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臣
-
焦點專題 Focus 澳洲名導莫辛斯基致敬電影大師費里尼
威爾第《弄臣》 從經典到當代的對話
在歌劇史上,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弄臣》(Rigoletto)一直被視為劃時代的作品。它旋律優美,戲劇張力強烈,更因尖銳揭露人性與權力的黑暗面而廣受關注。今年臺中國家歌劇院將以《弄臣》揭開「遇見巨人系列」的序幕,帶來已故澳洲名導伊萊亞.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的經典版本。這部作品自1991年於澳洲歌劇院首演後巡演逾30年,至今仍是國際舞台的常青樹。而這一次,它將以嶄新的角度,向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敬,並與現代觀眾展開深刻對話。 作為威爾第「中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強烈的戲劇衝突與細膩的音樂語言,探討了愛與背叛、權力與人性的矛盾。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補充:「這次的版本,不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作品,他談論的主題還是16、17世紀的題材,這麼遙遠得時空如何讓現代人感受其中要討論的價值觀是什麼?」她相信,透過莫辛斯基的重新詮釋,《弄臣》不僅能喚起觀眾對經典的共鳴,更能引發對當代社會價值的思索。
-
焦點專題 Focus 歌劇經典的背後——
由「詛咒」到《弄臣》
1850年4月,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和威尼斯的鳳凰劇院(Il Teatro la Fenice,或音譯為翡尼翠劇院)簽下合約,將為劇院在1851年的嘉年華、四旬期間推出一部新作,劇本由皮亞維(Francesco Maria Piave,1810-1876)執筆。約雖簽了,但一切還在未定之天。4月28日,威爾第在給皮亞維的信中提到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的《國王取樂》(Le Roi s'amuse),對其中的曲卜列(Triboulet)大表欣賞,並要皮亞維立刻在威尼斯進行有關上演許可的事宜。在皮亞維聽說6月應會獲得批准的訊息後,兩人開始工作,並有共識,若雨果原作名不被准許,歌劇將以「詛咒」(La Maledizione)為名問世。8月裡,情況有所變化;12月初,威尼斯傳來禁止這個作品演出的消息,威爾第大怒之餘,開始思考備胎,鳳凰劇院總監和皮亞維則決定繼續努力,與主管此事的委員會中一位委員討論,在3人努力下,於12月30日和威爾第簽下備忘錄。根據這份備忘錄,威爾第的《弄臣》(Rigoletto)有了今天的外貌:原作中的法國國王轉為曼圖瓦(Mantova)的無名公爵,曲卜列成了里戈雷托(Rigoletto),布蘭辛(Blanche)成了吉爾達(Gilda),其他角色的名字亦全部義大利化,並避開威尼斯仍有後代的家族名;原來打算以「詛咒」命名的歌劇,則改以主角的名字代替。1851年1月26日,皮亞維告訴威爾第大功告成的好消息。看似抹去法國王室背景的劇本裡,當公爵對吉爾達謊稱自己是個窮學生時,用了法文假名,殺手自稱來自法國的勃根第,應皆不是劇作家和作曲者無意的安排。1851年3月1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大獲成功,至今依舊是全球各地經常上演的劇目。 相較於《弄臣》自首演起即打響名號,其劇本來源《國王取樂》則命運坎坷。雨果原劇於1832年11月22日在巴黎首演,次日即被禁演,至1882年始解禁。《國王取樂》雖不能搬上舞台演出,文字卻得以付梓印行;雨果寫了一篇長大的前言,除對禁演令表達強烈抗議外,更闡述了該劇的文學戲劇理念。比對雨果的前言與《弄臣》,可看到歌劇彰顯了雨果的訴求:主角是位身障人士,更是位父親,他在朝廷恃寵而驕、促使國王做壞事的面目猙獰和回家面對女兒的仁慈關愛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面對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的魔法
聽歌劇與看歌劇——以《弄臣》為例
相較於之前300年的發展,20世紀歌劇創作與演出的情形明顯有兩大相異點,一為新歌劇創作的數量銳減,一為歌劇演出劇目主要為既有歌劇,至今依然。不僅如此,20世紀以降,歌劇演出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歌劇史上前所未見,甚至列入新創歌劇的考量,作曲家與歌劇導演、舞台設計攜手,共同規劃作品的世界首演,幾成常態;精采的首演製作也能遮掩作品本質的不足,是否能被一再演出,進入常演劇目行列,還是取決於音樂。隨著歌劇製作日益重要,歌劇導演亦走向專業化。 「歌劇導演」一詞源自德文Opernregisseur,意指主控歌劇整體製作的人,嚴格而言,係20世紀以後才有的名詞。在此之前,歌劇演出並無專業導演,係由歌者依劇本的內容自行發揮,或依著劇本中寫明的場景及動作來演出。19世紀最後30年裡,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藉其創立的「拜魯特音樂節」,以其自身的作品付諸實驗,展現人聲、樂團與舞台合一的劇場作品理念,其中,音樂為主要的推動力。20世紀初,受到話劇劇場革命的影響,歌劇創作在敘事手法及戲劇結構上,都有相當大的改變,歌劇不再只是以人聲唱出一個劇情的方式,「音樂劇場」的雛形隱然可見,也挑戰傳統的歌劇演出方式。另一方面,亦是20世紀初,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維也納歌劇院進行諸多改革,與舞台設計羅勒(Alfred Roller,1864-1935)的合作是亮點之一;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與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藉助劇場奇才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之力,確保《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1)成功首演,都顯示指揮家、作曲家對舞台演出的重視。(註1)
-
戲劇新訊
堅持原文演唱 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帶來《弄臣》《托斯卡》
俄籍評論家安東.史畢欽(Anton_Spitsyn)評述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為超越莫斯科波修瓦大劇院(The Bolshoi Theatre)的一流劇院,除了票價親民外,使用原文演唱更是在俄羅斯的劇院中少見的堅持(許多地區性的劇院為招徠當地觀眾,會將歌劇翻譯成該國語言演唱)。作為「俄羅斯最古老的劇院之一,被視為俄羅斯國際傳統音樂的看守者鼓勵俄羅斯傳統音樂發展之下,試圖結合並發揚現代藝術及古典文化遺產」的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除了堅持傳統、同時結合現代藝術發展,尋求更開闊的表演世界。該劇院不但獲得重要國家獎項,更是孕育頂尖藝術家的搖籃,培育出許多國際級指揮、導演與演唱家。 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身為「傳統的維護者,同時也不斷地尋求傳統藝術得以在現代發展的創新元素」,因此每年積極推出嶄新製作,以吸引愛樂者的目光。此次該劇院將帶來兩大製作威爾第的《弄臣》與浦契尼的《托斯卡》,台灣樂迷對這兩齣歌劇並不陌生,尤其《弄臣》的上演次數遠超過《托斯卡》,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挾百年歷史與過往傲人成績,想必會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八:歌劇、音樂劇
北市交《弄臣》老戲新詮 NSO《艾蕾克特拉》兇猛麻辣
台灣的歌劇迷每年莫不殷殷期盼北市交與NSO的新樂季揭曉,為的就是想知道可以看到那齣歌劇上演,一解思念。北市交推出的是經典作《弄臣》,除了有指揮陳秋盛掛保證,還有德國導演倫梅爾的新詮釋。NSO的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是國內首演,此劇故事出自希臘悲劇,是相當麻辣灑血的人倫慘劇,邀來爆發力十足的女高音普里姆蘿絲擔綱,是否會讓人聽到流鼻血?令人拭目以待。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新老戲到移植西方經典歌劇
李寶春 做個「與眾不同」的角兒
出身戲曲世家,有個鼎鼎大名的名家父親李少春,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寶春在舞台創造上,卻不為流派、傳人的框框限制,他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牢記父親的教導,於京劇藝術上,大膽開創、與眾不同。即將上演的《弄臣》移植自西方經典歌劇,他謙稱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透徹,只是「斗膽」、憑他的理解「借題發揮」。李寶春年紀越大越活出自己,拋開傳統包袱後,藝術之路更加海闊天空。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弄臣》、管樂歌仔交響夢-《宋宮秘史》、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十二月節目像繁花錦簇,多樣、富創意是特色。其實,我最想看的是賴聲川、王偉忠的《寶島一村》,但聽說已經聲勢驚人,就不在此錦上添花。亦宛然掌中劇團《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是個了不起的活史料,反映這種台灣最珍貴的民俗藝術,在特別時空下產生的奇異變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年度大戲則推出大型京劇《弄臣》,沒有錯,這部新奇的製作是移植威爾第歌劇《弄臣》,由李寶春和舞台名演員樊光耀跨界演出,音樂還是由鍾耀光擔綱。且看女人如何在京劇中善變,台上見真章吧。至於桃園交響管樂團的「管樂歌仔交響夢-《宋宮秘史》」,由李哲藝創作、指揮,依我的音樂經驗來說,真是太超過了。不過他們可是排出正式的導演、戲曲指導、編舞、編腔,認真的程度,讓人好奇程度一百分。 最後正經推薦一個嚴謹的音樂節目,胡乃元組織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胡乃元是極少數不安於上台、下台、回家的一位音樂家;人家是往外找創意,他是朝音樂底部找內省。他準備長期辦藝術節,透過交流、研習深耕藝術性,這次推出全本室內樂曲目,沒有一部有標題,但都是精品,與觀眾一同探索音樂邏輯中的純粹美感。非常下苦心的節目,加上大提琴家王健助陣,認真推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時尚」的舞台藝術
一提到「歌劇」,大概會有人直覺這是高門檻、不容易親近、而且是「古董中的古董」的舞台表演,但事實上,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因為不同的社會潮流與欣賞口味,歌劇的呈現手法也會隨之改觀,換句話說,歌劇就像服裝、美食、汽車、居家風格一樣,是一種「時尚」風味的表演藝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進歌劇世界(上)
歌劇,這個集人聲、器樂、戲劇、舞蹈、舞台設計之大成的演出形式,四百多年來始終是樂迷心中的Prima Donna,是舞台上恆久不墜的明星,她如何生成如此耀眼風姿,而且能歷經歲月洗滌,仍熠熠生輝? 適 逢一、二月接連有莫札特莊歌劇《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的「歌劇風華」,還有應香港藝術節之邀演出的帕爾馬皇家歌劇院《弄臣》的演出, 本刊特地規劃本次特別企畫,從基礎入門了解、歌劇之所以為歌劇、歌劇的演變等面向,為讀者開門領路,好觀賞歌劇殿堂的無限風光 本次特別企畫將分上、下兩期刊出,下期將針對歌劇的各國風情、歌劇的今日創新面貌推出專文,敬請期待!
-
音樂
卡拉揚盛讚:「來自天堂的聲音」
曾獲指揮大師卡拉揚親口讚賞為「來自天堂的聲音」,韓籍女高音周淑美是繼台籍女高音朱苔麗外,第二張驚豔國際樂壇的亞洲面孔。《魔笛》的夜后、《後宮誘逃》的康斯坦絲、《納克索斯島的阿莉安德奈》的彩賓奈塔、《霍夫曼的故事》的奧琳匹亞等,都是周淑美的拿手角色。為韓國歷史大戲《明成皇后》演唱主題曲,更讓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巨星級人物。
-
回想與回響 Echo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
焦點
受詛咒擺弄的《弄臣》
《弄臣》的劇情雖然仍留有一些不太合邏輯之處,但是威爾第以他精采的音樂將欣賞者的目光引向音樂,讓人們暫時忘卻劇情的缺陷,集中欣賞音樂描繪個性情緒、提供背景、塑造氣氛、推動高潮的美感。
-
CD小舖
此音疑似天上來
寶麗金(DG)公司的歌劇寶藏終於漸漸的再版發行了。今年初德國DG公司推出了庫貝利克指揮的《弄臣》與桑替尼的《唐卡羅》,二部俱爲一時之選;法國DG公司則推出弗力塞的《漂泊荷蘭人》、《後宮誘逃》與《奧菲歐》,約夫姆的《魔彈射手》以及沃托的《茶花女》。這種情形對喜好歌劇的樂迷而言眞是一大福音,但是却苦了荷包裡的鈔票。 身爲一代小提琴巨匠揚.庫貝利克(Jan Kubelik)之子,庫貝利克並不以小提琴演奏聞名。身爲指揮家的庫貝利克雖然常在各大歌劇院指揮歌劇演出,但在歌劇錄音上却是屈指可數(現場錄音不計)。整體來說,他的指揮可稱爲滂沱大度,許多漸弱、漸強等記號他並不甚注意;在速度上,也顯得相當隨意,但這種隨意却是建立在整個音樂流暢進行的前提上,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並未被打斷。在與歌手的配合上,也顯示出他在歌劇指揮上的老練。庫貝利克曾任職於各大歌劇院,包括大都會與柯芬園;因此他的歌劇指揮功力沒有什麼大問題,戲劇性的展現更是非凡。當然,他的那套《唐喬望尼》(RCA)是有些異質感,但這種情形在此套錄音中並未出現。史卡拉歌劇院樂團不愧是百年字號,在整體配合度上相當高,任由庫貝利克隨意操控,卻不曾出現空洞的縫隙。 費雪迪斯考的弄臣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的演唱。他的弄臣唱的非常精細,刻劃入微。第一幕開頭弄臣出場的快速唸字部分,他並未矇混過關,而是一字一字淸淸楚楚的唱出來。而此處弄臣的囂張跋扈,和隨後他與吉爾達的二重唱的慈祥和藹也淸晰的劃分出來。激動的詠嘆調〈諂媚的妖魔們〉Cortigiani, vil razza唱得忿怒而焦急;決定要暗殺公爵的三次Assassini(意即刺殺)堅定無比。雖然他的聲音與義大利式的方法有所不同,力度並不像戈比、巴斯提亞尼尼般深沈,但他巧妙的掩飾了這些先天上的差異(不能說他比較差,因爲若是戈比與巴斯提亞尼尼來唱《詩人之戀》或《美麗的磨坊少女》想必也很怪異),充分的利用他所能表現的力道範圍,將強弱對比唱的極爲精采。實在不愧是縱橫世界藝術歌壇卅年的名歌手。 貝岡吉的曼都瓦公爵眞是精采無比!名歌手就是名歌手,在演唱之際,我們根本無須爲演唱者擔心會出差錯。他的高音有如高貴的琥珀一樣,透明而有張力。氣息的控制,力道的強弱實在高超。只要一聽〈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與隨後的四重唱〈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