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擁抱群衆」?還是要追求「藝術成就」?露天歌劇是一個絶佳的思考起點。(施佳佑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從大安森林公園演出《弄臣》說起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是端午節前兩天,燠熱的天氣到晚上都涼不下來。有誰能不在家裡吹冷氣,會揮汗如雨地到大安森林公園看北市交演出《弄臣》?懷著如此的問號,噴了防蟲液,帶好兩瓶水和晚餐,全副武裝地直奔大安森林公園。遠遠地看到音樂台前似乎有不少人,心裡又驚又喜。驚的是,離演出開始還有四十五分鐘,觀衆席已是一位難求;喜的是,套句年輕人的話:竟有那麼多有氣質的人!

演出前幾天,台北天天下午傾盆大雨,影響排練不提,更不得不令人擔心是否能如期演出。好在老天幫忙,預定演出的日子竟然滴雨不下,卻熱壞了參與演出的人員和觀衆,台上台下揮汗如雨,也是很特殊的經驗。由於觀衆席座位不能算多,主辦單位體貼地在觀衆席之後,正對舞台的草地上架起電視牆,讓更多的人可經由螢幕觀賞演出。的確,觀衆席外,後方的草地上亦圍坐了許多人,他們不僅有大螢幕可看,也可直接看到舞台,並且也有較涼爽的空間。更値得一提的是,無論在觀衆席或在草地上,絕大部分的觀衆無分老少,均靜靜地看完三幕,僅就此點而言,整個活動就很成功了。

歌劇原本不是爲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爲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對一般非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露天觀賞歌劇也成了進入歌劇世界的一塊敲門磚;這一點,在《弄臣》演出現場,亦可一窺端倪。

身歷其境的露天歌劇

記憶裡,露天演歌劇,在台北,至少在大安森林公園應是頭一遭。觀衆裡,對劇情熟悉及懵然不知者兼具,隨著全劇的進行,也有著在劇院裡看不到的現象和反應。例如觀衆裡不僅有推著娃娃車者,亦有攜帶家犬共同欣賞者,有趣的是,狗兒們都很有「音樂性」,只在中場休息時,偶吠兩聲,有音樂時均很安靜,可見狗主人的訓練有素。全劇接近結尾,弄臣以爲袋中屍體係公爵,復仇成功,滿心歡喜地要將袋子丢入河裡時,遠處傳來公爵的一曲高歌〈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觀衆裡一陣騷動,有輕笑者、有輕呼「天才」者,明顯地,威爾第以聲音製造戲劇效果的手法,跨越種族文化的時空,不言而喻,人人能解。全劇結束時,女主角吉爾妲(Gilda)臨死還要求父親原諒負心男子,未能唱完最後一句,力盡而逝於弄臣懷中。整個過程裡,全場寂靜無聲,原本悶熱的空氣更形凝滯,只有上空飛過的飛機引擎聲,製造另一個「機遇」效果。弄臣絕望地喊出「那咀咒!」後,沒有幕落,衆人屛息地等待樂聲結束,方始響起如雷的掌聲。不似在國家劇院裡,經常幕開始關,雖然音樂尙未完,觀衆即爭先恐後地鼓掌,硬是蹂躪掉音樂的完整性。諸此種種,都帶給身臨其境者難以描繪的感動!

一切從零做起

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其實並無最基本之演出歌劇的設備,一切由零做起。由演出時的台前幕後情形看來,預算應很侷促,但整個演出卻能進行地相當順利,並有不錯的效果,幕後人員功不可沒,可稱充分發揮預算效益。對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露天演出的音響效果經常是讓這群人忘而卻步的主要原因,因爲,現場演出時,透過麥克風和音響設備,音樂的立體效果大量扁平化,很多細緻處更是無法展現;這亦是露天演出的「擁抱群衆」感遠重於「藝術成就」追求之處。近年來,音響高科技的進步,讓露天演歌劇的音響人員均希望音響效果能接近劇院演出,經常投下大筆花費,追求最好的效果。明顯地,北市交沒有這筆錢……。

雖然如此,完全由本地歌者擔綱的這兩場演出依舊展現了國內音樂人才之成長。値得玩味的是,歌者裡,絕大部分是十餘年前,兩廳院剛開始運作時所成立之「歌劇工作室」的成員;連導演及舞台設計均是。兩廳院的人事變遷以及諸多的各式原因讓「歌劇工作室」未能繼續,成員四散,各謀生路。顯然地,不少歌者依舊持續練習,打機遇戰,有機會就唱。應是機緣湊巧,讓這一群人竟在北市交主導的《弄臣》演出裡,再次攜手。儘管透過音響設備,難以對詮釋的細微處做論斷,每位歌者的聲音成長,卻清晰可聞,有些更已有大將風範。相形之下,文化政策的失當讓古典音樂停留於氣質培養的層次,國內的音樂大環境不進反退,無法提供在質與量上均大量成長的音樂工作者更上層樓的機會,不得不讓有心人嘆息。

文化發展的指標

一場歌劇的演出,除了前台看得見的指揮、樂團、歌者(含獨唱及合唱團)外,還有許多前台看不見的工作者,其中有和演出直接相關的導演、舞台設計、服裝、道具、燈光等等人員,亦有更不爲一般人知的許多人,爲場地安排、節目單製作、印海報、發新聞稿等等事務而忙。簡言之,無論是台前或幕後,一場歌劇演出實是一個團隊工作成果之展現,其中幾無個人英雄主義的空間。演出成功,參與者皆與有榮焉;演出失敗,表現好的個人也快樂不到那裡去。如此之現象,對崇尙個人英雄主義的國人而言,應可提供更多的思考。可見,由創作到演出,歌劇會吸引那麼多人投入,並成爲一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自是其來有自。

《弄臣》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演出,觀衆裡男女老幼皆具,兒童和年輕人更不在少數。他們的參與和反應顯示出,歌劇不是那麼遠離凡間,精緻藝術更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只要不劃地自限,不妄自菲薄,每個人都可以接觸歌劇,經由音樂戲劇體會人生,感受更爲深刻。就整個活動而言,推廣精緻藝術的意義應遠大於藝術成就的要求。既是以推廣爲重,若能在演出前、中場休息及謝幕時有若干相關的配合說明,引領觀衆透視台前幕後,其意義將更能彰顯。就觀衆層面而言,露天演出的優勢在於能破除一般人對歌劇「仰之彌高」的畏懼感,不帶成見地去接近它。經由如此之露天演出,能將歌劇藝術介紹給一般大衆,奠定欣賞基礎,而坦然登堂入室,至劇院做進一步的細緻觀賞,則應是終極目標。當在創作、演出、欣賞之環節形成良性互動時,各劇院或相當於劇院之演出場所方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至其時,國內表演藝術在質與量上的大幅提昇,才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文字|羅基敏  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輔仁大學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