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衡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华人乐坛的灿烂霹雳
林克昌宛如一颗巡航的慧星,经历海外、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等华人区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树。他长期悠游欧陆,可说是同时期华人音乐家中,浸润西方音乐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艺术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乐美学精髓,加上无法言传的东方民族感性,融汇、发展出一种独到的诠释逻辑。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巩固指标形象 与世界并肩
展望未来,建议NSO还是要更巩固指标乐团形象,与世界并肩。未必把多元任务当成包袱,这样可能反而稀释了「精品」特质。现代乐团为数众多,本该分担扮演不同功能角色,不宜大同小异、浪费资源。
-
焦点专题 Focus 音乐重咸剧情热辣 善恶之间的强硬对比
音乐剧《变身怪医》的创作背景与特色
所谓「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们也许对外在事物有克服万难的毅力,对掌握自己却经常犹疑不定,甚至怀疑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自己。过往有许多以主角具多重个性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唯《变身怪医》Jekyll Hyde把这个构想推到极端:服药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恶分离开来,在人体内轮流执政。 面对这个永世无解的人性议题,《变身怪医》提供了一种搔到痒处的趣味。观众一边鄙恶剧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却又从中尝到嗜血的刺激。如果这部剧不是那么麻辣,票房恐怕不会那么好,这岂不是台上、台下齐变身吗?吊诡啊。
-
特别企画 Feature 角度一:网路世代的新媒体现象
杂谈众议百花齐放 专业仍可笑傲江湖
数位时代来临,人们不再停留在平面阅读或电视观看,互动性强的网路改变了新的媒体阅听习惯。在这个人人都可发声的虚拟肥皂箱上,评论更见百花齐放,演出行销手段也紧跟潮流与观众互动频繁但变动中也有不变,专业依旧是坚强的基本面,动荡之后总有新秩序出现,就看你「适」或「不适」。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谁是接班人-古典音乐家之兴亡」
「幽默古典」会不会成为一种新传统或新门类?善于此道的人似乎多了起来,而且段数愈来愈高。犹记最早是在二十年前看到的Danny Kaye与梅塔指挥纽约爱乐的搞笑演出,一些段子已成为经典,后来也被台湾团队模仿演出。接著有Telarc唱片推出的一系列P.D.Q Bach,恶整古典音乐史上的种种。不过,这些大多是注重表面搞笑效果,十年前基顿.克莱曼和朋友们则在Lockenhaus音乐节玩出一种「智慧形」幽默古典,强项在音乐本身的设计和表现。 近年,则有一对活宝二人组「伊古斯曼与朱」(Igudesman Joo)吸引了大众目光,而且更透过现代Youtube,使他们声名远播。他们的特点是兼具谐星的肢体喜感和专业的音乐机智。相形之下,与注重外表的传统表演,或内行人才能欣赏的克氏冷幽默,「伊朱二人组」显现前所未有的收放自如。 幽默古典之所以困难,在于要求过人的超技。如果表演者连正经演好一部作品都吃力,就别想在音乐上秀出花样。而且如同伟大的喜剧一样,要有精致、细腻而且精心设计的内容,以及流畅自然的演技。这次,「伊朱二人组」和前辈克莱曼的搭档确实值得留意,标题「古典音乐家之兴亡」等于是对自己音乐家的身分、当代音乐界的处境,以「音乐」为经纬,写出一幕发人深省的黑(或灰)色喜剧。这已经不是单纯搞笑或颠覆传统,而是别有意涵的演出,咱们就一同用心颠倒吧。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杨忠衡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卡门》、《陪我看电视》
《尼贝龙根指环》的印象已经乾燥,莫札特三部曲的花俏道具也已装箱。现在更期待的,还是陶醉在最挑战感官的《卡门》。看简文彬这个不设框的风流才子,怎样指绘出交织香水、酒水和血水的肉欲大戏。卡司好得不得了,由获奖如云的女导演赞贝洛(Zambello)执导。把二○○六年她在英国柯芬园大受好评的制作,授权澳洲歌剧院,搬到台北给简文彬和NSO做定彩。简系班底陈美玲、王凯蔚、廖聪文演出配角。《卡门》这种「重咸」的戏,如果指挥、导演、演员不够呛,戏就容易凉了。从网路影片来看,赞贝洛的手法还不错,很直率、也善用道具做一些隐喻。我个人的期待还要高一点,简文彬应该是加分点。 其他想看的是赖声川《陪我看电视》,这是一部从大陆红回台湾的戏,以一台电视机的旅途,显影大陆三十年景观。赖声川的戏,型愈来愈明,某方面来说并非好事,但因题材特殊,还是非常期待一观。果陀改编尼尔.赛门名剧《傻瓜村》,由李立群担纲,相信已经有许多粉丝提款以待。小帅哥五嶋龙刚出道时,本以为是借其姐名气走红,但随著近日活跃度提高,各种好评的累积,使他的声势甚至有超越其姐之势。上回来台错过了,这次应该会去一探究竟。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古今常民的创意大接龙
虽然没有正式统计,但是「梁祝」在中国艺术史应该创下纪录。几乎说得出的艺术形式都有「梁祝」,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乃至电影、电视,说的、弹的、拉的、唱的、傀儡的、动画的无处不在,使「梁祝」成为影响最深远的民间共同记忆。与其说各家梁祝是在诠释同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梁祝』各表」,大家只是利用它的故事架构,陈述自己心中的奇想。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欧兰朵》
无疑的,台湾国际艺术节的首发第一砲─罗伯.威尔森与魏海敏的《欧兰朵》,是二月最让我感到痴迷、被吸引的节目。诚然,现代剧场不是我的专长,由我来为大师打包票也不适宜,不过这个制作最吸引我的,还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跨界精神」。 基本上,用舞台剧呈现名著《欧兰朵》本身就是大挑战。从原著英国女作家吴尔芙(Virginia Woof),到小说主角亦男亦女、跨越三世纪的奇幻人物欧兰朵,罗伯.威尔森如何用一方舞台细腻表现,本身就有无尽的话题,尤其广大的电影观众更感好奇。现在由京剧第一名旦魏海敏搭配国光剧团演出,导演要克服的不仅是原著的诠释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时空艺术形式、观念与美学的融合问题。 包括舞台、灯光、服装都是西方制作群,但是台湾这方排出的也是一时之选,且都有长足的跨界经验,例如戏曲版编剧王安祈、京剧指导李小平,乃至音乐总监陈扬。过去我们欣赏的是本地创意发想,现在则是隔空接招,传奇高手「尬」上狠角色,原著已然精采,制作群如何抢戏,是成是败?且在台上见真章。
-
焦点专题 Focus
一条演化的不归路
我不认为去年的表演界特别「跨界」、「混种」,只是「蜕变」脚步加快、加大。它承袭现代剧场界一贯的前进脚步和方向,只是「截弯取直」的革命举措较多,引人注意而已。蜕变加快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特定团体的推动、技术的进步、剧场的整体潮流。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太阳剧团《欢跃之旅》
我把「太阳剧团」名列「不能不看,不能再看」的表演节目之一。不能不看的理由是,它确是表演界的奇葩。结合特技、音乐、歌唱、舞蹈与舞台艺术于一炉,达到一种精致、和谐的完美。以前称它「马戏团」可能会造成观众的错误期待,因为就纯特技挑战度来说,「太阳」未必最辛辣、最洒狗血,而是在表现肢体特技的前提下,展现视觉、听觉与肢体的综合艺术,因而被列入「视觉音乐剧场」。 为达此目标,「太阳」可说挖空心思,从题材、软硬体,都是最高档的设计,堪称炉火纯青。当然,杜普瑞(Ren Dupr)的迷幻音乐是最吸引人的,这位加拿大作曲奇才创作多部剧场音乐,甚至替香港回归大典捉刀。曲风有点拉丁、有点爵士、有点忧郁的冷浪漫,是他的音乐让「太阳」如此赏心悦目。 「不能再看」的原因和个人挑剔有关。「太阳」明白人的体能有限,所以朝多元题材去设计,推出不同诉求的剧码。有悬疑、有科幻、有的针对儿童、有的则锁定成人。然而看过一些剧码后,觉得面对艺术追求与迎合观众期待的两难时,特技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易位。这样一来,最近某些剧码的创意就仅止于「换汤」程度。本次来台的剧码是《欢跃之旅》Alegria,一九九四年的著名剧码,是太阳极富好评的代表作。一般观众看热闹,剧场人也能看门道,有太多值得观摩欣赏的地方。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皇民化布袋戏-鞍马天狗》、《弄臣》、管乐歌仔交响梦-《宋宫秘史》、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
十二月节目像繁花锦簇,多样、富创意是特色。其实,我最想看的是赖声川、王伟忠的《宝岛一村》,但听说已经声势惊人,就不在此锦上添花。亦宛然掌中剧团《皇民化布袋戏-鞍马天狗》是个了不起的活史料,反映这种台湾最珍贵的民俗艺术,在特别时空下产生的奇异变貌。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年度大戏则推出大型京剧《弄臣》,没有错,这部新奇的制作是移植威尔第歌剧《弄臣》,由李宝春和舞台名演员樊光耀跨界演出,音乐还是由钟耀光担纲。且看女人如何在京剧中善变,台上见真章吧。至于桃园交响管乐团的「管乐歌仔交响梦-《宋宫秘史》」,由李哲艺创作、指挥,依我的音乐经验来说,真是太超过了。不过他们可是排出正式的导演、戏曲指导、编舞、编腔,认真的程度,让人好奇程度一百分。 最后正经推荐一个严谨的音乐节目,胡乃元组织的「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胡乃元是极少数不安于上台、下台、回家的一位音乐家;人家是往外找创意,他是朝音乐底部找内省。他准备长期办艺术节,透过交流、研习深耕艺术性,这次推出全本室内乐曲目,没有一部有标题,但都是精品,与观众一同探索音乐逻辑中的纯粹美感。非常下苦心的节目,加上大提琴家王健助阵,认真推荐。
-
节目扫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达人推荐—鸿鸿、杨忠衡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国立台湾交响乐团NTSO
跨界搬演歌仔戏 精雕细演室内乐
国台交新乐季已经由八月廿四日、陈树熙指挥胡德夫演奏演唱的「原住民新韵」揭开序幕。摊开国台交下半年的菜单,除了有与唐美云歌仔戏团合作的跨界制作《蝶谷残梦》让人惊艳外,国际音乐节的室内乐与柏林爱乐单簧管首席麦尔领军的音乐会,也令人拭目以待。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
倾听名家与经典 管乐歌剧菜色新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已从八月九日开幕的「台北市音乐季」展开新的乐季演出,团长徐家驹举出该团这个乐季的节目特色,就是器乐演出多样,尤其是管乐,包括日内瓦金牌小号名家安东生、偶像萨克斯风名家须川展也,以及单簧管大师保罗.梅耶都相当令人期待。而固定演出歌剧的北市交,今年也推出新菜色,浦契尼《强尼.史基基》及费拉里《苏珊娜的秘密》,都是台湾难得一演的剧码。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艾尔顿.强+南非音乐+汉斯.季默
三大门派 共同锻造《狮子王》融合曲风
从制作观点看音乐设计,首先,要在市场走红一定要有人气作曲家领衔,这就是艾尔顿.强。其次,本剧以非洲为背景,少不了非洲音乐,于是引进杰出的南非音乐家Lebo M、Jay Rifkin、Mark Mancina,写出原汁原味的非洲风格,散发强烈「异国风味」。另外,本剧是动物版《王子复仇记》,自然少不了史诗般壮阔的配乐,由汉斯.季默负责,确是高招。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喜乐社区》
我不认识曾慧诚,但我得承认,他即将首演发表的音乐剧《喜乐社区》,是我这个月最感好奇和兴趣的表演。一方面是我本来就对原创、新风格、本土的作品感到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精致路线的作品,补足目前日新月异音乐剧舞台的新门类。 从前年开始,绿光剧团和岚创作体陆续引进中小型的百老汇音乐剧,这些美式音乐剧讲究细腻与写实,就像室内乐一样,适合亲近的欣赏环境与直接的交流沟通。虽然规模小,但就像近距离魔术一样,反而需要更成熟的技术与训练。 本剧是「耀演」剧团的创团之作,由团长曾慧诚(导演,美国纽约大学音乐剧硕士)和词曲创作人李洁亭共同创办。而《喜乐社区》的创作灵感得自百老汇音乐剧《Avenue Q》,这是一部以芝麻街布偶演出的可爱作品,如同去年演出的《I love you, you are perfect, now change》一样,关切的是平常人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所以它就成为人生共通的大问题。从该团对本剧创作理念的陈述看起来,台湾音乐剧已经从「为做而做」的摸索阶段,进入有所尝试而做的实践阶段。而这群以新面孔为主干的新血轮,相信可以为本土音乐剧场带来更多的思维与动力。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国乐话匣子系列之四—女人心事
还是老话题,即使在平等开放的社会,为什么女性在作曲界占弱势呢?少数个案,不能为统计结果做平反。我个人的心得是,女性看待音乐的角度、聆乐的反应,是和男性相当不同的。即使欣赏同一部作品,男女接纳同样的讯息,消化方式却走两条轨子。如果主流价值观由男性主导,女性永远无法和男性一路,即使磐古重开天地亦然。但价值观若倒转,女性就居了上风,这是自然之理。这不需要什么社会革命,只要在一个女性专场,这个境界就得以实现。 「国乐话匣子─女人心事」可能规画之初只是噱头,但只要女性成三,就能聚合成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这场演奏会不仅所有曲目与女性有关(例如邓雨贤《望春风》、《雨夜花》、顾冠仁《花木兰》、王立平《红楼梦》、赵季平《大红灯笼高高挂》),连演奏者、独奏者都是女性主导(钟佩玲琵琶独奏、张佳韵指挥北一女中国乐团和北市国),再加上串场名嘴李永萍、洪秀柱,女性意识将强到不行。有趣的是,音乐题材虽是女性,倒清一色是男性的作品,大有五花大绑、讯问个明白的意味。无论如何,「女性专场」音乐会的概念倒是可贵的首创;这种场合里,音乐中的女性意识才能化零为整,宛然成形。虽然此次未必完美,但应能引领风气之先,我也乐观其成。
-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春节序曲—刘炬与长荣交响乐团 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
记得某前辈评论表演有时宽、严不一。我问他原因,他回答:「最基本我要看到演出者的诚意。」这句话很有启示性,是我经常反思的事。台湾很多中、小形团体,稍纵即逝者有之、大杂脍者有之,但「精神」却非文宣所能标榜,需要时间验证。就这个标准,胡乃元和陈志升常带给我这样几近恒久的真诚印象。 胡乃元是我前辈,从大学听他演奏到现在,始终维持同样朴素而纯粹的追求精神。总是听到他在音乐上有什么新体验、新探索。在许多同辈已经原地踏步时,胡乃元依然专注于新尝试。最近返台组织「Taiwan Connection弦乐团」,摊开其创建蓝图,依然是不带一丝杂质的艺术实践。 陈志升是我后辈,台湾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生,一头栽进中乐,组织「小巨人丝竹乐团」(编按:此次主办「春节序曲刘炬与长荣交响乐团」音乐会)。他对中乐的理念、品味、实践做法,堪称一流。在他手下,民乐成为丰富、多变而充满新精神的新艺术。是他,让我把当年「国乐已死」的宣言拿出来烧掉。 这一西一东,一老一小,同样有追求艺术的纯粹、接近顽固的韧性,虽然市场上属于小众,但是近悦远来,我乐意在此为他们做保,招些知心客。 文字|杨忠衡 音乐时代出版社总编辑
-
音乐
水蓝与夏汉,缔造全新《梁祝》奇迹
如果我告诉您,兄弟象队打败纽约洋基队,您会做何感想?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机率,但总是难以置信吧?这种令人掉下巴的惊奇,在表演舞台上并不多见,但是夏汉/水蓝/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梁祝》,确实让我掉了下巴。这是十几年来绝无仅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