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克華(劉培能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視聶光炎──穿越,集體狂飆的劇場歲月(一) 他們眼中的聶光炎

林克華:他的設計技藝和底蘊,輝映濃厚的人本精神

採訪  賴柔蒨、楊淑雯、劉培能

林克華在文化大學影劇系大一暑假時,被學長、同時也是燈光設計侯啟平找去劇場打工,從此與劇場繫上解不開的結。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台灣劇場人用鹽水桶製成調光器,菜鳥林克華也操作過像製冰機的手搖調光器,他在這些土砲的發明中累積劇場實務,並仰望眼前這位舞台設計大家聶光炎。

大二遇到聶光炎的燈光課,當時林克華還覺得奇怪,這位舞台設計師怎麼教起燈光來了?「他談的是劇場燈光的『氛圍』,如何詮釋與感覺,這對當時還很基礎的我們來說根本是進階的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原本應該是『燈光技術一』,結果是設計課才會談的內容。聶老師用感性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燈光領域,讓我受益良多。」不過當時聶光炎同時在華視任職,故而常由助教代課,師生關係並不密切。

1979年雲門舞集第一次赴美,原是助理小弟的林克華臨危受命,一肩扛起燈光設計執行的重任,完成41個城市的巡演。這是台灣第一個出國演出的現代舞團,此巡演經驗映照出國內技術劇場訓練之缺乏,隔年「雲門實驗劇場」應運而生,林克華找來聶光炎教授舞台與燈光設計,其餘師資如奚淞教授素描,孟振中教授布景道具設計製作,黃永洪談蘇州園林美學等,跨劇場與人文藝術,整體規畫涵蓋基礎教育與現場實習,學員能參與執行當時許多重要演出,為台灣首個系統性完整培訓劇場技術人員的單位。雲門實驗劇場運作的5年期間,培育包含張贊桃、王孟超、劉晉立、楊淑雯、温慧玟、葉芠芠、謝寅龍等劇場人才。

《遊園驚夢》1982年演出劇照。(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菁英匯聚的技術劇場空前之作

林克華與聶光炎在1980年開始有了更多交集,聶光炎的舞台燈光設計經常由林克華帶著實驗劇場的學員操練,林克華也逐漸勝任助理角色,直到1982年,前後輩兩人攜手完成台灣技術劇場劃時代作品——《遊園驚夢》。

這一齣由白先勇小說改編、新象藝術製作的舞台劇《遊園驚夢》極富野心,找來當時台視金鐘導演黃以功,邀請盧燕、胡錦、歸亞蕾、劉德凱等人演出,舞台燈光設計聶光炎,音樂設計許博允,台前幕後皆為一時之選,軟硬體規模皆為彼時最鉅,於國父紀念館首演,締造空前藝文盛事。

《遊園驚夢》的製作規模提供聶光炎一次大發揮的機會,是他個人設計生涯的突破,也是台灣劇場設計的一大突破。從基督教藝術團契一路以來,受制於經費和規模,聶光炎的舞台多為一景到底、變換道具的設計,「但一景製作並不容易,既要能表達戲的完整理念,還要給表演空間,讓演員能夠改變空間、地理位置。」後來聶光炎開始製作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歌劇,布景規模變大,但當時的歌劇仍然非常傳統,屬兩、三幕就結束的寫實敘事。

林克華指出,聶光炎過去的作品聚焦在戲劇主調或精神上,呈現較為單一的美學,「但《遊園驚夢》並非單一主調,它是一個敘事詩。」《遊園驚夢》的文本在現實與回憶中流轉,聶光炎以中式亭台梁柱的舞台設計,切分出流動的多重空間。

白先勇的敘事中不時襯著崑曲《牡丹亭》中〈遊園〉、〈驚夢〉兩支折子戲的內容,林克華打趣以「背後靈」形容,他認為這齣戲的設計既要能呈現上海大家族、上流社會的生活樣態,也要抓到崑曲的脈絡和衍生的小說,三者如何拿捏得宜?「這3個元素加起來,是某種中國古典的韻味,可是那個touch不能太濃,太濃就變成古典故事而不是時代劇了,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演崑曲的現代版,但它事實上是全新的戲劇作品,只是『背後靈』一直都在,所以那個touch、分寸的拿捏很重要,我覺得這就是聶老師累積多年加起來才能有的功力。」

「《遊園驚夢》是一部浪漫的作品,需要某種小巧的美麗,卻又是這麼大的製作,這麼大的舞台,一不小心就會overdesign,有可能搶戲,也有可能大而無當,但聶老師掌握得非常好。」

除了戲劇和舞台,導演黃以功更首創將相片、影片融入劇場,這是國內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現所謂「多媒體」,擔任聶光炎助理的林克華負責統合所有技術問題,他四處「求爺爺、告奶奶」 請人家幫忙借投影器材和音響設備,並與音響工程師一起克服收音障礙。林克華說自己是在這個製作中學習最多的人,他幾乎參與每一個組別,從旁觀察聶老師怎麼和各個大人物溝通協調,揉合演員與技術,硬體和軟體,「如果沒有這個經驗,不會有雲門後來的《夢土》,我做《夢土》設計的所有養分,全部因為《遊園驚夢》而來。」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遊園驚夢》1982年演出劇照。(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極致堅持與美術底蘊下的人本主義精神

成長於烽火戰亂,家庭貧困,中學失學,聶光炎16歲被編入軍中劇團來台,軍中期間讀書自學,自習豐厚的美術基底,26歲從零開始學習英文,獲選交換計畫到夏威夷大學戲劇系進修10個月,58歲自學電腦後進一步應用於劇場設計。即便聶光炎不像後輩有機會進入體制獲得完整的學院教育,但林克華回顧聶老師當時的圖和做法,「有很多是他自己的發明,但是非常有效、有用,他把一張圖當作magic sheet 就夠用。」也許以嚴格的學院標準審視下不盡理想,但設身處地換位假想,恐怕我們沒一個人辦得到。

林克華始終記得自己曾被聶老師說「不夠用功」;嫌他「圖畫的不夠好」,一般交給助理的繪圖工作,聶老師抓著自己畫。嫌他「美術訓練不夠,字寫不夠好」,林克華從小練毛筆字,寫得一手好字,但聶老師要他回家畫格子練工程字。當年那句「你夠聰明,可是不夠用功」,讓林克華時刻謹記在心。在這個AI和沉浸式當道的年代,曾創技術先河的《遊園驚夢》、《夢土》或許已不再新穎,但林克華在聶光炎精雕細琢的手繪美術底蘊中看見人本主義的概念,而不論劇場的技術與科技如何更迭演變,它始終是來自於人的。

林克華

舞台暨燈光設計師,是1980、90年代台灣劇場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人物,雲門舞集代表作品《夢土》(1984)、《九歌》(1993)的燈光設計、《行草》(2001)舞台設計等皆出自他手,也與台北越界舞團、優人神鼓(優劇場)等團隊長年合作。林克華的設計涵養扎根於就讀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設計研究所期間,劇場大師李名覺和珍妮佛.提普頓(Jennifer Tipton)的培育,然而根苗萌芽的起點則源自1970年代土法煉鋼的台灣劇場。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15 ~ 2025/07/15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