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慰慈
-
思想不短路
藝術也能向路易威登取經?
本專欄在上月觸及一個十分敏感的當代議題:高度發展下的人工智慧,勢必對藝術產生多層次的影響。在音樂方面,於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超越、進而取代真人的演奏?筆者對此暫且點到為止,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們從各自的經驗及認知中尋找答案。本期專欄則將來個量子飛躍,拉到一個與上述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視角來討論:精緻藝術和奢侈品均非民生基本必需,若說某奢侈品牌的業績居然能打趴一票科技公司,藝術家是否能從中悟出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側記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
焦點專題 Focus
樊慰慈 淵博學養 亦創亦奏新穎樂章
古箏對樊慰慈來說,是「初戀」、也是「永遠的情人」!雖然一路學習作曲、音樂學,任教後還作了十年的國際鋼琴比賽研究,但始終沒有放下練琴,所以能在暌違舞台多年之後,重新上台展開創作與演奏的「未來十年」。自創的新曲吸收了更多世界文化的養分與色彩,不但用了不同的指法,最重要的是他的「現代音樂」聽來一點也不晦澀。
-
演出評論 Review
SHOW一場視聽兼具的演藝新貌
「霹靂」整場演出圍繞器樂演奏、歌樂唱頌的音樂軸線為基礎,穿插劇藝舞蹈的形體動作與影像燈光的舞台元素,交織融合而成震撼力十足的音樂劇場風格。「緊湊連貫、多元跨界、古今交錯、絲竹交響、演藝新貌」,簡單二十個字從不同面向的觀察,應該是當晚幾近滿場觀眾一致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賽已經太多?
音樂比賽是藝術性的競賽,名次的決定一直是個難題,而今日的音樂生態是以名次論英雄,卻忽略了音樂比賽中講求個人藝術特質難以決定的部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察者」或「仲裁者」
「專業」的樂評是表演者與評論者共同的期待,每一個人從本身的立場與背景,對專業樂評指出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在台灣音樂環境的成長過程中、表演者期待樂評擔負更多音樂推廣的責任,評論者則希望整體環境賦予其更多的自主與發展空間。
-
活動看版
永遠現代的貝多芬 兼談音樂浪漫主義的締造者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
活動看版
且聽蕭邦彈蕭邦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