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身體練習

相關文章 11 篇
  • 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劇團演出《身體練習》
    即將上場

    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劇團《身體練習》

    《身體練習》是新生代小說家林明謙於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創作組之畢業劇本,由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劇團之團長謝東寧導演,也是該劇團首演作品。 劇本由一位女同志徬徨在出櫃與不出櫃之間,其身心受到極大的煎熬與壓力,而透過身體各部分之器官如眼、耳、鼻、口、心等實體中,在壓力鍋的狀態下,架構狂想、驚異與囈語的段落,不斷翻攪、迴盪之中,放大感官收受能力,企圖挑戰高壓潰堤的瞬間。 在《身體練習》中,林明謙用輕鬆、揶揄的筆調,描繪生死攸關或是殺戮、災難等問題,兩相對比之下,世間的荒謬感不言而喩。而導演也緊抓住原劇本的詼諧、戲謔性的基調與節奏。加以綺想,異化的風格,在眾聲喧嘩中,重新找尋自我及權力關係的定位。 「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劇團成立於今年六月,核心成員是由藝術學院第十二屆的學生所組成,之所以命爲「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源自於對周遭環境的敏感而產生了種種的不適應,導致了失調的狀態,而做戲則是治療失調狀態與滿足做戲慾望的最佳方法,因此劇團強調創作力與實驗性並重,顚覆、挑戰風格與形式的極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給外行人的第一堂身體練習課

    那是一個記者會的場合,漂亮的演出彩排結束後,我說:「你們剛剛在台上,好像非常開心的樣子。」舞者大笑:「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身體的每一束肌肉,但大多數人連怎麼動屁股都不會。」動屁股有什麼難的。我扭了一下。嗯,確實。身體離我好遠。 身體是迷宮,我們慣於生理囿於形體,把「動」的本能給丟失了,本刊以三堂「行內人」的紙上課堂,四位「外行人」的親身體驗,並梳理近年來舞蹈作品中的跨界表演者,請您不用擔心是否非得學習飛越大跨步旋轉三圈半才叫「動身體」,活過些許年歲,回來重新上一堂課,是身體練習,也是生活練習。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每個人都有身體,每個人都可起舞。圖為馬克.莫里斯舞團來台訪問帶領民眾跳舞。
    焦點專題 Focus

    從疏遠到追求 回返「身體」的蜿蜒路徑

    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時發展的「身心二元論」,讓肉體被視為「低級的、沉重的、罪惡的」存在,長期受到宗教與神學的壓制,直到近代,身體才被肯定為人類認知的主體,成為了人最真實的存在證明。身體這座迷宮,在當代已經迅速召喚了各路專家、各式學科、各種議題集結,從藝術、美學,到哲學、社會學扮演著論述中的重要角色。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接觸即興」透過肢體的語彙溝通,讓參與者在互動的過程中以不同的視角認識自己和對方。
    焦點專題 Focus 舞團開課之一

    古名伸 即興就可起舞 身體沒有限制

    由編舞家古名伸帶進台灣的「接觸即興」,可說是打破了舞者與非舞者的界線,回歸到身體,讓每個參與者都開始思索「我為何而動」,不但對編舞與表演有啟發性的意義,更形成了獨有的傾聽和訴說方式,透過肢體的語彙溝通,在互動的過程中以不同的視角認識自己和對方。

    文字|王若鈞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無垢身體訓練的基本練習。
    焦點專題 Focus 舞團開課之二

    無垢舞蹈劇場 放慢放靜 安住當下

    沉靜幽緩的舞步,是無垢舞蹈劇場作品給觀眾的深刻印象,而這樣「向內看」的舞蹈精神,不止體現在舞作中,也延伸到對外招生的肢體開發班。學員一進入教室,就開始學著將腳步放輕放靜,從靜坐開始,體察空氣的溫度、地板的質感、他人的狀態、微細的聲音,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一心專注於身體的過程,外物恍然卸淨,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是安住當下的練習。

    文字|孫得欽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雲門2社區巡演演出後,舞者帶大家做舞作中的簡單動作,然後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即興。
    焦點專題 Focus 舞團開課之三

    雲門2 讓日常身體輕鬆起舞

    雲門2團的社區巡演,一般來說,會有一段示範演出,演出後,舞者帶大家做舞作中的簡單動作,然後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即興。最後的階段其實不強迫每個人都參與,也許這次不想,但下次就想了,也許現在不想,但身體記憶在。雲門2做的,不是讓每一個人都變成舞者,而是讓人們可以因為跳舞而開心,因為悲傷所以想跳舞。

    文字|黃佩蔚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繼承者》強調身體在空間、裝置與聲響中的表演,身體的表現性大於技巧性,具有肢體表達能力的劇場演員,似乎可以增強作品的豐富性。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樂手阿達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一

    阿達 解構再重組 找到身體的節奏

    「農村武裝青年」樂團的主唱與吉他手阿達,長期透過參與街頭抗爭與音樂創作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而參與編舞家林宜瑾的《泥土的故事》則是他透過身體律動來表達思考的全新體驗。透過即興想像,阿達「像是旅行,帶我去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被解構了,必須自己重組回來。」也因這次經驗,他突破過去創作音樂的靜態、語言式思考,開始用身體的律動來創作。

    文字|張慧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音樂家李世揚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二

    李世揚 肢體接觸是最真實的交流

    即興鋼琴家李世揚在編舞家林文中「設計」下,與舞者們一起在實驗劇場起舞《慢搖滾》,回憶起這段愉快的跳舞時光,李世揚最想念彼此間的身體接觸與團隊相處;在場上藉由實際的肢體接觸,一群人為著同一個目標一起做同一件事,讓作品在彼此的激盪間長出最終樣貌。儘管身為樂手總得和樂團一起工作,但「聲音在空氣中交流,看不到也摸不到,不像跳舞是最真實的接觸。」李世揚說。

    文字|白斐嵐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作家李時雍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三

    李時雍 以身體趨近 找到書寫的感動

    對另一種藝術形式誠摯地聆聽、凝視的過程裡,作家李時雍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學習,去碰撞,去感覺,當他走進劇場,就看懂了舞台上的枝微末節,「當我想要更多,去分享我所看到的,這就是必須的。比如我開始看懂芭蕾的舞位;或當我看無垢,如果我未曾學習,我不會知道那步行所經受的辛苦。」

    文字|張慧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劇場編導、演員魏雋展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四

    魏雋展 就在生活裡好好玩吧

    對劇場演員、編導魏雋展而言,「動身體」是從小「玩」到大的,從業餘到當成職業,一顆玩心始終伴隨,也讓他敢於挑戰當「舞者」,參與驫舞劇團《繼承者I、II、III》與《Im Still Here 愛情如是繼續》等舞蹈製作,從中玩出創作新意。

    文字|黃佩蔚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