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變數多導致香港藝術節部分節目轉線上
香港各大場地在第四波疫情爆發後已閉館超過2個月,就連在場內進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舊作與委約線上新作同步進行,對策劃人和藝術家來說,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票房和周邊經濟活動影響甚鉅。
香港各大場地在第四波疫情爆發後已閉館超過2個月,就連在場內進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舊作與委約線上新作同步進行,對策劃人和藝術家來說,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票房和周邊經濟活動影響甚鉅。
「戲偶館」由「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自資經營,設於距市中心約50分鐘公車路程的離島路環舊區中,老房子的地面層開設「偶記」水吧,銷售特色茶飲及文創產品,也可舉辦講座、讀書會。
2012年從吉隆坡移師檳城舉行的「全國DIY戲劇觀摩賽」,是一個限定主題與道具的自由創作演出,一直由NOISE劇團承辦,2016年一度停辦,2019年與剃刀實驗劇場聯合復辦,並開放給非中學生參與。
第二波疫情來襲,泰國也爆發群聚感染,半數以上的博物館、表演廳、藝術中心皆自行閉館以減輕虧損。至此,藝文界真正進入冬眠狀態,狀態較去年更增愁雲慘霧。
郭寶崑是新加坡華人文化中重要的戲劇家,當年與「郭生」一同創作的「實踐同仁」(「實踐劇場」成員)都是華語劇場中堅分子,他們一起探索多元文化的劇場,也從華語出發推廣多元的新加坡文化,追求優質藝術發展。
近年來中國一些知名藝人從偷稅漏稅到醉駕逃逸、從嫖娼劣跡到家暴出軌、從學術造假到抄襲侵權、從虛假代言到假唱欺騙負面消息層出不窮。
大都會歌劇院的勞資糾紛愈演愈烈,院方指出疫情對未來的賣座率將有嚴重打擊,而防疫措施又會提高製作成本,所以人事開銷必須縮減,因此要與工會重新議約,但遭工會拒絕,雙方展開長期抗戰
英國國家劇院在全國二次封城前推出《英格蘭之死:德羅伊》,才演出一場就被迫終止。此作以倫敦工人階級的黑人德羅伊為主角,在疫情背景下,藉著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歷的事,針對英國當前的種族與階級現況,向觀眾提問。
雖然政府從疫情之初就以紓困金讓大部分演藝工作者度過危機,但劇作家、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卻不在此列,接案為主、收入包含駐館創作、版權費、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們,在演出紛紛取消下生計困難,法國政府最近終於決定發放7百萬歐元紓困金援助創作者。
為抑制病毒傳播,德國文化及休閒娛樂部門的所有活動將全面取消。2月份柏林影展、5月份的戲劇盛會都可能面臨變數。而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將續任到2026年,顯示此重要節慶機構將繼續其原定路線。
小劇場THEATRE E9在疫情中展現了強韌生命力與企圖心,大膽地在休館期間策劃了沒有任何人參與的「無人劇」,邀觀眾在約好的開演時間點,在各自場所想像著「劇場」進行深呼吸,除在社群媒體造成廣泛討論,還實際獲得135位觀眾的購票支持。
南韓政府規劃已久的全民僱傭保險制度已上路,總統文在寅表示,僱傭保險第一階段鎖定藝術工作者為對象,主要是考量藝術從業人員長期處於就業保障的灰色地帶,期望藉由僱傭保險的推動,協助穩定藝術工作者的基本生計,使其得以專心於創作。
「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從1月20日到31日,呈獻共285場節目,主題為「人人藝術家」,強調釋放大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共享受創作和欣賞的樂趣。作為疫情放緩後首個同時推出大量節目的演藝節慶,城市藝穗以本地藝術家為核心,利用各種方法與他地藝術家連線,透過線上形式維持藝穗的跨地域合作精神。
香港疫情再起,又與演藝活動有關,社交舞的跳舞場所聚集成了爆疫源頭。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又宣布轄下場地只能排練和進行網上直播,然後又宣布閉館直播也不能做,團隊的損失,誰來負責?
為爭取在疫情之下更實際的援助,檳城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組成了「檳城表演藝術聯盟」,並在2020年10月26日正式註冊成立。此聯盟作為演藝單位彼此聯繫與對外發言的管道,除協助會員申請州政府提供的各類援助配套,也將尋求州政府合作,拍攝疫情期間各表演團體面對困境的紀錄片,為時代留下印記。
泰國是全球少數仍持續開放藝文表演場所的國家之一,除去年11月如常舉辦曼谷表演藝術節,連方興未艾的學生運動,也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駐泰國歐盟代表處於12月推出國際人權日文化活動,首度聚焦表演藝術,呼應近期政治氛圍,由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象劇場」擔綱,以身體舞蹈為七大主要弱勢族群發聲。
因《不眠之夜》帶動的沉浸式戲劇風潮,讓表藝圈趨之若鶩。近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推出的「展.演」環境劇場工作坊之「融.藝」綜合藝術展,讓觀眾直入到劇場各種空間去體驗「演出」的活動,明顯是受到「沉浸式戲劇」盛行的影響。
新加坡藝術界自2009年起開始自行推介並選舉為藝術群體發聲的官委議員人選,2020年藝術界再次透過線上聚會聆聽5位候選人對發展新加坡藝術生態的看法,並各自投票支持他們青睞的候選人。這次沒有推舉合適人選,而是與會者各自表示支持對象,候選人則拿著藝術界人士的支持票,加持自己的議員申請。
新冠疫情入秋後再掀第二波流行,原本計畫重啟的大小劇院音樂廳也只得取消原本計畫,再度進入冰封寒冬;就算出現疫苗開發的好消息,也是緩不濟急,預計到明年中都不可能讓表演場所開門。這可能長達廿個月的表演空窗期,是沒有人經歷過的,而就算進入後疫情時代,場館或是團體是不是還能維持過去的運作模式,如果不能,新的模式又是什麼?
在新的限制令下,劇院再度關上大門,雖無觀眾,但劇院仍持續運作,最近柏林德意志劇院將迎來新任藝術總監伊麗絲.勞芬伯格及其團隊,這也是這個具象徵地位之德語傳統劇院的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她擁有豐富執掌劇院與藝術節策展的經歷,而對德意志劇院這座德語劇院的「大廟」,她表示:「變動是必然的,這樣我們才能是『當代的』,保持老樣子,我想是不太可能。」
位於英國南邊的奇切斯特節慶劇院十月底推出新製作莎拉.肯恩的《渴求》,原本就計畫現場演出同步直播,在英國二度封城後就只留直播形式。整齣製作從排演到演出都按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準則完成,演員在台上不僅沒有肢體接觸,彼此也保持至少兩公尺距離。四個演員各自在跑步機上活動,暗示了各角色困在自己的內在裡,於虛無無目的的現實中持續呢喃。
入秋之際,新冠病毒開始迅速蔓延,讓法國再度陷入危機,並重創文化產業。十月開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讓劇院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也帶走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資深導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註1)不幸於十一月初離世,使戲劇圈喪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經典文本精髓的創作者。第二波疫情讓法國表演藝術界壟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圍之中,喪失了越挫越勇的鬥志與毅力
首爾市政府為提供市民更多近距離接觸藝文活動的機會,自二○一二年起,陸續設立包含藝廊、表演廳、練習室等設施的多功能「生活文化中心」。日前開幕的最新據點,結合當地原有的社區特色,預期可為年輕藝術工作者帶來更具親和力的資源,卻也引發民營場館業者疑慮,憂心租金競爭導致生存更加不易。
十一月中由上海「演藝大世界」舉辦的「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邀請廿多家演藝行業的領軍機構,透過內容創作、跨界合作、劇場革新、商業模式、平台融合、技術應用六大主題,討論在疫情之後演藝產業發展的新未來,活動全程採取現場+錄播+直播結合,而未來感、科幻感的峰會舞台,則勾勒出演藝直播的最新形態。但演藝內容從線下轉到線上,轉換的又豈止是場景?
《茫然先生》二○一八年於香港首演時,在18乘13公尺的巨大舞台周遭布滿攝影機,觀眾可自由選擇觀看的角度,造成在同時間看了同一舞作、卻能看見全然不同的作品一般。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本作再次登台,改為鏡框式的舞台,同樣結合影像,討論人與社會、及其監控與被監控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重演,讓原先受科技監控的抽象之感,進一步變得具體接受採訪時,桑吉加正待在香港酒店裡,進行為期十四天的防疫隔離(監控),透過線上會議排舞,他漸漸找到重演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