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俊慧 ╳ 東方不敗
「你就像一條龍。」德國導演卡斯登穆勒總結自己對謝俊慧的觀察,這麼對她說:「就我們所知,中華文化裡的龍,神秘而千變萬化,就像你一樣。」 從小,謝俊慧就有強烈的表演慾。她披上浴巾,戴塑膠手環,把家裡的椅子放倒,旋即開始一人分飾兩角,在洗髮小妹和美容院客人間切換扮演這個「奇觀」,從此成為家人一輩子的話題。 中學讀舞蹈班的她,在一次由北藝大舞蹈系學生分享的經驗談中,對「那些戲劇系」排練的投入與堅持深感震撼,於是報考戲劇系,人生踏上新的方向。 北藝大畢業後,謝俊慧曾離開劇場,在廣告公司上班;也曾遠赴中國大陸參加《紅樓夢》選秀,整整三個月每天從早到晚排練折子戲。現在,她正和大陸導演吳曉江工作《孫飛虎搶親》。謝俊慧說,她非常喜愛古典文學,自小便傾心於林青霞詮釋的東方不敗,更直言:「真想挑戰男性化的演出」。
-
演出評論 Review
青春創意、絕不獨腳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
戲劇
到了一把「濫情」的年紀!
這是一齣「沒有明星、只有演員」的全表演呈現。演員黃健瑋、謝俊慧與謝盈萱的許多表演細節,展現了角色的深度與說服力;而全體演員誠懇、真摯和自然的詮釋,讓這一個看似簡單卻關係複雜的故事,完全立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異鄉人的《那一夜,在台北》
二○○五年秋天,德國高爾基劇院導演卡斯登穆勒和他的搭檔從繁忙的行程中,抽出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來到一個他們陌生的城市──台北,選出了兩位新生代年輕台灣女演員,謝俊慧和王曉音參與演出,並拍攝了他們眼中的台北作為舞台上的背景。於是,取材自弗利茲.卡特(Fritz Kater)的作品《那一夜,在曼谷》ABALON, one nite in Bangkok 因為這兩個來自台北的女孩,成了《那一夜,在台北》。 四個漂泊的靈魂相遇在城市中 兩兄弟、兩姊妹、一個夜晚,四個漂泊的靈魂相遇在自由定義的任何一個大城市,大部分時間漫無目的地在夜晚飄蕩著,沾點情慾、配上一罐啤酒,以及一點點的自憐自艾,不管自己眼前築起的藩籬,是否還能隨著全世界的Anything Goes。哥哥曾在非洲被捲入一樁種族屠殺之中,那場記憶讓他無法逃脫心靈上的折磨,台北是弟弟阿巴儂的停泊之地,在他自我放逐的生活中,以畫科幻漫畫,在圖書館打工度日;說到底,他不過是想找到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另外還有兩個女孩琳和米亞,性工作者,既玩世不恭且卑微、冷漠卻又充滿著對愛的渴望。 卡特的劇本,自詡為「寫作中的我」,持續改變風格樣貌,多數作品在語言和結構上均帶有碎裂的詩意,因而被定位為在劇場拼湊流行文化及舞台美學的DJ,向來都不像卡斯登穆勒搬上舞台的《那一夜,在台北》,那樣具流暢的對話線條及淺顯易懂的著作手法那麼容易理解。二度詮釋卡特的劇作,卡斯登穆勒同樣以簡潔明快的手法濃縮了卡特的意境,將東方元素融入於作品中,像是日本漫畫頹廢美學與亞洲B級小電影風格,舞台上閃爍的大城市之夢與漫畫旅程的影像碎片、超大聲的音頻律動,整個畫面相當五彩繽紛,但不管是否完整清晰,因為視覺上的支離破碎,恰恰呼應了自我放逐的青春生命。 不需了解就已感覺到的孤獨與疏離感 故事以孤寂和渴望開始,以性愛和充斥著血腥作為結束;整場演出伴嘈雜大聲播放的音樂,以及一再出現、投影在各個角落的透明帷幕上的破碎影像。全劇中、德文穿插,舞台上將台灣女演員的中文對白翻譯成德文投影在佈幕上,但或許就像《南德日報》在文章標題寫到〈Lost in Translation〉, 其實這一切都是多餘,對白早已不
-
歐洲人文筆記
那一夜,在法蘭克福
一齣有關性愛與墮落,有關漫畫卡通,有關死亡和戰爭的戲,飛利茲卡特的德文劇本對白充滿詩意,卡斯登穆勒傾向非戲劇的導演佈局可以說是對東方的崇仰,一種十七世紀在歐洲宮廷中受歡迎的洛可可風格,沒錯,這是chinoiserie,這是廿一世紀全球化運動中的新chinoise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