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化恐慌為舞台上的助力 (日安焦慮 繪)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 訪清華大學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蘇郁惠

如何化恐慌為舞台上的助力

《紐約客》雜誌有張知名的諷刺畫:一隻大象坐在鋼琴前,雙手垂下,眼睛瞪大看著鍵盤,驚嚇地問著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沒辦法彈這東西!我是個長笛家,我想大聲喊叫……」。試想,每場演出,演奏者都得如此面對台下目光投射,如同放大鏡聚熱在身上,教人灼熱得無處可逃。

《紐約客》雜誌有張知名的諷刺畫:一隻大象坐在鋼琴前,雙手垂下,眼睛瞪大看著鍵盤,驚嚇地問著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沒辦法彈這東西!我是個長笛家,我想大聲喊叫……」。試想,每場演出,演奏者都得如此面對台下目光投射,如同放大鏡聚熱在身上,教人灼熱得無處可逃。

未知是最可怕的

聚光燈下的恐懼,即使偉大的音樂家也有跡可尋。記錄中,蕭邦在26歲就停止了演奏,一輩子僅有30場公開演出。他曾向李斯特說過:「觀眾嚇死我了,他們急切的呼吸使我窒息,好奇的目光使我癱瘓,外星人的面孔使我噤聲。」顧爾德(Glenn Gould)沉迷於錄音而不繼續巡迴演奏的原因,據推測也可能是源於舞台恐懼(stage fright)。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曾經以為,在舞台上等著他的鋼琴是要吞噬他的鯊魚。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的嚴重焦慮,以至於他的妻子萬達(Wanda)不得不出手將他推出舞台。最令人驚訝的還有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即使極度膽顫,為了生計仍得壓抑痛苦。有次音樂會結束,他知道觀眾不會放過他,直到他演奏C小調前奏曲。雖然他最後屈尊彈了,卻從此鄙視這首曲子。

焦慮並非僅是胃裡的蝴蝶,而是過度的肌肉震顫、嘔吐腹瀉、過度換氣,或從防火門逃跑到尋求酒精毒品的種種破壞性行為。何以,最初接觸音樂的愉悅,在以音樂為職後卻致使心理上的傷害?蘇郁惠認為,原因在於幾個「迷思」。大學主修管絃樂指揮法的她,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觀察。她發現,「早期對於演奏職傷傾向不討論,總認為學習是no pain no gain,所以不是私下處理就是硬撐,再不然,就是錯誤判斷,反過來責怪自己。」

「評價的對象不只聽眾,也包括演奏者對自己表現的不滿意。」蘇郁惠歸納造成演奏焦慮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評價」。再者,焦慮的因素也與「舞台」相關。例如在家裡或浴室唱歌不但不會焦慮,還會感到抒發,這就是因為沒有舞台壓力之故。

焦慮程度與演出時序成正比,距離上台日期愈近焦慮愈明顯,從台下等待到走上舞台這段時間的焦慮增加最劇。更慘的是,由於諸多因素,焦慮並不一定在下台後立即告終。蘇郁惠說:「導致強烈情緒的最大成因,就是那種不確定的因素,因為『未知最可怕』。」

找出根源積極對應

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當受到刺激時,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腸胃蠕動放慢、肌肉張力增加……狀態就是為了提供人類接受挑戰、躲避危險的準備。「這些其實是正向的」蘇郁惠解釋,「有些音樂家即使焦慮外表也看不出來,那有可能是不斷自我訓練的成果。然而如果交感神經過度作用,讓憂慮與恐慌影響了專注與記憶力,占據大腦的認知思考,就是從正面轉為負面了。」

受焦慮之苦的演奏家,可能比想像的還多。早在1988年,學者Fishbein Middlestadt、Ottati、Straus與Ellis就曾對美國48個樂團2,212位演奏家進行健康檢查,顯示演奏焦慮是職業樂團演奏家的普遍問題。

回到音樂本身,蘇郁惠認為:「樂曲難度超越演奏者所能駕馭的能力太多,也容易引發舞台恐懼的問題。」有趣的是,鋼琴家暨作家史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也曾將觸及舞台恐懼的罪魁禍首之一歸咎於李斯特(Franz Liszt)。因為他的不看譜演奏引發一股仿效的風氣,從此這種不成文規則練就了職業演奏家的超技本領。

壓力大嗎?只要想想鋼琴家一首協奏曲動輒半個小時及數萬個音符,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要知道演奏焦慮的解決之道,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構念的成因。據蘇郁惠的研究可分為「生理的」、「認知的」及「行為的」。生理的最容易測量,發抖、流手汗、過度換氣等直接干擾演奏,認知層面是非理性的災難式負面思考、負向自我評價及擔憂,且造成分心現象。行為層面的焦慮反應則是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顯出異樣,或逃避練習、逃離觀眾等逃避行為。

因應策略則分「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包括認知重建、正念冥想等;行為治療可以用瑜伽、呼吸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練習、系統減敏感法、生物回饋法及虛擬實境演練;認知—行為治療則是融合放鬆及認知重建的引導想像。藥物的治療因負擔重而少用,但若有需求,則可求助於家醫或精神學科。

相較於其他表演藝術領域,音樂人的職業選擇少,成本投資卻高。更甚者,無論是私下練習或是舞台表現,都絕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許在養成的過程不斷挑剔、修正,追求完美反而引起嚴重怯場。雖然外在看不出創傷,身為演奏者的苦也無法對外人道,然而,要理解的是,完全不緊張,潛力也無法發揮。舞台是演奏家的一部分,刺激也是現場精采的一部分,既然無法避免焦慮來襲,那麼就跟著專家的建議,讓負向能量轉正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rofile

蘇郁惠,清華大學音樂系教授兼任電資院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專業領域為音樂與健康科技整合、演奏者健康促進、音樂社會與應用心理學、音樂行為評量。近年主持研究計畫大學音樂系學生完美主義與預期演奏焦慮關係之探討、「預期性演奏焦慮」及「臨場演奏焦慮」之量表編製研究、演奏焦慮改善訓練工具之發展研究。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