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德勒之井劇院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
「街舞」往往被視為某種流行風潮,然而,街舞與族裔、移民、都市與青少年問題也總是唇齒相依,在商業潛力之外,許多國家也看到街舞的其他可能性,本文以美國、法國、英國為例,讓我們認識街舞能如何作為文化、教育或青少年政策的一環。
-
倫敦
基根-多藍新作《瑪姆》 一場末日前舉辦的舞會
《瑪姆》是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的最新舞作,近期登上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相較於前作《癲鵝湖》,此作以較為抽象與直覺性的手法呈現,但依舊強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個現代主義入侵傳統生活的概念。基根-多藍與一群當代舞者在丁格爾半島居住並創作,《瑪姆》也裡裡外外都顯示著其與丁格爾半島景觀與居民的密切關係,演出像是一場在世界末日前舉辦的舞會,面對毀滅時,舞者肆無忌憚地釋放能量。
-
舞蹈 探尋芭蕾源起與身體的音樂性
威廉.佛塞 與七位夥伴共創「寧靜舞夜」
久違台灣的現代芭蕾大師威廉.佛塞,將於二月下旬帶著其二○一八年的製作「寧靜舞夜」造訪高雄。演出分上下半場收錄兩齣重新演繹的現有舞作《目錄》、《對話》與幾齣全新創作,透過佛塞的新作與舊作重探,讓帶著我們一探芭蕾源起及身體的音樂性。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創作的第一哩路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米隆加》 重組肢體語彙 挑逗當代複雜人際
在探索探戈的歷程中,西迪.拉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感興趣,《米隆加》試圖描繪當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如同愛情,作為探戈「舞會」,舞者並不總是一男一女成雙成對;或同性舞者成對、或以三人之姿尷尬擁擠地移動、或是三男競技,彷彿要一較高下。藉由帶有強烈情感的舞蹈動作,角色之間的哀傷、衝突、憤怒等情緒,也因此一覽無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障礙藝術家受矚目 展現豐沛生命力
在英國,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s)逐漸受到矚目,繼二○一二年倫敦奧運的文化奧林匹亞中關於障礙藝術家的Unlimited 計畫之後,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延續辦理相關獎助,讓動能持續下去。最近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的《愛上芙烈達》與在巴比肯中心的《後台餅乾島》,分別由兩位障礙藝術家創作,形式親切,讓觀眾藉此更增添一種看待世界和藝術的方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不「默默」 精采多元再創新局
每年一月登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是倫敦最悠久的劇場藝術節,今年邀來美國、法國、比利時、紐西蘭等地藝術家參與,更有許多從未在英國或倫敦演出過的作品登場。演出散見於倫敦不同場地,舞台多元,不僅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搭配場館原有的行銷管道,成功吸引喜歡這類型節目、卻不曾接觸過默劇節的新觀眾踏進劇場。
-
倫敦
西薇.姬蘭《六千哩外》 以新舞向日本致意
舞蹈天后西薇.姬蘭七月初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出新製作《六千哩外》,包含了她與威廉.佛塞合作的〈重組Rearray〉與馬茲.艾克為她量身打造的獨舞〈再見Bye〉。由於三月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正值姬蘭與佛塞工作排練新舞,於是她將此次演出命名為《六千哩外》,以向日本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