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的喜歌劇《費加洛婚禮》(麗音影音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進歌劇世界(下)

「時尚」的舞台藝術

時代變遷下的歌劇風格

一提到「歌劇」,大概會有人直覺這是高門檻、不容易親近、而且是「古董中的古董」的舞台表演,但事實上,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因為不同的社會潮流與欣賞口味,歌劇的呈現手法也會隨之改觀,換句話說,歌劇就像服裝、美食、汽車、居家風格一樣,是一種「時尚」風味的表演藝術。

一提到「歌劇」,大概會有人直覺這是高門檻、不容易親近、而且是「古董中的古董」的舞台表演,但事實上,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因為不同的社會潮流與欣賞口味,歌劇的呈現手法也會隨之改觀,換句話說,歌劇就像服裝、美食、汽車、居家風格一樣,是一種「時尚」風味的表演藝術。

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系列之「歌劇風華」

2/2    7:30pm 

2/3    2: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2008香港藝術節—帕爾馬皇家歌劇院《弄臣》

3/7~11  7:30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INFO  www.hk.artsfestival.org

前奏曲

翻開西方歌劇史,從一五九七年第一齣歌劇作品誕生以來,到今天為止,「歌劇」在各個世代都曾經歷過重大改革,而有關「歌劇」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今天常聽到的歌劇,大多是在十八世紀中期之後、到二十世紀初期之間的作品,在這段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為歌劇投入心血的作曲家,可說是多到數不清,在時間的考驗之下,能繼續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作曲家和作品,則是相當有限的。

一提到「歌劇」,大概會有人直覺這是高門檻、不容易親近、而且是「古董中的古董」的舞台表演,但事實上,在各個時代背景之下,因為不同的社會潮流與欣賞口味,歌劇的呈現手法也會隨之改觀,換句話說,歌劇就像服裝、美食、汽車、居家風格一樣,是一種「時尚」風味的表演藝術。

歌劇時尚伸展台

歌劇的演進過程既然伴隨社會潮流的轉變,反過來思考,其實我們可以想見:從一齣歌劇的內容,也不難看到其中所蘊含的風土民情。

莊歌劇(Opera Seria)

十八世紀中期,正是歐洲封建制度盛行的時候,除了權力與財富之外,當時的貴族還講究藝文素養,連帶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凡事講求理性思考,行為舉止必須合乎禮教,就連情感表現也要有所節制。

在這個知識與人文的「啟蒙時代」,人們對於音樂的要求其實不多,只要「旋律簡單優美、風格高貴典雅、容易吸收接受」即可,對一般大眾而言,音樂是用來休閒娛樂的,而不是加重身心壓力的,但是在表現內容上,則又希望兼具寓教於樂的功能。於是,取材自神話、聖經、歷史的故事,就成為當時歌劇劇情的重要來源。

當時流行的歌劇類型叫做「莊歌劇」,從字面上來看,這類歌劇的素材和整體風格比較莊嚴肅穆,內容就是來自古老神話、歷史事蹟或英雄故事,在十八世紀曾經盛行一時,例如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所作的《伊多美聶歐》Idomeneo、《狄托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就分別取用了古希臘與羅馬的神話與史實故事。

不過,這類「莊歌劇」教化人性的意味稍嫌沉重,雖然曾經盛行一時,卻漸漸地被喜歌劇所取代。

喜歌劇(Opera Buffa) 相較於莊歌劇的嚴肅,喜歌劇呈現出來的則是詼諧逗趣的一面,有時還帶有諷刺的意味,用「謔而不虐」的手法檢視人性,尤其在十八到十九世紀初的義大利語系歌劇中,姑且不論作曲家本人是否為義大利人(例如莫札特就經常編寫義大利喜歌劇)。

在這類型的歌劇裡,總少不了讓人會心一笑、甚至捧腹大笑的情節,例如莫札特的著名喜歌劇《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或是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的代表作《塞維里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都是箇中翹楚。

有趣的是,從音樂藝術有時還能看見某個民族性,就義大利喜歌劇而言,你不難體會到這個地中海畔國家的爽朗、活潑、甚至喜好促狹的性格。光是這一點,就印證了歌劇也有生活化的一面!

寫實主義(verismo)歌劇 歌劇發源於義大利,自然而然地,這個國家也被公認是世界歌劇重鎮,在義大利歌劇領域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為當下的歌劇創作造成極大影響。在歌劇舞台上不只看見這個國家的幽默民族性,其實還能見到他們的激情,特別是在「寫實主義歌劇」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嚴格說起來,「寫實主義」並不是一種歌劇類型,而是音樂風格的表現,它強調展現真實人性、反映現實生活,尤其它從生活中發掘劇本素材,音樂則是強調激情、有時甚至帶有些許暴力傾向,說誇張一點,如果觀眾的心臟承受力不夠強,說不定還會對某些劇情片段大為震驚。

寫實主義歌劇幾乎是以悲劇收場,最著名的就包括義大利作曲家浦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的《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還有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以及雷昂卡伐洛(Ruggiero Leoncavallo,1858-1919)的《丑角》I Pagliacci等,他們在劇中反映的不再是王公貴族的虛華生活,反而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小市民生態,無怪乎這類歌劇一推出,就席捲了十九世紀後半的歌劇樂壇。我們可以說:觀眾在寫實主義歌劇裡,找到了角色認同與情感宣洩的管道!

大歌劇(Grand Opera) 在歌劇院裡,除了聽到音樂、看到舞台演出之外,如果還多了舞蹈表演助興,是不是值回票價、「俗擱大碗」呢?

歌劇從十六世紀末發源以來,經過兩百多年的演進,人們對於音樂、甚至舞台視覺效果,則是愈來愈要求。以十九世紀的法國觀眾來說,他們進劇院觀賞歌劇,有時娛樂需求還要大過藝術欣賞,他們不只要讓耳朵聽見氣勢磅礡的樂聲,更講究視覺方面的華麗效果,因此造就了「大歌劇」時代的來臨。

不過,凡事過了頭,都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大歌劇因為「過度膨脹」,有時難免「華而不實」,到了十九世紀末之後,觀眾的口味被大歌劇撐大了,久而久之就膩了,興盛不到半個世紀的大歌劇逐漸失去了市場。

儘管如此,有些作曲家還是借用了大歌劇的優點,讓音樂、劇本、舞台完美融合,成為「內外兼具」的精緻藝術,例如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阿伊達》Aida當中膾炙人口的「埃及大軍凱旋場景」就典型的例子,其中除了歌唱、音樂演奏、舞蹈之外,更有華麗盛大的場景設計,不論從聽覺或是視覺效果來看,都是最震撼人心的演出。

樂劇(Music Drama) 有些人入門歌劇領域,是從其中的詠歎調著手。詠歎調雖然好聽,但有人認為它會阻斷劇情發展,干擾戲劇節奏,於是把詠歎調與宣敘調合而為一,不再區分彼此,同時還加強戲劇與音樂的緊密搭配。這個大動作的改革,還為十九世紀的歌劇樂壇掀起了一番革命,這個人就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

在華格納的變革之後,他奠定了「樂劇」的發展規模,讓歌劇從此成為「音樂、戲劇、文學」的綜合藝術體,他還運用「主導動機(leitmotif)」來代表劇中特定的人、事、物,在劇情銜接上,這個做法頗能達到統一串聯的效果,而華格納前後花費了二十年才完成的連篇樂劇《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就是他具體實踐的最佳例證。

在華格納之後,另一位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受到華格納的影響,在他的交響詩與歌劇作品中,也運用「主導動機」手法,讓音樂把劇情說得明白透徹,更讓我們一聽瞭然!

輕歌劇(Operetta) 也許有人看戲喜歡挑口味重的華格納或威爾第,也有人喜歡莫札特或羅西尼之類的喜劇,但如果還能再輕鬆搞笑一點,想必會讓觀賞經驗更愉快。如果你是屬於最後這一類型的歌劇迷,建議你試試「輕歌劇」吧!

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後的德語歌劇裡,這類輕鬆活潑又不失優雅的「輕歌劇」悄悄崛起,尤其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它更是歌劇舞台上的寵兒。輕歌劇的劇情取材同樣來自生活百態,整體風格強調逗趣,再加上輕快的舞曲旋律搭配,無怪乎一推出,就風靡了維也納、甚至歐洲各地,例如「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1825-1899)的《蝙蝠》Die Fledermaus、匈牙利作曲家雷哈爾(Franz Lehár,1870-1948)的《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都是入門輕歌劇領域的絕佳代表作。 「輕歌劇」之所以會盛行,多少意味著:在局勢搖擺的年代裡,人們已經厭倦了戰爭與不安,生活需要更多的調適,而能夠暫時忘卻煩惱的「輕歌劇」,就是最好的生活調味料。附帶一提,「輕歌劇」的創作模式漸漸發展下來,就成了「音樂喜劇」的型態,我們今天常見的「音樂劇(Musical)」,就是由「輕歌劇」演變而來的。

國民樂派歌劇 除了發展自義大利、德國、法國地區的歌劇作品之外,從十九世紀初開始,從俄羅斯到捷克地區,也漸漸產生當地民族色彩濃厚的歌劇,作曲家從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度發掘戲劇與音樂題材,包裝出鄉土風味的「國民樂派」歌劇。 這類作品的整體風格與之前介紹的主流歌劇截然不同,卻蘊含平易近人的民族風味,例如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波西米亞色彩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娘》The bartered Bride、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以俄國沙皇歷史作為題材的《包利斯.郭杜諾夫》Boris Godunov

為了表現道地的民族情調,作曲家採用大量的民族歌謠與舞蹈節奏為題材加以包裝,即使歌劇劇情的時空背景距離我們相當遙遠,但這樣的音樂風格卻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如果想要體會特定民族的風土人情,聽聽來自他們土地孕育出來的旋律、看看歌劇舞台上的場景呈現,你會知道:「土味」十足的歌劇,竟然也有如此魅力!

舞台布幕即將升起……

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歌劇發展,你可以深刻體驗到:歌劇真的是非常「時尚」的舞台藝術,它讓你接觸到的不只是視覺與聽覺的感官享受,從此還讓你見識到豐富的人文背景。不論過去你如何看待歌劇,建議你從今天起,試著以不同角度認識歌劇,你會看到歌劇背後的「絃外之音」。

Just enjoy it!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歷經歲月塵沙,依舊璀璨耀眼

你不可不知的經典歌劇

整理  邢子青 

從十六世紀末出現歌劇以來,歷代有不少作曲家與劇作家為這類舞台表演形式貢獻眾多心力,能始終屹立於舞台不搖者,更是箇中佼佼者。

想要進一步了解歌劇的讀者,不妨參考下列作品,作為您的入門與進階經典劇碼:

(按作曲家出生前後排序)

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奧菲歐》Orfeo

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奧菲歐與尤麗迪絲》Orfeo ed Euridice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唐喬望尼》Don Giovanni

《女人皆如此》Cosí fan tutte

《魔笛》Die Zauberflöte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費黛里奧》

Fidelio 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塞維里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董尼才悌(Gaetano Donizettii,1797-1849)

《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拉梅摩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諾瑪》Norma

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唐豪瑟》Tannhäuser

《羅恩格林》Lohengrin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尼貝龍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gen

《萊茵黃金》Das Rheingold

《女武神》Die Walküre

《齊格菲》Siegfried

《諸神黃昏》Götterdämmerung

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

《納布果》Nabucco

《馬克白》Macbeth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

《弄臣》Rigoletto

《茶花女》La Traviata

《唐卡羅》Don Carlo,又譯《卡羅先生》

《阿伊達》Aida

《奧泰羅》Otello

《法斯塔夫》Falstaff

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

蘇佩(Franz von Suppe,1819-1895)

《薄加秋》Boccaccio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Jr.,1825-1899)

《蝙蝠》Die Fledermaus

龐開利(Amilcare Ponchielli,1834-1886)

《船娘喬宮達》La Gioconda

古諾(Charles-Francois Gounod,1818-1893)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et Juliette

《浮士德》Faust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

《參孫與達利拉》Damson et Dalila

德利伯(Leo Delibes,1836-1891)

《拉克美》Lakme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

《卡門》Carmen

《採珠人》Les pêcheurs des perles

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sky,1839-1881)

《包利斯.郭杜諾夫》Boris Godunov

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

《盧莎卡》Rusalka

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

《維特》Werther

《曼儂》Manon

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胡伯定克(Engelbert Humperdinck,1854-1921)

《韓賽爾與葛莉特》Hänsel und Gretel,又譯《糖果屋》

浦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

《曼儂.蕾斯考》Manon Lescaut

《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又譯《藝術家的生涯》

《托斯卡》Tosca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杜蘭朵公主》Turandot

雷昂卡伐洛(Ruggiero Leoncavallo,1858-1919)

《丑角》Pagliacci

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

《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

《莎樂美》Salome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

喬大諾(Umberto Giordano,1867-1948)

《安德列.榭尼耶》Andrea Chénier

雷哈爾(Franz Lehár,1870-1948)

《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

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

《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

不能只靠歌者與樂團

幕後真英雄  讓歌劇完美呈現

文字  李秋玫

一齣歌劇演出,幕後隱藏了哪些人?除了我們常見的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舞台監督、工作人員之外,幾個關鍵的事物,常讓您「視而不見」!當您身處歌劇院裡,為著人生如戲感歎時,可曾細心留意過這棟偌大的建築物裡,還有些比戲裡更有趣的場景正在同時上演著呢?

提詞人

歌劇演員在舞台上忘情地歌唱,但兩、三個小時的演出下來,「忘詞」其實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當唱的不是自己的母語時!為了避免這個可怕的事情發生,通常在舞台前方,與樂團舞池之間會有一個小凸起,提詞人就這樣身處「密室」裡,面對著舞台冒出頭來。

別小看他的工作,他不僅要在上演前參加排練,協助歌者語言與音樂,在演出完畢還必須寫備忘錄給歌者們。演出時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隨時注意狀況,給予演出者指示,還需唱出大到演員聽得見,卻又小到觀眾不能察覺的聲音。當然,他必須要對劇本、音樂、語言都非常熟悉,就算萬一演出者一跳十幾頁,他也能夠立刻察覺,將戲劇不露痕跡地導到合適的地方來!這個工作可不輕鬆,無怪乎斯特拉溫斯基要說:「劇院裡的提詞人,被判的刑罰是如此地恐怖,會讓人痛不欲生。他的一半身體陷在潮濕的地窖裡;另一半身體飽受腳燈烤炙。眾多戲袍掃過地板所掀起的灰塵都飛進他的嘴裡,他還被迫以不自然的、擠壓出來的聲音,連續不停地講話,讓演員能夠聽到,但不能讓聽眾聽到。」

聲樂指導

試想,一齣歌劇的第一次排練,把所有的演出人員湊在一起就開演,那不產生混亂才怪。為了讓排練更有效率,各部分就必須在之前各自帶開,先做個別訓練。樂團有指揮,歌者便由聲樂指導幫忙。聲樂指導可分成歌劇指導與藝術歌曲指導兩類,他們的功能是幫助歌者在詮釋與藝術修養上更趨完美。好的聲樂指導要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除了歌唱外,至少得懂德文、義大利文和法文這三種歌劇發展主要國家的語言呢!

幕後合唱

不是像流行歌曲一樣「對嘴」或「代唱」,而是當戲劇進行最高潮時,為了渲染氣氛,卻又不搶走觀眾對主角的聚焦、不干擾劇情進行,有時合唱團是躲在幕後「獻聲」的。但千萬不要以為觀眾看不見他們,他們便看不見舞台!隨著技術的進步,他們可是有小螢幕跟耳機隨時在後台隨時從四面八方監控,一邊注意戲劇的進行一邊正確無誤地配唱著呢!

注意!歌劇院裡的奇妙角落

服務忒貼心,讓你輕鬆看歌劇

文字  李秋玫

歌劇院從早期起便有著多重的功能,不僅是休閒娛樂的去處,更是社交中心與文化精神的象徵。在開演前吃吃喝喝消磨時光,男人們在中場時間到休息室隨性地吸煙、聊天交換意見是常有的事。除了這些,還有哪些地方好玩呢?

領位

當歌劇已經快開演,總會有幾個「灰姑娘」(或「灰王子」)為了趕最後一分鐘閃進劇院大門,在路上與時間賽跑。當好不容易安全上壘,以為鬆了一口氣,但「障礙賽」才開始。要在這雄偉又複雜的建築物中快速判斷自己的位子是在G樓?或是明明一樓卻變二樓?或是該走單號、雙號?除非您對歌劇院已經熟到像走自家的「灶下」(廚房)一樣,否則絕對是心急如焚,卻又只能將剛剛奔跑的時速降到零。但通常在你開始疑惑時,就會有一位黑衣人看穿你的躊躇,馬上以跑百米的速度向你衝過來,在你還沒有停下腳步之前,馬上領者你一起跑,以最近的路程和最快的速度送你到該有的位子上。當然囉,灰姑娘在這裡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過關的,領位人員還是一樣會來將您帶走,只不過,是安排您去另外一區,在換幕前,只得乖乖地在這看實況轉撥了。

領位人員的工作不是將觀眾送上位置就下班了,在觀眾沉醉在劇情時,他們可是在場裡場外嚴密把關著,謹防有人從外面硬闖、鬧場,或在表演期間喧嘩、攝影、錄音等,還要隨時將萬一肚子痛或者忍不住內急的人迅速拎出場外……為了要讓觀眾享受高品質的表演,任何五花八門、疑難雜症的呢,就交給他們了!

衣帽間

不管衣服多美多帥,不管您認為自己穿的風衣或包包並不那麼大件,或者不想要花這個錢而要自己拿著,只要工作人員認為不行,您還是有可能被半要脅地「請」去寄放衣物。其實說真的,歐洲很多具有歷史背景的歌劇院位子都不大,坐起來的感覺也比兩廳院遜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穿著厚重的大衣,不僅自己不舒服,也會讓左右「鄰居」感覺更擁擠。加上窮學生或旅行愛用的大背包,只會讓精采的表演,在無形中多了一份窒息感。尤其是風衣,只要一動就跟著出聲音,是非常干擾欣賞的!

一般來說,歐洲歌劇院的要求較為嚴格,例如托斯卡尼尼曾在史卡拉大劇院嚴格規定,要求女士們將自己的帽子寄放在衣帽間,因為人家可不是來欣賞她們的帽子有多美,擋住別人視線是最令人反感的。而衣帽間的服務人員記人的功夫可是一流,有時在您還未找出保管票交給他前,已經找到您剛剛穿來的外套了!何不將身上的累贅通通卸下,輕輕鬆鬆的看場表演。看在如此維護欣賞品質及服務周到的份上,保管費也就不要那麼計較了!

站票區

雖然在國內沒有,但在許多大歌劇院包廂裡,都設有站票區,例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裡,馬蹄形會場兩千兩百多位席次中,就有五百多席站位。只要花少少的票錢就可以聽完整場的表演,不僅是窮學生的最愛,也是個有趣的體驗。不過站票也不是那麼好買的,一般來講,要提前個三、四個小時就開始排隊了。買票查票之後通常是一陣廝殺,以衝鋒陷陣的決心加上眼明手快的俐落佔定位子,將身上的頭巾、圍巾、手帕等綁在位置的欄杆上當記號,才表示位置已經定下來了!這時,得速速到外面吃點簡單的東西,然後再開演前回到自己的位置。

站票區以第一排欄杆中間一點的位置最好,搶不到好位又身材矮小的人,就只能穿梭在縫隙中歎息了。若碰到站位區擁擠或空調不好,可就要堅強一點,將注意力放在精采的節目上了!因為除了中場休息的時間外,從開始排隊的時間算起到一整齣歌劇演完,起碼得要站個六到七個鐘頭。但想到票價一差好幾倍,感覺應該舒坦一點了吧!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