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傷害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
鋼琴家郎朗4年前因練習過度,導致左手手臂受傷,休養了1年多才重返舞台。他在2019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沒有多談復健過程,倒是說了一句:「我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思考了我所做的一切。」 作為樂界指標性人物,郎朗的話也為長久以來各界對音樂職傷的討論,畫出了不同重點:受傷不該只是埋頭關注生理的治癒,若能從心態、思維全面調整,未來的音樂之路反而更加寬闊。 本期專題將帶大家從音樂家、醫生、學者等多方角度,談一談在現代的醫療與音樂環境中,有哪些更理想的應對方式,讓職傷也能夠是嶄新的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職傷「不」迷思
音樂家練習樂器累積的痠痛最好透過按摩舒緩?演奏家演奏時身體隨意搖擺容易拉傷肌肉?這些你我經常聽到的討論,是否為造成職傷真正成因?亦或者只是迷思?
-
焦點專題 Focus
多麼「痛」的領悟 那些音樂家走過的職傷歷程
音樂職傷經常是突如其來找上門,成因可能是錯誤姿勢也可能是心理壓力,本文藉由採訪4位音樂家們「痛」的領悟,分享他們走過的職傷歷程。
-
焦點專題 Focus 訪復健科醫師蘇炯睿
演奏傷害絕非不治之症
走進蘇炯睿治療音樂家的診間前,會先經過一間約莫學校教室大小的病房,房裡坐滿了在手臂、腿部貼著電療感應器的病人,他們不約而同都緊閉雙眼,看起來像在努力忘卻身體的不適(註)。蘇炯睿看向他從美國引進的表面肌電圖儀器説,「過去音樂家如果肌肉拉傷或筋膜受損,通常就只能接受熱敷或電療。現在已有許多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演奏傷害不該還像以前一樣被認為是不治之症。」
-
焦點專題 Focus 訪耳鼻喉科醫師張智惠&語言治療師蔡子培
「語言治療」有助聲帶消炎、讓繭消失
對於演奏家來說,身邊備著兩、三把樂器演出是常有的事,但對於聲樂家來說,他們的「樂器」就只有他們的聲帶,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因此,如何避免自己唯一的「樂器」受損,不慎受傷時又該如何重回最佳狀態,成了聲樂家一輩子離不開的課題。
-
焦點專題 Focus 訪清華大學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蘇郁惠
如何化恐慌為舞台上的助力
《紐約客》雜誌有張知名的諷刺畫:一隻大象坐在鋼琴前,雙手垂下,眼睛瞪大看著鍵盤,驚嚇地問著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沒辦法彈這東西!我是個長笛家,我想大聲喊叫」。試想,每場演出,演奏者都得如此面對台下目光投射,如同放大鏡聚熱在身上,教人灼熱得無處可逃。
-
焦點專題 Focus 幕後辛酸
成為芭蕾伶娜的代價— 一探芭蕾舞者的職業傷害
透過電影《黑天鵝》,我們看見主角在練習過程中心情沮喪地面對不斷的跌倒、腳趾甲斷裂電影的鏡頭語言總是充滿戲劇張力,然而卻也反映了舞者某些真實的生活面貌,也揭開了光鮮舞台幕後的面紗:想成為一名完美的芭蕾伶娜,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
舞台入門
劇場安全嗎?
劇場工作在歐、美,甚至日本、香港都被視爲高危險性質,但在台灣,劇場和其他公共設施比較,仍較爲一般人所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