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樊慰慈

相關文章 8 篇
  • 思想不短路

    藝術也能向路易威登取經?

    本專欄在上月觸及一個十分敏感的當代議題:高度發展下的人工智慧,勢必對藝術產生多層次的影響。在音樂方面,於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超越、進而取代真人的演奏?筆者對此暫且點到為止,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們從各自的經驗及認知中尋找答案。本期專欄則將來個量子飛躍,拉到一個與上述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視角來討論:精緻藝術和奢侈品均非民生基本必需,若說某奢侈品牌的業績居然能打趴一票科技公司,藝術家是否能從中悟出什麼?

    文字|樊慰慈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上半場,左起: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主談人羅基敏、回應人連士堯。
    焦點專題 Focus

    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文字|陳昱君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永遠現代的貝多芬。
    活動看版

    永遠現代的貝多芬 兼談音樂浪漫主義的締造者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文字|潘世姬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樊慰慈 淵博學養 亦創亦奏新穎樂章

    古箏對樊慰慈來說,是「初戀」、也是「永遠的情人」!雖然一路學習作曲、音樂學,任教後還作了十年的國際鋼琴比賽研究,但始終沒有放下練琴,所以能在暌違舞台多年之後,重新上台展開創作與演奏的「未來十年」。自創的新曲吸收了更多世界文化的養分與色彩,不但用了不同的指法,最重要的是他的「現代音樂」聽來一點也不晦澀。

    文字|李秋玫、許斌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霹靂」劇場導演以「國樂劇場」的意念出發,為輪番登場的樂曲創造情境空間,多元意向融於一爐。
    演出評論 Review

    SHOW一場視聽兼具的演藝新貌

    「霹靂」整場演出圍繞器樂演奏、歌樂唱頌的音樂軸線為基礎,穿插劇藝舞蹈的形體動作與影像燈光的舞台元素,交織融合而成震撼力十足的音樂劇場風格。「緊湊連貫、多元跨界、古今交錯、絲竹交響、演藝新貌」,簡單二十個字從不同面向的觀察,應該是當晚幾近滿場觀眾一致的感受。

    文字|陳鄭港、許斌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由左至右為荷蘭籍的比賽觀察家阿林克、國内知名學者樊慰慈、韓國音樂經紀人Soon-Deog Kwon。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賽已經太多? 樊蔚慈訪音樂比賽觀察家阿林克與Soon-Deog Kwon

    音樂比賽是藝術性的競賽,名次的決定一直是個難題,而今日的音樂生態是以名次論英雄,卻忽略了音樂比賽中講求個人藝術特質難以決定的部分。

    文字|陳筱如、賴惠娟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陳樹熙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察者」或「仲裁者」

    「專業」的樂評是表演者與評論者共同的期待,每一個人從本身的立場與背景,對專業樂評指出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在台灣音樂環境的成長過程中、表演者期待樂評擔負更多音樂推廣的責任,評論者則希望整體環境賦予其更多的自主與發展空間。

    文字|洪篤欽、白水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 無論在骨子裡或音樂上,蕭邦均屬陰柔纖細的。
    活動看版

    且聽蕭邦彈蕭邦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文字|樊慰慈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