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正平

相關文章 7 篇
  • 卡螺、蜆達、麗蚵三人的故事撐起《水中之屋》主要敘事,而這「說」故事的動詞格外值得細察。
    戲劇

    大水褪去了無痕

    從廣播主持人的人生告白到媒體記者現場直擊,都試著從語言塑造情節。但為何「說」?如何「說」?對我而言,正是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間不斷遊走的語言,所謂「我朋友就是我/我就是我朋友」的模稜兩可,呈現出對於家/鄉/土地那曲折蜿蜒、忽遠忽近的模糊距離。若說「家」象徵著各種詩意的歸屬與認同,是向內回溯自我的路,那麼劇中對語言的使用,也正暗示了「我」在主觀與客觀間流動的混沌不明。

    文字|白斐嵐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水中之屋》以嘉義沿海小村為背景,鋪陳三位主角的生命故事。
    即將上場 Preview 阮劇團劇本農場作品首發製作

    《水中之屋》 風雨中的魔幻時刻

    歷經四年數十次的讀劇呈現,阮劇團「劇本農場」的第一號作品《水中之屋》,終於要搬上舞台正式演出。多次與觀眾的交流,驗證了這個劇本是否足以通過時間考驗。這個以嘉義東石沿海小村為背景,在颱風再臨的前夕發生的故事,糾葛的是三位兒時玩伴廿年的命運,導演汪兆謙將以魔幻寫實手法來述說

    文字|呂筱翊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劇場種種溝通與感知訓練,與其說是試圖融合兩種不同表演體系,更像是拋開過去、試圖接納全新表演方式的嘗試。
    焦點專題 Focus

    發出自己的聲音 成為自己的樣子

    平素以肢體鍛煉展現舞台上的激昂澎湃,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成員首度轉換表演形式,將演出首部小劇場製作《禁區》,他們與阮劇團合作,以二○一六年汪兆謙、許正平於「紀錄劇場工作坊」發表的劇本《禁止使用》出發,結合九天團員自身成長記憶,要窺探每個人長大過程中被封印、禁止、貼上標籤,從此黑暗無光的記憶。從橫衝直撞的陣頭表演,到細膩的內心獨白,如何讓這群人的生命透過自己,能被完整述說,是演員、導演、編劇的共同挑戰。

    文字|張敦智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蔡明璇《家在北緯23度半》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阮」讀劇 等花開結果!

    今年眾多的讀劇活動中,嘉義阮劇團所舉辦的「見花開劇展」系列之「劇本農場」計畫,展現出迥異於其他讀劇的特色:從邀請劇作家進駐嘉義體驗創作,到以公開對談方式讓劇評人與劇作家及觀眾面對面討論,參與讀劇活動的成員涵納了戲劇從無到有、從文本書寫到粉墨登場的各種表導演相關工作人員、觀眾、劇評人,可說體現了劇場藝術實踐的全面性,也顯露了長期深耕、鼓勵創作的核心意圖。

    文字|楊美英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安平小鎮》排練現場。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搬演《安平小鎮》 但看人世滄桑

    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今年台南人劇團把美國劇作家懷爾德《小鎮》的改編為在地版《安平小鎮》,描繪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的老安平,並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著墨,帶領觀眾看一個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文字|廖俊逞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魏瑛娟被呈現的作品《甜蜜生活》,幾乎等於一場正式演出。
    現象‧現場

    演不演?有關係!

    同樣外延劇本的定義,甚至延伸為去文字、去語言,因此推翻了所有人對讀劇的刻板印象。傳統的讀劇就是唸劇本,呈現戲劇的文學部分;讀劇呈現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演員聲音詮釋。但是,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現在毫不留情地被顛覆了。在這兩個讀劇節裡,戲劇非文學(導演、表演)的部分受到更多的矚目和強調,結果改寫了傳統「劇作家」的定義,擴張了社會大眾對劇本的想法,把讀劇發表會變成一個實驗演出的場域。

    文字|張嘉容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語言當利器,挖掘人心底層

    許正平 「創作」是唯一的堅持

    文學獎常勝軍的許正平,寫作範疇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也展現了他多元的創作面貌。的確,「創作」正是他人生的關鍵字,也是他「永遠不會放棄的事業!」。從中文系到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他在劇本的創作裡找到另一種創作愉悅,透過精心設計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存在於這個時代、環境的心聲,正是他的終極目標。

    文字|黃珮涵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