場館演出的想像,是在節目邀演與場地外租的框架下,進行組合而成為系列節目。場館、承辦單位往往是透過節目徵選、邀演的方式,缺乏背後脈絡,無論是理念、或培育機制等。 不過,近10年的地方藝術節開始走向策展化,從臺北藝術節,到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臺南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開始有策展人身影,包含耿一偉、周伶芝、李惠美、林昆穎等;(註)同樣地,場館脫離純粹場地租借的身分,在節目徵選之外或之下,援引類似策展、顧問等機制,如臺灣戲曲中心近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家戲再現、戲曲夢工廠等皆設有策展人。另一方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三大場館的齊備,有更多自製節目、委託製作、國際共製、孵育平台等,藉此體現場館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當場館、策展人在節目策劃、製作的位置逐漸明確,又如何與創作者╱團隊建立藝術創作的關係?或是,怎麼重新想像演出節目與藝術節的生成? 場館轉型:製作取向的轉變與脈絡建立 場館開始有「製作」意識,可以將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的「旗艦製作」視為坐標,也就是《黑鬚馬偕》(2008)、《歐蘭朵》(2009)、《鄭和1433》(2010)與《茶花女》(2011)。此後的10餘年發展,讓場館體質轉變,仍保有引進節目、場地租借的功能,卻與「藝術經紀公司」與「演出場地」產生區隔。 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林人中表示:「台灣劇院場館過去比較是presenting house,不是producing house,這10多年來,可看見公部門場館摸索,要怎麼樣做自製節目、怎麼做國際共製、怎麼做委託創作等,這些不同的概念都涉及到不同的『與藝術家工作的關係與方法』。」並認為:「有一個很明確的轉向是,因為新場館林立,節目的需求量提高,場館也就開始想做自己的製作、支持與培育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因此更明顯地靠近『製作取向』的體質。」若將這個轉變視為前提,策展人、製作人或是劇場構作在其中的位置會各有其任務。 國家與地方場館的陸續到位,是個關鍵的背景值。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林亭均認為:「在兩廳院還是台灣唯一專業場館的時期,必須照顧到整個產業的面向。現在這個階段,策展思維是愈來愈明確的,而這
-
2023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 串聯產官學聯合開啟台灣綠色劇場時代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2023永續國際年會,今年已邁入第3屆,在7月19日、20日於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現場邀請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Filip Grzegorzewski)以「歐盟文化創意產業的永續之路:政策與補助」為題,分享歐盟如何透過政策回應表演藝術的永續理念;而玉山金控、天下雜誌等企業今年首度共襄盛舉,闡述企業支持藝術永續的做法;國家兩廳院則切分硬體與軟體,分別針對節目製作、場館設備、演出內容與延伸服務等面向,展現7年來推行永續共融的經驗與成果,並在場館政策上有更多宣示。此外,更邀請表演藝術聯盟、人力飛行劇團、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藝術大學,分享產官學在推行文化永續方面的經驗。
-
文化部成年禮金政策 國表藝邀請青年走入劇場
距成年禮金上路邁入倒數2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NSO共同宣告響應文化部政策,三館一團開出近7千席300元青年席位外,並祭出近300場主辦節目與推廣活動使用文化幣可享限量5折優惠。此外,使用文化幣購買三館一團主辦節目,還加贈駐店消費抵用券或專屬禮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除了已編入學校制度的「社團課」之外,青少年還能前往哪裡揮灑對藝術的想像?本刊蒐集全台9項課外練習場,高中生請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接續挑戰4年任期,盼再創新高
早該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會任滿前半年,新接班董事會團隊就全數到列,沒想到名單遲遲未定,還滿溢出一堆攻擊與請願的流言,最後由藝文愛好者也是商界聞人高志尚點頭接下國表藝董事長任務;原3場館包括臺北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以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文彬3位藝術總監全部留任,某種程度似乎更落實了行政法人強調的「臂距原則」精神,但全無世代交替的藝術總監人選,也讓中生代藝術工作者覺得空虛覺得冷,落實更多元更開放納接不同世代藝文品味的希望暫時落空。 疫情影響,國表藝董事會選擇「一動不如一靜」 依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董監事任期4年,第3屆董監事任期將自2022年4月2日起至2026年4月1日止。可以理解,提名董事長人選的文化部必要考量疫情之後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需求,以及董事會略晚成軍壓縮尋覓藝術總監人才時間,這都讓全數留任有了必要性與正當性。 高志尚的概念是,國表藝已經進入下一個10年,台灣不能只有晶片與經濟,也要有文化。高志尚過去有過2次、8年擔任兩廳院及國表藝中心董事的經驗,雖然是全新一屆董事會,但他認為基礎很好,只要延續,讓台灣藝術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讓國際上更多國家和藝術家看到台灣的精采,透過藝術文化讓國際對台灣有更多的了解。 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親口證實,其實他一開始徵詢的對象就是企業界,「因為國表藝就是專業治理,董事會就是支持,我相信有專業,也結合企業、政府的資源,大家一起活絡表演藝術產業。」 李永得一開始找高志尚,高董並沒有答應,李永得轉而尋找藝文界人士,但報到行政院又有各界意見,最後他決定三顧茅廬,回頭拜託高志尚答應,這次,高董點頭了,也促成企業界擔任國表藝董事長的首例。開第一次董事會同一天,現場所有董事無異議通過所轄北中南三場館藝術總監由現任3名總監劉怡汝、邱瑗及簡文彬續任,繼續推動國家劇場成立目標。 國家三場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3名藝術總監第一次董事會的報告中,第一任4年3場館勉強維繫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這一任已經拋諸腦後,3場館藝術總監宛如爭先恐後往天空盛開的花朵,各自揮灑,既發展各自的強項,也在重要節目上仍可合作的競合關係。</p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全球14機構成立「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國家兩廳院成亞洲唯一聯盟劇院
疫情、永續,是2022年藝術界的熱門議題,無論是在創作題材或是組織的經營管理上,均備受矚目。在台灣,有台灣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畫廊協會、文化法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在10月甫成立的「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國際上,則有7月15日由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tre Vidy-Lausanne)和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發起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在「亞維儂藝術節」宣告成立,14個聯盟成員含括劇院、劇場協會和大學,其中,國家兩廳院是唯一受邀結盟的亞洲劇院。 這不僅是對兩廳院近年推動「劇場共融」的肯定,也揭示「永續」不再是概念,將會落實在劇場營運、節目製作等具體實踐之中。 兩廳院為國際劇場組織的一員 加入「STAGES永續劇場聯盟」的劇院來自比利時、法國、瑞典、克羅埃西亞、立陶宛、義大利、匈牙利、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等國家,以及「歐洲劇場協會」(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和拉脫維亞里加工業大學(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等機構,希冀匯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力量與經驗交流,共同面對生存環境的危機,之後每年舉辦國際年會,兩廳院已確定是2025年的年會主辦方。 兩廳院2017年成立「國際發展組」,與國際藝術節、場館機構交流更加密切頻繁,疫情期間亦然,對於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產業衝擊交流應變措施之外,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也有所討論。因此,當比利時列日劇院向歐盟提出「劇場永續轉型計畫」時,也邀請兩廳院一同加入。 兩廳院近年積極推動「劇場共融」,今年更以「永續場館・共融年會」宣告從「人人共融」推向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永續共融」。因此,即使台灣不是歐盟國,加入計畫也不會獲得歐盟補助,兩廳院仍選擇加入,對此,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表示:「兩廳院是世界劇場的一分子,希望我們的參與,能讓亞洲經驗藉由這個平台傳遞出去。」 施馨媛解釋,「劇場永續轉型計畫」是4年期計畫(2022-2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到機構的銀齡創作光譜
當高齡成為不可避免的常態,從個人以至社會,該如何重新看待老化的可能?而對當前的高齡世代,多在退休後才有時間探索自我,在此情景之下,「藝術」成為了一個有潛力的方式;「銀齡創作」開始進入策展與觀演者的眼界,藉之肯認長者生命價值,連結世代對話,並形塑新的藝術可能。 機構:從樂齡計畫到青銀共創 為回應高齡社會,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起逐步推動「Outreach樂齡計畫」,藉由講座、體驗活動與工作坊,邀請長者接觸藝術。並於2018年結合共融概念,邀請劇場、聲音、舞蹈等藝術家參與,並推出由13位55歲以上的素人長輩演出的《該我上場!》。進而在2019年與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合作,由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重塑搬演《我所經歷的性事》,徵選6位65歲以上素人演員,以性為觸發,在台上談論生命經驗。2022年甫剛結束的演出《Wolves》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台灣青銀共創版,亦在銀齡參與者,集結青年世代參與,共同對話創作。 從工作坊的認識自我、連結他人,到《該我上場!》以演出自我表達展現,更在《我所經歷的性事》聚焦在特定議題,將個人敘事的意涵範疇拉大,以個體故事微縮歷史軸線。2022年的《Wolves》更是進一步挑戰參演者,離開自我敘事,挑戰銀齡表演者的身體。編舞家Natasha Gilmore 長期與混齡族群工作,相信只要有跳舞的慾望,人人皆可站上舞台;而這樣的展演慾望,亦帶領樂齡長輩,體驗不同的生命狀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X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劉怡汝X李若綺 嚮往香醇「熟齡釀」,就從消除成見開始(下)
熟齡,是什麼?是在某個年齡之後?還是身心進入某個狀態?那麼,它會有個固定的答案與定義嗎?我們會聽到一個說法是,台灣在2025年從高齡社會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一個提問往往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但又該做什麼準備呢?這些提問,往往讓「熟齡」成為一個「問題」,但又該讓它就是個問題嗎? 其實,老人、長者、熟齡、樂齡、高齡、銀齡等名詞的出現與替換,不代表它們完全是彼此的同義詞,更呈現的是:舊有印象的翻轉企圖,嘗試替這個所有人都可能踏入的階段,賦予更多意義,並找尋這個社會與自我生命更完善的交會點從面對現象、解決問題到共存共好。於是,本次對談邀請到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宛凌X劉龍溪
戀愛般的世代對話,從「有約」到共融與共創
兩廳院於2022年推出一系列以藝術為橋梁、促進青銀交流的工作坊,包含《聲音旅人我的未來不是夢》聲音工作坊、《陪伴者的戲劇百寶箱》戲劇工作坊、《和你跳一支雙人舞》舞蹈工作坊、《跨世代記憶》書寫工作坊,以及與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陳懷萱教授合作的「青銀有約」表演藝術欣賞與討論,以豐富的師資與課程面向,邀請台灣青銀世代在藝文中找到彼此溝通與了解的契機。
-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
劇場ㄟ冷知識
見證35年來劇場轉變的「大廟」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經常被劇場觀眾與劇場工作者們暱稱為「大廟」,最初為了紀念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而籌建,歷經1987年解嚴、2003年拆除圍籬,到2004年行政法人化等,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地進化。開館之初,館內曾有「身高未滿110公分孩童不得進入觀眾席」規定,前台服務人員需丈量孩童身高,時常引發民怨,2015年才改為以建議年齡取代限制;以及幾經表演團體多重反映,2019年才提供「謝幕時開放拍照」的選擇。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透過曾任職及現役兩廳院員工分享,35年來節目規劃、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透過他們的視角,訴說劇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
國家兩廳院第二屆「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開放報名
由國家兩廳院發起,整合亞洲4個代表性表演藝術場館資源,以亞洲製作人培力,建立亞際共製系統為目標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將於8月30日至9月22日舉行第二屆,並於2月1日至3月31日開放線上報名。歡迎以亞洲為據點,具有5年以上國際製作經驗的製作人提案參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國際論壇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遴選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於2021年8月展開為期3週的線上工作坊,期能挖掘、育成優秀的亞洲製作人與作品,締結跨國共製、巡演的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當獨立製作人進入場館,串連亞洲:我們結合不再只為了生產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圖書館幾經變革的軌跡
表演藝術圖書館除了空間的重新配置,最重要的還是19萬件館藏的重新梳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資深館員帶路!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