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帕布斯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一顆強壯的心 為作品創造合適的世界
趁著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著《康乃馨》再度訪台,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也應邀與台灣的觀眾面對面,與本地藝術家吳季璁與舞台設計廖音喬分享交流創作經驗。長期與德國名導彼得.查德克及碧娜.鮑許合作,面對這兩位喜愛在排練場上探尋未知的創作者,帕布斯笑說,「你需要有顆強壯的心,也要對自己非常有耐心,得有定力繼續等、繼續找。」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牆、泥土、大瀑布 舞動人生的魔幻旅程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舞台風景,總是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嘆稱奇,不管是水汪汪的一方池塘,隨舞者激舞飛揚的一台泥土,或是潺潺流動的一泓瀑布,以及即將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轟然倒下的一堵空心磚高牆鮑許的創作美學超越美醜,突顯人類底層的情感,也尖銳批判人性的荒謬,透過自然、生活真實的舞台再現,超越想像的舞台景觀,鮑許的作品給予觀眾深入刻寫人性的魔幻旅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德國舞台設計大師
彼得.帕布斯 好奇,打開舞台的無限可能
自一九八年之後就與碧娜.鮑許合作無間、長達近卅年的德國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為碧娜的舞作打造令觀眾驚異、讚嘆的舞台風景,曾訪台的《康乃馨》、《熱情馬祖卡》、《水》都是他的作品;而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更是其經典之作,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大師,一談他的劇場工作歷程及與碧娜.鮑許的合作經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那堵高牆,如何倒下?!
一開場就倒下的一整面高牆,是看過《巴勒摩、巴勒摩》觀眾深深印在腦海的一幕,但要打造這驚世駭人的一幕,背後是如何發想,又如何實現?而這次邀請這支舞作訪台的國家兩廳院,又如何應對其中的技術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森巴節奏與亞馬遜雨林的熱帶風情
《水》 歡沁流動的生命之舞
鮑許向來愛在舞作裡玩水。這齣以「水」為名的作品並不是水用得最多的一支。除了影像中播放的大瀑布、亞馬遜河、海浪及巴西原住民小孩在河裡玩水的景象,舞台現場用到水的機會有限。但據藝術總監之一的羅伯特.史登所補充,鮑許或許當時是因水的流暢特質或水的生命力等方向而命名的,所以用的是葡萄牙文的「水」字gua。
-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像在霧中尋索
碧娜.鮑許的作品,舞台設計向來令人印象深刻,爲作品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意象。早期爲鮑許設計舞台的是羅夫.伯傑(Rolf Borzig)。但他一九八〇年初過世後,目前與鮑許合作十幾年的,就是彼得.帕布斯。在訪問鮑許之後,古名伸當然也不會錯過這位幕後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