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身分與美學策略
「找自己」的三度叩問 林懷民第一次的「流浪旅程」是在1972年,他完成美國愛荷華大學寫作工作坊碩士學位後,回台灣之前的一趟歐洲之旅,在當時極度封閉與壓抑的台灣社會情境中,他到美國、到歐洲,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國內的環境並不適合保存自我,如果出來有個原因的話,那就是出來找自己。」(註1)林懷民在1969年一封寫回台灣的信裡這樣說。歐洲流浪回來後的隔年,他創立了雲門舞集。流浪歐洲期間,在瑞士友人家中看到敦煌壁畫畫冊,燃起他尋找自身文化根源的渴望。(註2)數年後,敦煌飛天舞伎的形象被轉化入雲門早期經典《星宿》(1979)。 1978年,林懷民和雲門舞者們在新店溪畔搬石頭,尋找《薪傳》裡在台灣土地上勞動身體的力量與形象,剛過而立之年不久的他,對著攝影鏡頭這樣說:「我們到河邊勞動不是在排練,而是要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註3)《薪傳》之後,他帶著雲門展開地方與社區巡演,在操場和禮堂搭台為鄉里觀眾演出,緊接著1980到1981年間雲門展開3次的「藝術與生活」聯展,號召起同一世代的藝術工作者,將藝術帶入鄉鎮民間。那是1970年代外部國際政治情勢動盪,內部文化身分板塊變動,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文化人要為「藝術」在台灣社會尋找定位,同時要透過「藝術」為這片土地塑像的迫切年代。 1980年代後期,當時身兼雲門藝術總監和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的林懷民,展開另一次「找自己」的流浪旅程,這一次是到「陌生」的亞洲。從1986年開始,他數度造訪峇里島、爪哇、印度、中國,「在被灌輸了太多西方之後,認識鄰邦,進而認識自己。」(註4)繼歐美一流舞團的芭蕾與現代舞師資之後,1992年林懷民邀請來自爪哇日惹的印尼舞蹈研究學者Sal Murgiyanto和他的印尼傳統舞蹈家妻子Endan Murgiyanto長期任教藝術學院舞蹈系,直到2012年退休為止。 林懷民「流浪亞洲」期間,雲門宣布暫停(1988)又重新起步(1991),世界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台灣解嚴(1987)、中國天安門事件(1989)、柏林圍牆倒塌(1989)、蘇聯瓦解(1991)。同時,「全球化」的思維與力量正蓄勢待發,要以跨國企業資本與新自由主義價值觀重新形塑世界樣貌,1995年成立的隸屬聯合國系統的世界貿
-
藝術節 「讀劇」一格
第三屆台灣國際讀劇節 紅樓登場 喝咖啡讀好劇
為了讓讀劇深入生活,成為新的全民運動,這次讀劇節設計了「莎士比亞趴趴走」校園活動;而與星巴克合作的「咖啡讀劇宅急配」,只要邀集二十五個同夥報名,準備好自己的馬克杯,郎祖筠、劉長灝、劉亮佐、閻鴻亞、羅北安等講師便帶著香醇咖啡跟劇本直接「殺」到你家,共享讀劇樂趣。
-
專題
單純,其實無比繁複
雲門舞集從《春之祭禮》到《行草》的多媒體經驗,單從一個幻燈技術更新的過程,約略地看到這十七年來舞台技術部門在器材及經驗上的累進。
-
舞蹈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
即將上場
林懷民重編舞作《夢土》
《夢土》這齣長篇舞作由林懷民編舞,許博允創作音樂。一九八五年首演時,源自壁畫的散花天女、蒙面黑衣人等豐富的視覺意象,帶給觀衆無限的驚嘆與暇想。十年後雲門舞集再度演出《夢土》,九十分鐘的舞蹈全部在一片紗幕後進行,有畫著國劇臉譜卻穿現代服的女舞者、有戴安全帽和穿著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更有孔雀悠然漫步舞台上。新版的《夢土》並加入一段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以及時下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漫畫幻燈,呈現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與時空交錯倒置的意象。
-
焦點
用腦袋去思考舞台上的美術 專訪《夢土》燈光設計林克華
《夢土》舞台燈光的設計、幻燈片的安排,都異常的複雜。今天的《夢土》和十年前的《夢土》差別在哪裡呢?
-
焦點
美「夢」成眞 林懷民充滿對比的《夢土》
孔雀、敦煌壁畫、朱紅大門、及木乃伊睜開眼睛一看,才發現那些全是因爲要到八里雲門排練場,坐在三重客運上昏睡過去時,浮現出對《夢土》從先前的圖片、文字資料所得到的印象,與當時印入眼簾的關渡紅拱橋及高矗的住宅大樓產生強烈的古/今、東/西對比。而透過意識流所產生的時空交錯,正是林懷民編排舞作《夢土》時的出發點。 這支將近兩小時的作品,在序之後,共分成二十一個小段落:紅巾I、黑衣I、社會版I、黑衣II,天女散花I、Ⅱ、Ⅲ等。服裝則有畫著國劇臉譜又穿現代服的女舞者,以及只戴安全帽和穿小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跳出來似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的場面。東西合璧的動作更可顯現出存在於許多現代中國人的雙重性格,如黑衣人跳的芭蕾vs.〈星宿〉一段精采的中國武術;白衣人跳著近似保羅.泰勒的現代舞《光環》(註)vs.披著紅巾跳著中國典型民族舞動作的「天女」。甚至在台上自然漫步的孔雀也與這群企圖以設計過的動作傳達特定意涵的舞者,產生強烈的對比。尤其當一位剛褪去全身繃帶的男舞者抱著一隻孔雀在懷裡,邊走邊撫摸著這原本在台上隨地留下「紀念品」的動物時,確實帶給觀衆一種極爲「倒置」的感受,更不用提當這位舞者刹那間將安祥的孔雀用力甩出空中的「暴力」動作。 離奇的是,爲什麼含有如此粗暴場面的舞,在十年前看過的許多觀衆腦海裡,竟然存留著「美」的印象? 十年前當許博允邀請林懷民再度跟他合作時,由於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因此林懷民也僅以當時著迷的西藏大廟門、敦煌壁畫及孔雀爲出發點,讓自己的潛意識主導這次創作。自然而然,許多熟悉的林懷民舊作也一一出籠,《寒食》、《星宿》、《一九八四夏.台北》以及他愛不釋手的大塊布與報紙。 十年後,雖然經過大幅的修改,並且加入了一段如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和目前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等漫畫幻燈,然而其基本理念仍不變,即呈現一位敏感的藝術家對生活在現代化都市,對中國傳統包袱的愛與恨。而其中所呈現的「美」,除了壯麗的美及祥和的美之外,更大部分的是一種狂華的美,頹廢、脆弱的美。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註:雲門舞集於一九九二年取得版權,
-
焦點
無法預期的創作理念 從《夢土》一窺許博允的音樂觀
十年前,林懷民推出舞作《夢土》,從舞蹈、舞台設計到音樂均引起許多的討論;十年後,在《夢土》重現之際,我們特別專訪了近些年一直忙於藝術經紀的《夢土》音樂作者許博允,還原他「作曲家」身份,談談這位桀傲不馴的才子「令人無法預期」的創作理念,以及他近日接掌「亞洲作曲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