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科技

相關文章 31 篇
  •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雖是在攝影棚錄製,但也可讓此錄像與劇場空間疊合,就算作品已封箱,仍可在影像中再度重演。
    焦點專題 Focus

    數位未來 改變你的表演藝術「觀」 表演藝術的記錄未來式

    在無法進劇場看演出的當下,許多創作者與團隊選擇將過往錄影開放觀賞,或舉辦新作線上直播,除針對當下觀眾進行宣傳並維持疫情後的消費意願外,表演藝術影像其實一直面對著另一群存在於未來的觀眾:「研究者」,這廣義地包含了所有想要了解表演藝術脈絡的觀眾群。而現行的表演藝術記錄方式,其實難以滿足未來觀眾的需求,透過新科技如VR的介入,則能保留更清晰的「表演」細節。透過對不同技術的探索,不只是開發新的可能性,也是在反思過往表演藝術所習慣使用的記錄媒材,如何形塑人們對「真實」、「表演」的想像與認知。

    文字|吳孟軒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日新月異下的懵懂人性 喬埃.波默拉診視當下、預示未來的《童話與傳說》

    在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之後,法國劇作家╱導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過回溯劇場創作初衷,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歷經六個月的工作坊,於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話與傳說》,以全女性演員扮演劇中的青少年與仿生機器人,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文字|王世偉、Elizabeth Carecchio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王連晟
    特別企畫 Feature

    七年級 王連晟 只有自己懂的藝術路 討厭重複追求幽默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王連晟,自稱是被大潮流推啊推著走上了藝術之路,跟其他感性至上的藝術家不同,他眼中看出去的是個感官被弭平的世界,在那裡,一切蘊含公式、數據、代碼,井然有序。他作為創作者的成長處方是不重複自己,他說:「真正的藝術應該是人工智能無法複製,或找到運作方式的。基於這樣的原則,我接受每個作品都要遭遇瓶頸或挫折,每件東西應該都沒辦法從我過去的經驗、思考脈絡、創作方法提取,那當然會是新的挑戰。」

    文字|張慧慧、許斌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文化庭院」改造自造船廠,是一個向群眾展開雙臂的公共空間。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觀察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營運方向和策略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文字|鄭筠、Steen Larsen、王鴻駿、Søren Meisner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圓劇團學習弄鐃和高蹺陣,今年呈現了作品《悲傷ㄟ曼波》。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跨域知識為參照 尋索多重整合與辯證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與形式在表演藝術中同台並陳也司空見慣的今日,藝術家的「跨」,卻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見一些創作上借重另一知識領域重新思考創作的轉向,如出身學院體系的馬戲工作者向民俗儀式身體取經學習,舞蹈工作者接觸科學文本以激發創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藝術創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學科的界線劃分,培養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比較、分析、整合、全觀的能力,回到知識總體以建構美學方法。

    文字|周伶芝、林韶安、張震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的海報。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文字|王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現場3D影像
    企畫特輯 Special

    並駕尖端科技 啟動聲響創作新紀元 C-LAB聲響藝術節 宣告臺灣聲響實驗室落成

    為了讓台灣也能擁有結合藝術、科技、科學研究等技術的聲響實驗室,文化部於二○一八年與法國IRCAM簽訂合作意向書,藉由其聲響與音樂領域經驗的人才互訪、共製、研發及展演等領域交流,能更促進空總台灣當代科技、學術研究及當代創作的發展。計畫啟動同時,台灣第一座「臺灣聲響實驗室」也將落成,為了宣告落成啟用,C-LAB將於十一月底舉辦「C-LAB聲響藝術節」,藉著節目、聲音工作坊等活動,讓民眾走進實驗室劇場、認識聲音藝術。

    文字|李秋玫、Quentin Chevrier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也是共舞主體 當代舞蹈的科學革命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文字|吳孟軒、林鑠齊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符碼—詩》
    藝@展覽

    在池田亮司的數據宇宙漫遊

    池田亮司是極簡電子音樂先聲,藉由數學原理建構一套宇宙時空圖譜。一九九○年代起,他便透過電腦、控制器等世人眼中的高科技設備,賦予聲音與影像不同的美感。這次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在亞洲睽違十年的大型個展,選件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以及數件為本展量身打造的平面新作,兼具微觀與宏觀的視野,遊歷展場一周,猶如和宇宙對話。

    文字|吳垠慧、Ryoji Ikeda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徐家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加坡跨域藝術家徐家輝 科技搭橋 讓靈魂跳舞

    旅居柏林的跨域藝術家徐家輝,曾經是乒乓球選手,後來夢想成為肢體劇場演員,但後來卻透過數位科技,踏上表演藝術的舞台。他的創作皆透過漫長的田野調查,進入亞洲當代舞蹈的現場,企圖跨地域、跨文化地描繪出當代舞蹈「當下」的輪廓。即將來台演出的《極黑之暗》,是他召喚已逝日本舞踏大師土方巽的靈魂「共創」之作,徐家輝認為,當代舞蹈面向傳統,不該懷舊,而是如何跟這些身體的「鬼魂」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

    文字|張慧慧、A.R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2019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開幕式。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想像.轉化.記憶 數位時代的策展新挑戰 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劇場盛會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於六月上旬舉辦,本屆是該展暌違十一年後終於重返原本的主展場「工業宮」,大會的主題則提出三道讓舞台和空間設計師、建築師的藝術生命得以連結、前進和持續地發展的力量想像.轉化.記憶。其中台灣的學生館「試衣間」以台式熱炒店為背景,讓參觀者穿上戲服、戴上耳機聆聽原創文本和執行動作,進入角色並與其他觀眾互動,貼合劇場性與現場性,博得評審青睞,獲頒最佳學生館體驗獎。

    文字|陳國慧、Alžběta Jungrová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鄭宗龍 ╳ 雲門2《毛月亮》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

    在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並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進一步於千禧年倡議後,我們清楚意識自己正處於劇烈加速度的輸送帶上,前方是未知的懸崖,我們不知道跳下去是墜落,還是會飛起。 人類在短短幾世紀來,不僅影響了地球四十五億年的結構,「人的尺度」(human scale)也產生了變化,我們迎來宏偉壯觀的科技時代,人類成為超資訊的載體,對於真實空間、事物的感知卻有了失能的傾向。 那麼,當代藝術是如何回應人類時代與地球的呼喊呢? 本期企畫嘗試從人在環境與歷史長流中的尺度與後人類的角度出發,檢視創作者們是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自然」、「科技」,並反思、建立人類、動物、植物、自然、物件、科技之間的新關係。 自然是一切創造的總合,人類僅是其中的一小元素,我們該適時停步謳歌:地球啊,謝謝祢。動物啊,謝謝祢。植物啊,謝謝祢。今後還請多多指教。

    文字|本刊編輯部、林韶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黃翊與庫卡》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二:賽伯格與身體感知篇 人與科技的交融 身體的新感知與新存在

    人類世的觀點提供了全新觀看身體的視角,因為技術在我們到達之前已經在場,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條件使我們成為「人」的可能,從根本上來說,使我們成為「我們」的並不是「我們」,人早已成了「人與技術」混合而成「技術個體」,生活根本已離不開科技,科技也改變了人性、倫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重新定義了「人」的可能性,而藝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人在科技、網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討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自我追尋的衝擊?

    文字|張懿文、Jacob Blickenstaff、張震洲、Florian Leduc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中,佩維厄將專利的使用者操作動作加以檔案化、視覺化,進而抽象轉化為舞蹈動作。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工智慧的愚蠢舞蹈 朱利安.佩維厄的舞蹈影片

    早期以概念性行為藝術作品聞名的法國藝術家佩維厄,近年來走向舞蹈編創與創作舞蹈影片,並與當代科技與媒體現況進行對話。佩維厄的編舞靈感來自動作考古學,也就是對技術動作手勢的收集研究,破譯過程背後的意義層次,通過舞蹈語彙,來研究數位技術隱藏的社會學面向。

    文字|詹育杰、Joeri Thiry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俠女英雄傳》中,遭受惡黨迫害的雪蓮死在紅姑懷裡,紅姑悲憤不已。
    戲曲

    戲曲界特效動作經典 結合當代科技再現 薪傳歌仔戲團《俠女英雄傳》

    一九四○年代,連演十天的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當年以水、火、雨景等機關布景與緊湊劇情風靡台灣內台觀眾,為了不讓好戲消失,也為了傳承歌仔戲藝術,國寶級歌仔戲苦旦廖瓊枝七年前將之改編濃縮搬演,近期更推出新版《俠女英雄傳》,由京劇名角曹復永擔任導演,並邀台北世大運開幕節目的幕後設計團隊合作,以現代科技「復刻」重現當年經典。

    文字|李玉玲、薪傳歌仔戲劇團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亞蘭.布拉德勒《梔子花》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卅年回探—世界的現代舞蹈與台灣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劉振祥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機器人歌劇》讓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成為最重要的內容,並且衍生出後續更深刻的觀察與探討。
    戲劇

    讓你與機器人互動的「總體藝術」 《機器人歌劇》 重新思索表演是什麼?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文字|李秋玫、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編舞家提醒我們必須意識到科技與肉身已經走到了一個無法二元對立的境地,用建構的身體取代批判的身體。
    舞蹈

    未來人類身體的實驗室

    放在大趨勢下,就這一點而言,仍然不脫諸多創作者現今對「身體的自然」的探索與重省(相似於「家」主題的常見)。安娜琪選擇的戰場是直接面對科技,創作的投影與記錄的影像反而被賦予相反的功能。而當編舞家以直接面對科技,追尋與建構 Second Body的同時,其實也慢慢地走出人類中心,逐漸步入人類與後人類之間的過渡空間。

    文字|吳思鋒、Ching-Ju Cheng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四:即興時空機2041-2011

    時間:卅年後。科技發明讓所有今日電影情節變得可能,可以讓人回到過往任何年代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隆重登場。 時常在思考「即興」所可以爆發的能量有多少?它只能是特定時間與空間環境的即時感知投射嗎?如果卅年後,我們有了可以隨心所欲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那將可以有一個完全突破的展演模式。時空轉換模式設定在二○四一到二○一一年間,受邀展演者可以任意地回到這卅年間的任何時間與地點,但在每個新時空只能停留三分鐘,在停留時間裡可盡情的即興演出。活動期間,每天晚間的十一點到十二點,將同時有一百組受邀藝術家可進入時空機中,飛奔回逝去的卅年間,進行兩千場次的時空串流。首位被邀請的表演者是已年屆五十五歲的Lady Gaga。她已脫離流行音樂圈,而成為全職歌劇演唱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時空回流之中,她重溫了當年驚世駭俗的瘋狂時代。 「即興時空機 2041-2011」借助科技的文明進展,讓記憶與歷史的定義曖昧化,發生在歷史中的特定人物、時間與事件,不再安分地組合在一起,它變成可重組的拼圖,也是無預警的介入。這個介入,引發歷史的震盪,格格不入的各種人事時地物,顛覆了人類發展的文明。與其將「即興時空機 2041-2011」看成是一個時代科技成就的藝術展演實驗,不如將它稱為促進人類文明毀壞的爛點子。今日瘋狂安樂享受的各種爆炸資訊與過去昨日無人聞問的歷史,最後都將毀壞於某個臨界點。

    文字|王俊傑、林鑠齊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黃翊作品《SPIN 2010》呈現了有別於一般舞蹈與科技結合後的影像互動模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三:關於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政策激情下,尋找新的表演語言?

    為台灣帶來繁榮經濟發展的科技產業,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順利地推動表演藝術趕上世界潮流?運用數位科技呈現的視覺藝術是跨領域為表演藝術加分還是使其質變?兩者的關係是平等還是主從?答案恐怕還要數年後才會浮現,絕無法從二○一○這股風潮中找到。

    文字|李惠美、許斌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