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玲玲

相關文章 5 篇
  • 汪其楣與梁志民詮釋姚一葦悲憫人性現實的《紅鼻子》。
    紀念專輯

    當劇作家走入劇場

    當劇作家交出劇本的刹那,原本就是他隱身的時刻。但是,他也可以自寫作桌上起身,走進排演場,「忠實」地呈現那早已被他精心雕塑成的「世界」。和劇作家姚一葦在劇場裡重現他自己的作品是個什麼樣的經驗?我們邀請他的夥伴們來談談。

    文字|蔡依雲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基於對戲劇文學的關心與焦慮,姚一葦像爺爺叮嚀般,不斷地提筆。
    紀念專輯

    「重新」解構,「開始」了解

    在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下,語言的存在本質面臨考驗,姚一葦大聲疾呼:只要人存在,語言就存在,而文學就會不死。

    文字|傅裕惠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公園一九九九的一天》是吳繼文第一次嘗試的劇作。
    跨台演出

    紀實與虛構

    因〈懺情錄〉一文在文壇上得到肯定,出版人吳繼文寫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也因爲國立藝術學院陳玲玲相中《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希望能改編演出,卻因而促使吳繼文第二次跨台演出,寫下了他的第一個劇本《公園一九九九的一天》。

    文字|祁雅媚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高行健
    其他分類

    當先鋒遇到前衛 高行健與台灣劇場的對話

    高行健爲當代頗富國際盛名的中國劇作家,在大陸被視爲西方現代主義及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大陸引發了實驗劇場運動,次年《車站》被禁演,他本人成爲「淸除精神汚染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爭論,八九年應邀往訪歐洲,天安門事件後定居巴黎,從事寫作與繪畫。作品已被譯爲多國語文,並在瑞典、德國、美國、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劇團上演。 去年九月,他執導近作《對話與反詰》在維也納首演,今年一月,法國巴候劇院將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灣的接觸始於《聯合文學》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聯經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他的劇作《車站》、《彼岸》也分別在聯合報副刊及聯合文學發表過。大前年陳玲玲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在國立藝術館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劇場的導演梁志民以《絕對信號》作爲台北火車站演藝廳的啓用演出,改名爲《火車起站》,並邀請高行健訪台三週。本刊在高氏訪台期間邀集了幾位戲劇學者、劇場工作者、及曾執導高行健劇作的陳玲玲、梁志民,在充滿後現代氣息的地下餐飮店「發條橘子」,展開一場對話。大陸的「先鋒」派,和台灣的「前衛」,本是avant-garde的同詞異譯,但在兩岸的指涉對象與發展路向互有異同。高行健的戲劇重視劇場性,將民間遊藝、說唱、戲曲同西方的實驗劇熔於一爐,要求語言和表演間的張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獨特面貌,且不斷在作新的嘗試。而台灣的劇場運動則在經歷政治議題和演出形式的開發後,有了更多元的發展。這次對談中,高行健對於自己的創作路程,有頗爲精要的自剖,對台灣劇場的現狀,也提供了敏銳的見解。兩岸的現代戲劇,第一次有了這樣深入而公開的對話。

    文字|姜秀瓊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由國立藝術學院擔綱演出《夢幻劇》。
    即將上場 Preview

    夏夜夢幻劇 訪導演陳玲玲談史特林堡

    掙扎,在尋歡作樂的苦惱與追求解脫而受難之間的掙扎,在苦苦懺悔與放縱感官享樂之間的掙扎 ──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夢幻劇》

    文字|江世芳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