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藝@展覽
聲音的多重宇宙
要策辦一個頗具規模的聲音藝術展並非易事,特別是聲音的展呈通常牽涉較複雜的技術問題,以及若想在以視覺為主導的美術館空間展出,藝術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機之外,如何讓聽覺「呈現」的老課題。由巴黎龐畢度中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下簡稱國美館)共同合作的「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由該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首席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畫,在龐畢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組台灣藝術家之作,30組作品具現聲音藝術的多形樣貌。 利斯塔談及,聲音多數時候隱於無形,卻早已是拓展藝術邊界的實踐場域,過去20年聲音深刻地介入視覺藝術與展覽文化,如:實驗音樂、聲音雕塑、田野錄音採樣、數位媒體、行為藝術及後觀念藝術等,跨領域的交融展現強烈的批判性與美學能量,同時也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
-
音樂 一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一進到排練室裡,林林總總的「木魚」及「鑼」映入眼前,大到一百多、小到十幾公分的體積,上百件的數量教人咋舌,發出的各種聲響也令人驚豔。一公聲藝術的新計畫「共振計畫:拍頻」,就即將用這兩種台灣傳統在地工藝製品作為樂器,探索聲音的藝術,找出人與樂器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 從2021年以木魚為共振計畫做到現在,跑過木魚工廠少說也有50趟了!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在跟他們討教過後才知道可以有那麼多變化,頓時拓展了他們的耳界,而且一頭埋進去。
-
劇場ㄟ冷知識
聲音藝術給問嗎?
2010年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Prize)由蘇珊.菲利普茲(Susan Philipsz)以聲音裝置作品《低地》(Lowlands) 奪得,是該獎首度頒給以聲音為主角的作品,一時間在許多媒體報導中被視為聲音藝術在當代藝術中展露頭角的重要指標。菲利普茲以自己哼唱的一段16世紀蘇格蘭民謠《低地》改編為3個版本,將哼唱的聲音置放在一座經常有人跳河自盡的橋下,希望透過歌曲中愛的故事改變輕生者的心意。預錄聲音的內容、聲音裝置位置使聲音在空間中產生的回響,與橋上橋下自然發生的,人群、河流的聲音等,合而構成這件作品的意義。但,聲音藝術到底是什麼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聲音藝術發展
讓視、聽與感官同步 可被凝視的「聲音」
一九九二年「零與聲解放組織」的輔大演出啟動了台灣的噪音運動,聲音運動先鋒者以改造身體或現成物件,挑釁聽閱者視神經與腦神經的「刺點」。而一九九八年日裔藝術家田中能透過超級樂器Bio-Muse的表演,更影響了台灣聲音藝術表演的走向。其後透過電腦程式與自製電子科技裝備,電子物件音源取代肉身,成為可被凝視的聲音,成為視聽感官同步的凝視對象。於是聲音實驗者以新穎的新媒體科技藝術裝置,橫掃國內外美術館與展演空間,宣示著「聲音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在當代藝術的不可或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聲音藝術中的表演動作
讓物件與空間交互發聲 打破既有聆聽方式
無論是控制原音樂器還是電子設備,有聲的藝術表達常會與「表演動作」相關,並跟所處空間相互滲透。「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倒推式的概括分類,雖已日益普遍地出現於藝文場館中,「空間」卻仍常被設想為用以觀看而非聆聽的容器。本文將介紹數個不同時期的聲音創作案例,呈現那些由科技輔助而變調的嘈雜聲響,如何儀式般地介入「人與空間」的關係,成為藝術表達的施力點,進而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
聲音藝術 科技與聲音共築當代藝術新趨勢
「異響」打造另類聲音舞台
在科技產業國巨基金會的贊助下,「在地實驗」策劃的「異響」國際聲音大展將呈現聲音無遠弗屆的範疇,將在國內一向被視為冷門、甚或地下化的聲音裝置/聲音視覺藝術,首度搬上美術館舞台。
-
環球舞台
聲音藝術──音樂乎?戲劇乎?
紐約市惠尼美國藝術館在一月企劃了「我正坐在一間斗室內:美國藝術家的聲音作品1950-2000」主題展,這次挑選的作品中除了有大師級的作品以外,也有年輕一輩的創作;有鮮爲人知的作品、被遺忘了的作品,也有一般市面上發售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