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裝置藝術

相關文章 8 篇
  • 塩田千春與其作品《集聚──找尋目的地》。
    焦點專題(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藝術風景 千絲萬縷 織就人類共通的生命情狀

    將紅線、黑線如春蠶、蜘蛛吐絲交織成網蔓延在整個空間,是塩田千春最代表性的創作手法,當觀眾走進這樣的空間,總會被眼前那片鋪天蓋地、交錯纏繞的線網震懾。她自承作品多半是「傳達內心的糾葛、無法表達的情緒,和那些難以形容我是誰的那種心情。」她每到新的展場便重新布線,付出吐絲般的高密度勞力打造出如微血管密布的碩大織網,待展覽結束後全部剪掉、回歸原點,等待下次展出再於此重複,而她則在這樣不斷重複的動作過程中,探究生命的奧義。

    文字|吳垠慧、林鑠齊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2020年版《消逝之島》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跨界三部曲」的問與答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文字|吳岳霖、王勛達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裝置的跨界表演

    裝置藝術跨界表演領域,打破了表演藝術裡對舞台的慣性窠臼,增添了新的觀念與方法。相對地,劇場觀念進入了裝置思考時,也讓裝置藝術作品擁有了戲劇性的演出。不管是「舞台上的裝置藝術」抑或是「裝置的舞台藝術」都拓展了我們對美感經驗的新體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表演與造型藝術界對三度空間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雙方在開始跨界合作之前應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圖爲陳建北爲《白》一舞所設計的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裝置藝術的形成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文字|陳品秀、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日本Pappa劇團導演小池博史。
    名家訪談

    浮世繪中任「憂」遊 訪日本Pappa TARAHUMARA劇團導演小池博史

    在中學時夢想成爲建築師,但是當看過費里尼的電影《阿德瑪訶》後,電影導演便是他至今仍未完的夢。大學主修社會學,現在又是身兼劇場導演、敎師、藝術總監的小池博史,在他《春季》作品演出結束後離台前的早上, 談到他自己對創作、敎育的想法。

    文字|劉守曜、林凡妤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房國彥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營商與服務業 當「舞台設計」遇上「裝置藝術」

    在當代的表演藝術中,裝置藝術已逐漸延伸至舞台設計的範疇,可是從舞台設計者的角度來看,裝置藝術與舞台設計在本質上有許多的差異。兩者在創作的出發點和工作方式上,以及作品的目的與完整性上截然不同。

    文字|賴秉寰、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張鶴金舞台設計作品豐富,圖爲《詩與花的獨言》、《醮》兩個舞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互蒙其利!? 當「裝置藝術」遇上「劇場表演」

    裝置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的合作,對雙方來說大多都是互蒙其利的;但是其中的「合作對象是否契合」以及「工作方式與認知是否協調」,都是完成創作的重要關鍵。

    文字|陳珮眞、張鶴金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那又怎樣》的舞台靈感來自電路板。
    特別企畫 Feature

    揮灑新視界 裝置藝術家的舞台經驗

    對裝置藝術家而言,與新領域的跨界合作,並非只是裝置的形式或功能上的改變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不斷地辯證與翻新後,所累積帶來的新美感經驗。裝置藝術家談到他們在舞台上的合作成果。

    文字|謝伊婷、姚瑞中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