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賴柔蒨、楊淑雯、劉培能
林克華在文化大學影劇系大一暑假時,被學長、同時也是燈光設計侯啟平找去劇場打工,從此與劇場繫上解不開的結。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台灣劇場人用鹽水桶製成調光器,菜鳥林克華也操作過像製冰機的手搖調光器,他在這些土砲的發明中累積劇場實務,並仰望眼前這位舞台設計大家聶光炎。
大二遇到聶光炎的燈光課,當時林克華還覺得奇怪,這位舞台設計師怎麼教起燈光來了?「他談的是劇場燈光的『氛圍』,如何詮釋與感覺,這對當時還很基礎的我們來說根本是進階的內容,以現代眼光來看,原本應該是『燈光技術一』,結果是設計課才會談的內容。聶老師用感性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燈光領域,讓我受益良多。」不過當時聶光炎同時在華視任職,故而常由助教代課,師生關係並不密切。
1979年雲門舞集第一次赴美,原是助理小弟的林克華臨危受命,一肩扛起燈光設計執行的重任,完成41個城市的巡演。這是台灣第一個出國演出的現代舞團,此巡演經驗映照出國內技術劇場訓練之缺乏,隔年「雲門實驗劇場」應運而生,林克華找來聶光炎教授舞台與燈光設計,其餘師資如奚淞教授素描,孟振中教授布景道具設計製作,黃永洪談蘇州園林美學等,跨劇場與人文藝術,整體規畫涵蓋基礎教育與現場實習,學員能參與執行當時許多重要演出,為台灣首個系統性完整培訓劇場技術人員的單位。雲門實驗劇場運作的5年期間,培育包含張贊桃、王孟超、劉晉立、楊淑雯、温慧玟、葉芠芠、謝寅龍等劇場人才。
林克華
舞台暨燈光設計師,是1980、90年代台灣劇場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人物,雲門舞集代表作品《夢土》(1984)、《九歌》(1993)的燈光設計、《行草》(2001)舞台設計等皆出自他手,也與台北越界舞團、優人神鼓(優劇場)等團隊長年合作。林克華的設計涵養扎根於就讀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設計研究所期間,劇場大師李名覺和珍妮佛.提普頓(Jennifer Tipton)的培育,然而根苗萌芽的起點則源自1970年代土法煉鋼的台灣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