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設計
-
台前幕後
舞台設計作品的生命流程 《卡門》倖免焚化;《頑童驚夢》長一歲
在啓幕的第一眼,觀衆會心期待;在落幕的最後一眼,舞台設計的佈景成爲承載劇情歌樂的烙印。觀衆看不到的是,啓幕前的構思和製作,換幕換景的操作,落幕後的處理。藉由《卡門》與《頑童驚夢》兩種不同形態的演出,蔡秀錦揭示舞台設計作品的生命流程。
-
台前幕後
搬弄那方舞台風景
「Sammy!」劇場界的朋友都這樣叫他,以致於幾乎要忘掉他的本名王世信,舞台、燈光設計師,偶爾「出牆」設計舞蹈服裝;除了舞台劇之外,亦跨界爲賴聲川電影《飛俠阿達》設計場景。年少時候,他認眞地以爲舞蹈是他這一輩子追求的理想,現在,他却是台灣劇場界活動力最旺盛的設計師之一。
-
台前幕後
李名覺的舞台風格
《美國舞台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 1985)一書的作者阿隆森(Arnold Aronson)稱譽李名覺是「公認的美國舞台設計長老」,麥凱女士(Patricia McKay)更在《劇場技藝》(Theatre Crafts)雜誌上說,「李氏的技巧已成爲我國設計語彙的一部分。」
-
台前幕後
設計大師:李名覺 MING CHO LEE
李名覺是六〇年代以降,美國最重要的舞台設計家。他曾爲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市立歌劇院、瑪莎葛蘭姆舞團、艾文艾利舞團、荷西李蒙舞團及百老匯等擔任設計,獲獎無數;許多設計作品,如今已成爲經典。他倡導的設計語彙,更影響深遠。十年前爲林懷民《紅樓夢》擔任舞台設計之後,李名覺今年再度跨海來台,與雲門合作《九歌》。本刊特別邀請《九歌》的燈光設計,也是李名覺在耶魯硏究所的學生林克華,來談談這位美國舞台設計的一代宗師。
-
台前幕後
歌劇舞台的設計
李名覺不但是戲劇、舞蹈的舞台設計大師,在歌劇的領域中也十分傑出。透過這篇作於一九七四年的文章,他揭示了一個設計者的原則、方法,以及與作品內在世界的溝通之道。
-
入門
移花接木虛張聲勢
從《費加洛》的後花園,《波西米亞人》的巴黎拉丁區,到《阿伊達》裡眞槍實彈的人面獅身像,或是反以黑白色調表現濃厚後現代主義,小小的舞台竟可以移花接木、扭轉時空以襯托歌樂情境,增強戲劇張力。歌劇幕後的藝術對整體演出就如調味料般,掌控了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