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爾.豐塔納《平行測量:沉默的回音與正在融化的冰河》融合巴黎聖母院鐘體震動聲與奧地利冰川融化的聲響。(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藝@展覽

聲音的多重宇宙

龐畢度+國美館共譜「無序樂章」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2025/4/12~7/6

台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要策辦一個頗具規模的聲音藝術展並非易事,特別是聲音的展呈通常牽涉較複雜的技術問題,以及若想在以視覺為主導的美術館空間展出,藝術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機之外,如何讓聽覺「呈現」的老課題。由巴黎龐畢度中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下簡稱國美館)共同合作的「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由該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首席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畫,在龐畢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組台灣藝術家之作,30組作品具現聲音藝術的多形樣貌。

利斯塔談及,聲音多數時候隱於無形,卻早已是拓展藝術邊界的實踐場域,過去20年聲音深刻地介入視覺藝術與展覽文化,如:實驗音樂、聲音雕塑、田野錄音採樣、數位媒體、行為藝術及後觀念藝術等,跨領域的交融展現強烈的批判性與美學能量,同時也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

王福瑞《聲點》的數百個喇叭由亂數控制、發出高速聲響,現場光點燦爛。(王福瑞 提供)

「無序樂章」(Of Anarchy in Music)一詞源自作曲家托馬斯.馮.哈特曼(Thomas von Hartmann)1912年在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編輯的年刊《藍騎士》(L'Almanach du Blaue Reiter)發表的文章。哈特曼是「無調性」(atonality)的支持者,他提出:「任何聲音以及音調的組合序列,都是可能的。」只要能回應藝術家的「內在需要」(inner necessity),並脫離古典和傳統的聲學規範。這樣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anarchist idea)穿越時空疆界,在今日引起新的共鳴。

純.聆聽

聲音藝術先鋒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和蘇珊.菲利普茲(Susan Philipsz  )的作品均裝設在國美館戶外,前者在開放式平台裝設28聲道喇叭,後者的6聲道高掛在樹林間,與環境音有所互動。豐塔納受教於約翰.凱吉(John Cage),1970年代起致力於聲音藝術創作,《平行測量:沉默的回音與正在融化的冰河》(2024)的聲音採樣來自巴黎聖母院大火中倖存的鐘體,與奧地利冰川融化的迸裂聲響,來自他方的細微聲音突顯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毛利悠子《遊行》透過電動機械裝置操控手風琴、氣球、燈泡、鼓等組成特殊的樂團,在不和諧中發現聲音與物件間微妙而生動的共鳴。(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菲利普茲在《布穀鳥窩》(2011)中,以中世紀的英語方言演唱一首13世紀牧歌,這首歌是輪唱和六聲部對位音樂的完美範例,藉由重複和連續聲部的疊加產生變化,藝術家非專業歌手,卻演唱所有聲部,如同每個人都能傳唱記憶中的歌謠。

視覺化與無序的體現

不同時期的藝術家運用當時的科技進行聲音的觀察和試驗,這次展出的經典作品如:史坦娜.瓦蘇爾卡與伍迪.瓦蘇爾卡(Steina Vasulka and Woody Vasulka )《聲音尺寸》(1974)、蓋瑞.希爾(Gary Hill)《黑╱白╱文本》(1980)實驗聲音信號於類比電子影像的互動呈現。艾德蒙.庫歇與米歇爾.布雷(Edmond Couchot  and Michel Bret )《蒲公英》(2006)是老少咸宜的互動裝置,對著現場的麥克風吹氣,便能觸動影像中蒲公英種子漫天飄舞,影像的變化始於每一次的呼吸,是這兩位法國數位藝術界代表人物的詩意想像。

楊嘉輝《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交響樂團樂手努力演奏,卻只聽見拉弓觸弦的擦擦聲等,音樂本身卻被消音的狀態。(吳垠慧 攝)

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遊行》(2011-2017)與香港藝術家楊嘉輝《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試圖挑戰「合奏」(ensemble)的多種類型,前者透過電動機械裝置操控木琴、手風琴、氣球、鼓等所組成特殊的樂團,在不和諧中發現聲音與物件之間生動的共鳴。

楊嘉輝與樂團合作的「消音狀況」系列,樂手們努力演奏,卻只聽見拉弓觸弦的擦擦與動作聲等,音樂本身被消音,將過往被掩蓋忽略的現場音反轉成主角。

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展出現場。(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認同與權力的建構

藝術家也觀察聲音如何引發身體、心理與情感的位移,或成為身分認同的憑藉。馬克.萊基(Mark Leckey)《Fiorucci讓我變硬派》(1999)網羅「英國舞池」(British dancefloors)的既成影像,重溯1970年代「北方靈魂」(Northern Soul)到1990年代初期「鋭舞」(Rave)地下文化的軌跡與認同的建立。哈桑.汗(Hassan Khan)《珠寶》(2010)也從兩名男子隨著埃及流行音樂沙比(Shaâbi)舞動的肢體交流,探討樂曲如何打破社會階層。

日本跨領域團體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2014),從光條掃描舞者表演睡眠的姿態,到資訊爆炸的社會和宇宙空間的非歷史時間的尺度轉換,充滿科技感的聲響,揭示人類變成浩瀚數據之海中的渺小一粟。

荷莉.亨頓與麥特.德萊赫斯特的《2022.12.17,5:44,我在此》運用文字轉持影像的AI生成器,呈現亨頓生產後昏迷所引發的幻想。(吳垠慧 攝)

當今網路媒體與人工智慧徹底重塑知識與創造性,藝術家藉以回應新科技的運作機制。艾瑞克.波德萊爾(Éric Baudelaire)《等待故事發生╱無敘事性的故事》(2024)以現場擺放的3張長椅為象徵性角色,它們論辯真相的危機等「對話」來自不同的人工智慧文本產生器,語言模型則是不斷演變的網路內容。荷莉.亨頓與麥特.德萊赫斯特(Holly Herndon and  Mat Dryhurst)是最早運用生成式AI創作的藝術家之一,《2022.12.17,5:44,我在此》(2023)運用文字轉成影像的AI生成器,探索亨頓生產後昏迷所引發的幻想,影像的不穩定性恰如記憶的滑動。

艾德蒙.庫歇與米歇爾.布雷的《蒲公英》,觀者對麥克風吹氣,即可見蒲公英種子漫天飄舞。(© Centre Pompidou, MNAM-CCIDist. GrandPalaisRmn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來自台灣的聲音

這次展出的台灣作品形式與發「聲」渠道不一:聲音藝術先鋒王福瑞《聲點》(2010)由數百個倚賴晶片運算的喇叭構成,經亂數控制的不同音頻在展間迴盪,黑暗中猶如星點。林其蔚從2004年啟動「磁帶音樂」系列結合行動演出,參與者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朗讀他們拿到的磁帶內容,透過聆聽彼此的聲音發展出一段即興、協作的合聲關係。王仲堃《体2025》(2025)是一組與風互動的聲響機械裝置,饒加恩的動力裝置《La-tone》(2025)造型取自凡爾賽宮的水晶吊燈與噴泉意象,是會旋轉的聲音雕塑。《幽靈、水泥、迴音》源自王虹凱對美濃反水庫運動史的關注,另擴及至日本、埃及對水文開發的經驗參照,整體涵蓋聲音採集、表演、詩作與複合媒材等呈現。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18 ~ 2025/08/18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