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身賽博格》(林峻永 攝 安娜琪舞蹈劇場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四) 藝術家回應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家要釐清自己與補助的關係是什麼?

國家補助政策與相關配套,對藝術家思考創作有什麼影響?補助機制與藝術生態鏈要如何產生交互動能?透過4組創作者分享,讓我們重省機制的可能性與困境。

國家補助政策與相關配套,對藝術家思考創作有什麼影響?補助機制與藝術生態鏈要如何產生交互動能?透過4組創作者分享,讓我們重省機制的可能性與困境。

2007年畢業後成為獨立編舞家,謝杰樺在2010年成立安娜琪舞蹈劇場,此階段的「安娜琪系列」作品尚未結合科技創作。同年文化部(時為文建會)獲得國科會科發基金4,000萬補助,提出「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內容包含數位表演藝術節、論壇,補助表演藝術團隊創作跨界作品等。這是2000年初期,國家文化政策開始關注「數位藝術」之後,首次針對「科技表演藝術」的大筆資金挹注;安娜琪舞蹈劇場於2011年獲選,同年發表《第七感官》,繼而奠定謝杰樺以當代舞蹈結合科技的創作基調。

「的確,這個計畫補助給了我們一個開始的契機,若沒有這個機會,應該完全不會開始。」百萬經費讓謝杰樺有機會與「叁式」合作,研發舞者與影像之間「零秒差」的互動技術。謝杰樺提起十幾年前的即時互動,通常會延遲一、兩秒,「一兩秒對一個跳舞的人來說是很久很久的事情,開什麼玩笑!」結果他們讓延遲秒數小於三分之一秒。

處理未知,是藝術家的工作

《第七感官》全名是《第七感官:觀賞環境建置計畫》,在所謂「沉浸式」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團隊打造了四面互動投影場域,讓表演者與觀眾皆「身在投影裡」,並創造動作、視覺與音場的互動關係。「科技跟我如果可以零秒差互動,就像舞者和舞者之間的一種coordination (協調性)。」這讓謝杰樺感覺到科技與舞蹈結合的可能。

不只外有補助機緣,創作者的內裡也早就醞釀科技如何可能的想像。在成大建築系時,學長李佳勳利用網路攝影機判讀手指上的雷射光點路徑,讓簡報的建築模型可以隨比劃放大縮小,一旁擔任助手的謝杰樺開了眼界;爾後李佳勳策畫的「夜市 2006—臺灣科技藝術創作工作坊」,更帶給他進一步的影響。在北藝大舞蹈研究所期間,謝杰樺參與時任舞蹈學院院長王雲幼的一項研究案,以舞蹈人對動作分析的專業結合資訊科學,數位分析人類肢體動作,並歸納其與情緒的關聯。(註)此經驗讓他認為,富含細膩情感表達的舞蹈和科技之間,不太可能產生什麼關聯性吧?然而,恰恰是這個「不太可能」,讓他當年獲悉該補助計畫時,反而升起探究「boundary(邊界)在哪裡?」的想法,處理「未知」對他來說,正是藝術家的工作。

舞團持續獲得科技跨界相關補助,代表作品包含:《Second Body》(2015)談身體被科技技術介入後的轉化;《永恆的直線》(2019)以煙表現生死界線因科技而變得模糊;《肉身賽伯格》(2023)運用AI辨識與演算技術,以舞蹈人的身體經驗討論數位分身。隨著科技經年演進,謝杰樺表示這些作品核心都在探索人與科技間關係的邊界。「補助一定會影響創作」,某個補助項目出現後,無可避免會誘發創作者往該方向思考,但真正重要的是,「藝術家自己要抓清楚你跟補助的關係是什麼?是來嘗試一下?還是它真的支持到你核心想要探索的事情?」

打造創作友善環境,是資源挹注重點

最新作品《肉身賽伯格》自2020年開始發展,同年獲得北市文化局表演藝術專案補助,提供前期製作經費;隔年入選「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謝杰樺得以進入實驗室使用AI系統並與工程師交流;累積初步成果後,再獲文化部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近年開始出現這類「孵育」型補助計畫,支持前期研調,以階段性呈現為主,創作者終於不用像以前「還沒從零開始,就要先想一百分」,「這個轉換非常重要」。

雖然受惠於科技表演藝術的補助政策,但謝杰樺認為,資源挹注應該著重在打造創作環境,而非設定創作方向。比如補助科技實驗室的建置,讓創作者可以更輕易接觸投影設備、AI程式等前沿技術和人才;其他如排練空間、場館的使用機制等,都會影響創作能量的積蓄。他也在思考場館資源橫向盤整的可能性,讓新銳、中生代、資深等不同階段創作者,都有機會與不同場館對接。

近年國藝會常態補助和專案補助的經費差距愈來愈大,前者總額下降,無法反映隨通膨日升的製作成本,而後者雖提供高額獎助吸引投案,但謝杰樺提醒,專案補助不是永久的,當預算結束後,這個創作方向是否繼續走下去?該怎麼繼續?都是藝術家得面對的課題。另一方面,雖然常見各界對補助評審結果的批評,現仍缺乏針對評審團建立相關規範的具體討論。謝杰樺與一群舞蹈人組成的「臺灣舞蹈生態行動協會」,正積極討論文化政策、補助等議題,包含爬梳2018年文化白皮書,並對內容提出回應,他們也希望能在兩年後舉辦大型舞蹈文化論壇,匯集舞蹈人的意見。

身為一個中生代創作者,謝杰樺說:「不是只有一個補助就能讓我生存,要有環境、有舞台,有一個讓創作可能性得以發展的空間,藝術家才可能壯大。」

註:

謝杰樺、王雲幼,〈數位化解析情緒,優質人類生活——淺談動作分析中情緒應用之可能性〉,《美育雙月刊》(第168期)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2216_00640069.pdf

參考資料:邱誌勇,〈混沌與眾聲喧嘩下——邱誌勇淺談臺灣數位藝術脈絡〉,《台北市文化季刊》(NO.28)http://ntpc282828.blogspot.com/2018/04/no28_18.html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安娜琪舞蹈劇場

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為謝杰樺,作品形式涵蓋劇場、舞蹈科技與舞蹈裝置,《永恆的直線》(2019)入圍第18 屆台新藝術獎。近年謝杰樺亦擔任大型開幕節目導演,包含2017臺北世大運開幕典禮文化演出、2023新北城市藝術節開幕節目等。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