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職傷經常是突如其來找上門,成因可能是錯誤姿勢也可能是心理壓力,本文藉由採訪4位音樂家們「痛」的領悟,分享他們走過的職傷歷程。
李宗芝 剛進樂團,拉琴的手臂竟顫抖起來……
琴齡24年,中德廣播交響樂團(MDR-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團員
2018年暑假,我在台灣和樂團演出威爾第《安魂曲》時,表演才剛開始,我就發現我的右手手臂沒辦法穩定地拉長音,會一直不由自主地顫抖,甚至連呼吸都有點困難。我一度以為是因為表演前喝了茶,咖啡因太重導致,下了台並沒有認真看待。沒想到回到德國,演出時只要稍有壓力,右手臂就會僵住或不由自主跳動,接著連右肩、右手掌都會痛,導致需要緩慢、平穩施力的段落都無法正常演奏。
2019年一整年是我考進樂團後的試用期,少數知道我狀況的朋友都叫我不要說,但我很困擾,很想知道別人是否也有這個問題。有些同事安慰我:緊張通常就會抖啊,但我很清楚我的狀況跟他們不同。就這樣硬撐到試用期過去,2020樂季一結束我便返台就醫。醫生先用超音波檢查到我許多部位有程度不一的肌肉纖維化和肌腱撕裂傷,最後決定施打兩次自體血小板做再生治療。等待復原的過程中,我除了很注意補充蛋白質,醫生也囑咐我多訓練下背肌肉,並且調整我原先的拉奏方式:主要是上弓到弓根時右肩不要聳;下弓到弓尖時手臂前段不要用力;拉琴時要有意識的將肩胛骨放平等。
治療完一個多月後,我開了一場小型獨奏會,除卻一開始拉奏長音時,手臂有抖,後半段大多都能自由控制。9月回到德國後,肩頸有時還是會痛,但不會像以前一樣需要依賴止痛藥了,演出中顫抖的情況也減少許多。可以說從負100分進步到了負20分,目前持續努力中。
蔡幸娟 身體的痛,開展後來習醫之路
琴齡50多年,鋼琴家、《中國古代醫學與音樂治療》作者
音樂職傷其實不容易說明,很多時候不一定是肌肉或韌帶受傷,很可能是因為生活、工作、環境或壓力造成,也可能是長期聽了不適當的音樂影響身體。比如學生沒練好琴,老師得一直聽斷斷續續的彈奏,也會影響身心。
大約20年前的某個夜晚,我的腳趾頭關節突然開始痛,然後慢慢地膝蓋、手指關節也跟著不舒服,最後連扣扣子、拉拉鍊、按馬桶都有問題,更別說彈琴。我一開始去看骨科,醫生說我這是彈琴造成的職業傷害(踩踏瓣造成?),後來又說是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轉去內分泌科看,但診斷出來也不是。
看了很久的西醫及不同療法都沒有好轉,直到我在政大旁聽哲學課的老師推薦我嘗試中藥及針灸,狀況才有了起色。後來從中醫的角度看,才知道是從小感冒得到的寒氣一直存在體內,累積到一定程度便造成了病痛,中藥與針灸幫助我將寒氣排出。治療了兩、三年,我終於回歸正常生活,後來因緣際會還進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讀博士,研究音樂與中醫的關聯。
記得1993年剛從美國回到台灣時,電台主持人問我彈琴的意義,我說:「讓我更認識我自己」,在那個身心靈議題還不被公開討論的年代,我就這樣回答了,這可能也預告了我後來的音樂路。所以我現在會認為生病也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讓我跨界成為第一位將中醫與音樂治療系統化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