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的藝術風景 千絲萬縷 織就人類共通的生命情狀
將紅線、黑線如春蠶、蜘蛛吐絲交織成網蔓延在整個空間,是塩田千春最代表性的創作手法,當觀眾走進這樣的空間,總會被眼前那片鋪天蓋地、交錯纏繞的線網震懾。她自承作品多半是「傳達內心的糾葛、無法表達的情緒,和那些難以形容我是誰的那種心情。」她每到新的展場便重新布線,付出吐絲般的高密度勞力打造出如微血管密布的碩大織網,待展覽結束後全部剪掉、回歸原點,等待下次展出再於此重複,而她則在這樣不斷重複的動作過程中,探究生命的奧義。
將紅線、黑線如春蠶、蜘蛛吐絲交織成網蔓延在整個空間,是塩田千春最代表性的創作手法,當觀眾走進這樣的空間,總會被眼前那片鋪天蓋地、交錯纏繞的線網震懾。她自承作品多半是「傳達內心的糾葛、無法表達的情緒,和那些難以形容我是誰的那種心情。」她每到新的展場便重新布線,付出吐絲般的高密度勞力打造出如微血管密布的碩大織網,待展覽結束後全部剪掉、回歸原點,等待下次展出再於此重複,而她則在這樣不斷重複的動作過程中,探究生命的奧義。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裝置藝術跨界表演領域,打破了表演藝術裡對舞台的慣性窠臼,增添了新的觀念與方法。相對地,劇場觀念進入了裝置思考時,也讓裝置藝術作品擁有了戲劇性的演出。不管是「舞台上的裝置藝術」抑或是「裝置的舞台藝術」都拓展了我們對美感經驗的新體會。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在中學時夢想成爲建築師,但是當看過費里尼的電影《阿德瑪訶》後,電影導演便是他至今仍未完的夢。大學主修社會學,現在又是身兼劇場導演、敎師、藝術總監的小池博史,在他《春季》作品演出結束後離台前的早上, 談到他自己對創作、敎育的想法。
在當代的表演藝術中,裝置藝術已逐漸延伸至舞台設計的範疇,可是從舞台設計者的角度來看,裝置藝術與舞台設計在本質上有許多的差異。兩者在創作的出發點和工作方式上,以及作品的目的與完整性上截然不同。
裝置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的合作,對雙方來說大多都是互蒙其利的;但是其中的「合作對象是否契合」以及「工作方式與認知是否協調」,都是完成創作的重要關鍵。
對裝置藝術家而言,與新領域的跨界合作,並非只是裝置的形式或功能上的改變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不斷地辯證與翻新後,所累積帶來的新美感經驗。裝置藝術家談到他們在舞台上的合作成果。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