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演奏家來說,身邊備著兩、三把樂器演出是常有的事,但對於聲樂家來說,他們的「樂器」就只有他們的聲帶,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因此,如何避免自己唯一的「樂器」受損,不慎受傷時又該如何重回最佳狀態,成了聲樂家一輩子離不開的課題。
聲帶出狀況該往哪裡查?
細數聲樂家的聲帶職傷,「長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事實上,不若多數人想像,長繭並不意味著聲音永遠變得沙啞,「當聲帶過度震動摩擦時就會長出繭來,如同腳板一直走路會長出硬皮。聲樂家一旦大量排練就可能會長繭,只要適當休息便可自行復原」,張智惠首先為我們釋疑。
她也提醒,真正的麻煩來自,當聲帶需要休息時,卻又勉強讓其相互碰撞造成腫脹或血腫,才會致使音質產生改變,這也是促使聲帶老化的原因之一,「聲帶是一種運動結構,裡面有肌肉、膠原蛋白層,最外面有表皮覆蓋。若是使用方法不當或過度使用,無論多大年紀,肌肉就會開始萎縮、膠原蛋白流失。」
長繭、老化、過度使用,雖然容易引發各種聲帶危機,但真正讓聲樂家頭痛的隱形病灶卻是「咽喉胃酸逆流」,「門診中大概有70%的人都是這個問題,聲樂家會覺得發聲有雜音,也幾乎都是因為它」,耳鼻喉科醫師張智惠補充,逆流的胃酸在咽喉會造成聲帶發炎,並傷害周圍組織,不容易意識到。患者多半只感覺喉嚨卡卡、有痰想清,又或者聲音沙啞、發聲吃力。由於不容易意識到,聲樂家常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錯誤的喉部肌肉代償歌唱,導致發聲愈來愈困難。
至於其他可能造成聲帶受損的成因,還包括聲樂家一直沒有找到他們最適合的音域演唱,讓聲帶難以負荷,或是女生更年期時,賀爾蒙變化導致聲帶腫脹等。聲樂家也毋須太緊張,這通常是周期性的聲音不佳,只要過了這段期間,聲音便會自然恢復。
那麼,聲樂家平常要如何保護聲帶呢?張智惠說,最簡單卻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溫開水」,如果情況允許,工作中最好每20分鐘就補充一點溫水。此外,她也提醒聲樂家要避免菸酒、刺激性的食物,並擁有充足睡眠,「有些人喜歡吃喉糖或薄荷糖消除喉嚨的不適,這反而會刺激胃食道的括約肌鬆開,讓胃酸逆流。它們只是會讓人暫時感覺到舒服而已,對喉嚨裡的狀況沒有幫助。」
語言治療也能治療嗓音
「語言治療」(Speech-language pathology)中,有一種可以用來治療嗓音問題的方法——「半阻塞發聲管道練習」(Semi-Occluded Vocal Tract Exercises,簡稱SOVTE),吐氣時阻塞部分氣流,讓體內氣壓變大,讓聲帶常保活力。語言治療師蔡子培表示,「語言治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讓患者認識自己喉嚨的現況,並引導他們探索喉嚨的各種可能性,進而能夠重新調整自己的聲音。」
他表示,聲樂家除了可以多做這個練習之外,彈嘴唇、彈舌頭也能讓聲帶用最小的力氣達到最大的震動,有助於聲帶消炎、讓繭消失。他開玩笑說,「這個練習是『語言治療界的類固醇』,只要感覺喉嚨不舒服,立刻施作就見效。」
「聲樂家是一位聲音的運動員,運動員在經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後,以復健的方式把原本的能力建立回來,而語言治療師就是復健師。」因此,語言治療也可以是一種聲帶的復健方式——當聲帶真的因為囊腫、息肉而接受了微創手術後,便需要靠語言治療恢復嗓音能量。
蔡子培也遇過不少歌手聲帶老化的個案,他會透過各式各樣的發聲法,比如金屬樂的嘶吼、假聲帶發音,讓他們去找到下一階段的演唱方向。
他舉例,之前有一位合唱老師因為聲帶受傷,半年沒唱歌,當她治療好再度要開唱時,卻發現高音都唱不上去了。「這時語言治療師要做的,就是在旁陪伴個案慢慢找回喉部肌肉的用力方式,創造一個安心、安全的環境引導病人前行」。該名老師後來果真就在這樣的治療下,再度唱出了高音。
身體是最精細及敏感的樂器,對於聲樂家來說,要讓這個樂器能長久發出好的聲音,需要做許多的努力,不只是在音樂技巧上,生活上也需要做很多努力,包括嚴守飲食和睡眠的紀律,定期檢查身體及嗓音,也可能需要捨棄部分愛好的食物及生活樂趣,讓身體和聲帶保持在最佳狀態。對一般人而言,這些嚴格的限制或許不是壞處,終究是一個不容易的實踐,也能稱得上是某種程度的「職業傷害」吧?
Profile
張智惠,台北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業餘常擔任各種活動會議的主持人,也愛唱歌,從小就對嗓音敏銳,因此踏上了鑽研嗓音的醫療之路。經營粉絲團「韓系美聲女醫」及個人網站,和大家分享第一手耳鼻喉保健知識。
蔡子培,振興醫院嗓音醫學中心語言治療師。身為嗓音運動員,也用運動員的原則訓練歌手。喜歡用各種語言、各種樂種的歌曲,帶領病人重新找回好「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