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台各地文化局、場館及藝術團體共130位參與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 藝術共融方程式╱經驗分享

拓展平權理念 共享共融體驗

「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側記

共融,到底是什麼?或者,該做什麼?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辦「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正可觀察到文化平權的理念運行,並在過去經驗到當下體驗間找到劇場藝術指向未來的更多可能,再回頭去追問「共融」的理念與實踐。

共融,到底是什麼?或者,該做什麼?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辦「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正可觀察到文化平權的理念運行,並在過去經驗到當下體驗間找到劇場藝術指向未來的更多可能,再回頭去追問「共融」的理念與實踐。

在台灣的藝文發展進程中,身心障礙人士的參與始終是進行式,卻不夠完備;而近年積極發展的共融藝術,不只是對前者的補充,更在深化過程裡繼續拓展領域,包含樂齡、青少年、親子等。本次工作坊既可視為國家兩廳院階段成果的分享,更是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建言的參與——就如開幕致詞裡,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副司長梁晉誌便提及,在政策支援下落實文化平權,讓更多人發現文化的美好、藝術的喜悅;也連結到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試圖讓「文化的開放多元與平權」在劇場裡被重視、被討論,呈現彼此交流再到實踐的可能。

「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分為上午的專題分享、下午的圓桌工作坊與小組分享,以及最後的「輕鬆自在場」示範演出。

專題分享的前兩場,皆是場館經驗。藝術總監劉怡汝以國家兩廳院為案例,提出目前的推動,而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無障通達項目統籌楊慧珊則將重點放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的通達計畫。最後,則是由近年發展藝文場館無障礙環境及障礙藝術風格的易君珊,就平權核心精神與文化近用現況提出見解。下午的圓桌工作坊與小組分享則分為A、B、C、D四組,包容多種議題的講述與高度參與性讓討論方式不拘一格,講者與學員能夠互為資源,促進更多合作與交流,討論無障礙服務的可能。

本側記分為「專題分享」與「圓桌工作坊」兩部分。「專題分享」的紀錄,將三位講者的講述內容歸類成三項主軸,而「圓桌工作坊」則依不同組別進行觀察。

專題分享主軸一:「共融」在場館發展的定位與現況

無論是國家兩廳院或是香港西九文化區,兩位講者不約而同地以場館發展歷史為起點,呈現「共融」的位置與核心價值。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將二○一八年前的國家兩廳院分成兩階段:一九八七年到二○○三年間的「求生期」,也就是如何去營運劇場與維持運作,而二○○四年到二○一七年間則是如何繼續持續下去的「維持期」。二○一八年起,大型場館陸續成立,特別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之三大場館的落成,讓台灣藝文環境與生態走進新時期。劉怡汝開始思考下一步為何,並回過頭去想:「藝術如何達到生活的必然性,也就是如何進入到一般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生活當中,變得不陌生。」因此,「人人的劇場」清楚反映她對「共融」的想像。

相較於國家兩廳院擁有卅餘年歷史,楊慧珊所服務的香港西九文化區仍在建設中。位於香港維多利亞港旁的西九文化區,預計建設多個表演場地、兩間博物館,以及廿三公頃的公共空間。共融、無障礙的理念作為建設核心之一,也就是所謂的「通達政策」,意圖完成的理念是:致力建設一個無障礙、人人共享的文化區,確保所有人都能去參與活動、享受藝術。他們思考的是:到底身心障礙者對我們的文化有什麼要求、什麼願望?得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去回應訴求。

場館發展回應著平權歷史的不同階段。就如易君珊展示當年協助身心障礙者舉牌向國家兩廳院抗議的照片,其中訴求:「我想要看男主角,不要看大柱子」、「我不想因為看戲而骨肉分離」與「我要無障礙的兩廳院」等,已是目前場館建設會留意的環節,她並提出「文化平權、文化近用是時代進步的過程」為觀點。

專題分享主軸二:硬體與軟體的改善,是共融的起點與基礎

劉怡汝認為,硬體設施是共融與文化平權建設上相對簡單的事情。她列舉目前國家兩廳院完成的硬體修繕,包含重新增設、調整輪椅席及鄰近陪同席的張數與位置,也增加國家演奏廳的輪椅席;過去,地下停車場跟一樓並不相連,故增設無障礙電梯;規劃無障礙洗手間、自動門等,視為劇場的「路平專案」。同時,除作為第一個開放導盲犬的場館,也有領位跟視障接送。軟體方面,有針對演出內容及周遭環境進行微調,提供更舒適、放鬆體驗的「輕鬆自在場」、口述影像、情境字幕、手語翻譯、即時聽打與觸覺導覽等,展現國家兩廳院對共融劇場的實踐。

至於西九文化區的通達政策,可見他們在建設初期便邀請身心障礙者對場地設計給予意見,亦陸續有節目加入通達服務,並且成立通達團隊,也就是此場講者楊慧珊所服務的單位。西九文化區所採取的策略是,以場地環境的通達為起點,包含殘障座位、電子服務鈴、輔助聆聽系統、與聽障人士溝通用的數碼通話器、平面圖(廣東話、英文、普通話指示與通話功能)、輪椅使用者與一般民眾共同使用的取票機等,再到節目、軟體的通達,像是口述影像、手語傳譯、通達導覽、易讀資訊、共融劇場等,並且成立辦事處管理文化區的通達性。進一步期望能達到「提升對通達的關注」、「統一標準及實踐方法」、「機構的持續改善」與提倡通達的承諾」等方向。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