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今年台南人劇團把美國劇作家懷爾德《小鎮》的改編為在地版《安平小鎮》,描繪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的老安平,並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著墨,帶領觀眾看一個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台南人劇團《安平小鎮》
10/4 19:30 10/5 14: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11/2~3 19:30 11/3 14:30 台北 新舞臺
INFO 02-28924861
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於一九三八年獲普立茲獎的劇作《小鎮》Our Town,對台灣觀眾而言,並不陌生。一九八九年,果陀劇場推出的《淡水小鎮》,即是改編此劇,將時代背景設定在五○年代的淡水,忠實地再現了台灣的地方風俗人情,引起觀眾對往日恬淡生活的嚮往與回味。相隔廿多年,台南人劇團的《安平小鎮》再度以此劇本為框架,帶領觀眾重回三、四十年前的老安平,看安平從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描繪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 三種語言交錯運用
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並把時空移植至日治時期後,台南人劇團再度請來作家許正平,擔任《安平小鎮》的劇本修編。許正平說,至今他仍難忘大學時,看完《淡水小鎮》後,人生的溫柔與殘酷,同時在眼框裡不肯散去的激動,之後更在大專盃話劇比賽時,親自執導此劇。此番面對原著改編工作,除了經典在前的壓力,甚有如劇中角色回望咀嚼自己青春年少的百般滋味。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才發現劇本中暗藏的參差複雜,遠非彼時所能理解,而《安平小鎮》也隨著這一層時間的景框,有了新的觀看視角和解讀空間。
不同於《淡水小鎮》,《安平小鎮》座落於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從蔣介石逝世到台灣解嚴,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描繪,語言則是台語、中文與客語交錯使用。在情節上,《安平小鎮》維持原劇的三幕架構,第一幕以清晨為起始,日落為終,以一天的時光為度,描繪安平數年如一日的日常生活。第二幕與第一幕相隔三年,描繪劇中一對年輕的愛侶,從愛情步入婚姻的情感轉折歷程。第三幕在一片沉寂的墓地裡展開,相隔九年,劇中女主角因難產過世,她的靈魂飄忽人間,目睹自己的葬禮正在進行。舞台監督啟動時光倒轉,讓她有機會再回到自己十二歲生日那天,重新感受活著的滋味,再次體驗安平小鎮的時時刻刻,完成一場慎重又溫柔的人生道別。
相片講古認識老安平 劇場機關打造非寫實場景
為了讓年輕演員更能體會往日的安平,在地安平人、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常在排練場「講古」。「小時候的安平,很美、很美。」李維睦說,「早期的安平,幾乎都是水,上學時,必須經過當時被稱為『承天橋』的鐵橋,如果遲到無法趕在七點卅分前到校,鐵橋就會關起來,好讓漁船通過。」李維睦看著向老一輩安平人、當地區公所募集而來的三百多張老照片,述說他的安平印象,演員也隨著他走入時光隧道,彷彿看見照片裡的人突然划動起竹筏,將竹筏划離出泛黃的紙張,來到面前,搭載他們一路划進古早的安平。
延續劇作家以後設手法,摒棄傳統寫實的舞台布景,透過一名舞台監督的引導,在空的舞台上講述故事的「劇場性」,導演呂柏伸說,全劇將善用劇場本身的建築空間,並活用劇場本身的舞台機關,如燈光吊桿的升降、舞台地洞等,藉由演員表演和觀眾想像力的參與,打造安平的陳年舊事。例如,在大小尺寸不同的移動平台上,演員撐竿划舨,象徵性地表現安平漁港船隻往來的景象。此外,劇中將適時穿插影像,包括現場即時錄像、安平的歷史影片、老相片等文史資料,平實真摯地再現安平過往的文化地景風貌。
桑頓.懷爾德 書寫人類共通經驗
一八九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於威斯康辛麥迪遜的桑頓.懷爾德,一生寫過七本小說,三個劇本,是廿世紀美國最知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贏得文學與劇作雙普利茲獎的作家。他認為,居住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面臨到許多相同的衝突、情感,以及教訓,他的作品即試圖捕捉這些放諸四海皆準的人類共通經驗。
懷爾德常用放大鏡來檢視人生,在他拿下普利茲獎的劇作《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1943)中,探討了戰爭、疾病、貧窮等問題。另一部得獎劇作《小鎮》(1937),則基於對二○年代末期美國劇場作品的失望與反動而寫。全劇僅以幾把椅子和兩座梯子,依賴演員的敘述表演,便呈現出一整個小鎮的生活樣貌。然而,該劇並非只為鋪寫一個小鎮風貌,而是藉由描繪再平凡不過的生活片刻,呈現具普世性思維幅寬的生命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