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探戈的歷程中,西迪.拉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感興趣,《米隆加》試圖描繪當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如同愛情,作為探戈「舞會」,舞者並不總是一男一女成雙成對;或同性舞者成對、或以三人之姿尷尬擁擠地移動、或是三男競技,彷彿要一較高下。藉由帶有強烈情感的舞蹈動作,角色之間的哀傷、衝突、憤怒等情緒,也因此一覽無遺。
2016TIFA西迪.拉比X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米隆加》
4/1~2 19:30
4/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濃烈的情慾、鮮明的節奏,探戈是如此特色鮮明,又如此吸引人。說起探戈,腦中頓時浮現的,也許是電影《女人香》中,艾爾.帕西諾的舞技;又或許是皮亞佐拉所作的樂曲《天使米隆加》,紅玫瑰、熱情快速的舞步及性感的挑逗。
探戈是親密的肢體互動,因著跳舞產生的連結,不僅可從舞伴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中展現,更存在於舞池的眾人之中。在西迪.拉比寫下的筆記裡,他描繪:「即便舞池變得擁擠,彷彿仍有一股看不見的水流漩渦其中,就像慢動作的人群龍捲風……可每個人的眼睛確實是閉上的,這其中有著對眾人和人性的信任。」跳探戈時,「表演給別人看」並非主要目的,在這過程中的社交功能才是。一如調情時挑逗的媚眼,只為特定的人。
然而,西迪.拉比的《米隆加》m¡longa的創作企圖則不為此所限,將現代舞與探戈結合搬上舞台,首先挑戰的,即是觀賞者與舞者之間的關係。「跳舞」不僅是舞者自己的事,還成為台下觀眾觀看的焦點。如何與探戈的傳統對話、注入新的想法,卻又不失其精髓,著實挑戰編舞者的功力。
擅長融合傳統元素 西迪.拉比瞄準探戈
生於比利時,摩洛哥裔的西迪.拉比有著多重的文化背景,茹素、不飲酒的他,身在以啤酒知名的國度中,也總是個局外人。或許正因為隔著距離看周遭環境,他對各種文化的敏銳觀察、演繹並融合傳統元素於創作的特色,已展現在他數個知名作品中。當阿根廷籍製作人Ricardo Szwarcer向倫敦知名的舞蹈劇場沙德勒之井劇院提議合作、共同策畫另類的探戈作品時,劇院欣然同意。顯而易見地,身為劇院協同藝術家的西迪.拉比,是挑戰這個任務的最佳人選。一如他先前的創作,無論是與少林僧侶合作的《空間》Sutra,或是與阿喀郎.汗合作的《零度複數》Zero Degrees都有與傳統對話、展開新局的企圖。《米隆加》是首次由非阿根廷裔的編舞家將探戈搬上舞台,從另一種視角來詮釋探戈。
探戈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阿根廷,後來在廿世紀初傳至歐洲,如今已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探戈裡,「米隆加」一詞有多重意涵,首先,它指的是源自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舞會。在「米隆加」舞會中,樂隊會一口氣演奏三至五首曲子,而後稍事休息,讓參與者藉此機會找新舞伴。「米隆加」亦可指步調較快、形式較不繁複的探戈,或專指某種音樂類型。而《米隆加》作品名稱中,刻意將小寫的i 代換成西班牙文的倒寫驚嘆號 ¡,彷彿要讓此名字在言說時,就有了節奏感、就值得令人期待和驚嘆。
對「舞伴關係」感興趣 編織入舞
為了理解並學習探戈的舞蹈語彙,西迪.拉比花上三年時間了解研究。他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由奈莉達.羅德里奎茲(Nélida Rodriguez)領進門了解探戈。自一九七○年代便享有盛名的奈莉達.羅德里奎茲是著名舞星,同時也是《米隆加》的排練指導和顧問。縱橫舞壇四十餘年,奈莉達與搭檔阿維拉(Nelson Ávila)組成自己的舞團,配合音樂家及舞者,向全世界推廣探戈。談起探戈,她認為作品中的編舞和舞步固然是重點,但更核心的任務,則是將跳舞時熱烈的感覺傳達給觀眾。
在探索探戈的歷程中,西迪.拉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如何觸摸彼此、藉由身體溝通,不必然經由眼神相對,而是透過碰觸和舞步來傳達彼此的意念,跳脫語言來進行對話。探戈舞動時,最吸睛的,往往是女舞者從高衩舞裙中勾起的腿。正如西迪.拉比的觀察:「精采動作都發生在腰帶以下」。常見的探戈多是男女成對起舞,即便雙人舞中帶領的那方握有主導權,可不表示舞伴只能呆呆地隨之起舞、任其擺布。舞者可能突然將腿向上一踢、生猛地有如虎尾;亦可能一腿藏入伴侶的雙腿中。豐沛舞蹈技巧和舞步一如語言文字,組合起來有無窮的可能性。然而,卻也唯有在經歷無數試錯、掌握了基本技巧後,才能有即興發揮的空間。
西迪.拉比對舞伴關係的探索,最後呈現於編舞安排中。《米隆加》作品中共有五對探戈舞者,不僅舞技精湛,也展現各自獨特的個性。在長期合作之下,這些舞者對彼此的身體非常熟悉,也發展出良好的信任與默契。除此之外,西迪.拉比還加入一對現代舞舞者,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探戈的動作,不同的身體訓練和表達方式,在作品段落中有明顯對比。
一場舞會 呈現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編舞中,西迪.拉比沒有全然揚棄探戈最為人熟悉、甚至略顯陳腔濫調(cliché)的語彙;相反的,他認為那有助於認識探戈,並從中挖掘更深層而複雜的元素。這並不表示西迪.拉比將這些既存的刻板印象照單全收,甚至將這「文化遺產」原封不動地搬上舞台。他企圖挑戰這些,並加入新的想法;他從中理解探戈,也不貿然將其他舞蹈的語彙和探戈混搭。在作品中,也不難發現西迪.拉比將個人風格融入其中,例如重心較為向下的舞蹈設計,以及較具流動感的手部動作。如奈莉達所見,西迪.拉比對探戈有獨特的視角,他所創作的作品是探戈,而且是有新意的探戈。
創作於廿一世紀,《米隆加》試圖描繪當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如同愛情,作為探戈「舞會」,舞者並不總是一男一女成雙成對;或同性舞者成對、或以三人之姿尷尬擁擠地移動、或是三男競技,彷彿要一較高下。藉由帶有強烈情感的舞蹈動作,角色之間的哀傷、衝突、憤怒等情緒,也因此一覽無遺。
除了舞者讓人目不轉睛的精湛舞步之外,舞台投影亦是作品中的一大亮點。等身大的剪影板上,投射出翩翩起舞的男女身影,投影板移開後,台上只剩下一對舞者,彷彿從平面中一躍而出。幾方投影也描繪出阿根廷港口的景色、街道巷弄中的城市風情,及米隆加舞會的衣香鬢影。
音樂新舊並陳 跟著編舞家走入探戈世界
此外,《米隆加》中的音樂亦是新舊並陳,將傳統音樂與新作品結合。作品編制中共有五位現場演出的音樂家,分別演奏鋼琴、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ón)、吉他、低音大提琴及小提琴。曲目包括既有的探戈音樂,也有原創樂曲。參與創作的幾位作曲家包括著名的探戈音樂家、曾參與電影《艾薇塔》的Fernando Marzan,及與西迪.拉比長期合作的作曲家Szymon Brzóska和Olga Wojciechowska。攤開曲目,其中包括皮亞佐拉膾炙人口的樂曲《自由探戈》Libertango。《自由探戈》明朗輕快的節奏,是最為人熟知的探戈音樂之一。一如舞蹈動作,在音樂上,《米隆加》也選擇涵納既有元素、加上新意。
於是當音樂響起,這場舞台上的《米隆加》舞會,或許沒將舞池空出來讓觀眾上場同樂,不若真正的「米隆加」舞會具有那麼強的社交功能,也沒那麼隨性,讓人即興發揮。然而,舞者在台上依舊沉浸其中,享受著與彼此共舞的時光,也真真實實地將跳舞時的感受傳遞出來。觀者不只是旁觀一場舞會,看了場演出,更像是跟著西迪.拉比的眼睛,經歷著他對探戈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認識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