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装饰呈现华丽大方的洛可可风貌。(萧蔓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守成与创新

战火余生录 慕尼黑「官邸剧院」

慕尼黑人热爱音乐,即使战火连连,也不忘把剧院的一砖一瓦拆下保存。

慕尼黑人热爱音乐,即使战火连连,也不忘把剧院的一砖一瓦拆下保存。

慕尼黑的「官邸剧院」(Residenztheater)是第一座以巴洛克式风格建造的歌剧院,担任建筑设计工作的,是当时欧洲建筑泰斗布隆德(Jacques F. Blondel)的嫡传弟子法兰斯瓦.库菲烈(Francois de Cuvillies, 1695-1768)。

库菲烈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当时在慕尼黑大公爵官邸里的一名比利时籍侍从,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他具有建筑设计的才华,立刻被送往巴黎「皇家建筑学院」,学习如何为大公爵建造一座剧院。

当时整个欧洲的剧院建筑,完全是义大利风格的天下,因此一七五三年盖在慕尼黑大公爵约瑟三世府第中,被称为「官邸剧院」的这栋著名建筑物,连正式名称都是义大利文:Teatro Nuovo Pressa la Residenza。

同样的,巴洛克风格在十七世纪初期经历了古典与自然的主义冲击,这股以装饰风格取胜的设计形式,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官邸剧院」的设计上,而在巴洛克风格充满涡旋、曲线、花边的繁复造型中,官邸剧院的包厢座最引人瞩目:墙柱上雕镂镶刻的精致讲究赛过法国路易十五风格,形状花样则有棕榈、花环、水果、贝壳……种类之多直逼洛克克风貌。由于它的包厢后面还有副包厢,放眼望去,包厢内华丽大方的装饰,宽敞开阔的空间,丝毫不比舞台设计逊色,占整体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无怪乎有人说官邸剧院的包厢事实上是舞台外的另一个舞台,它是当时慕尼黑贵族及布尔乔亚阶层互相较量地位及权势的最佳场所。

安逸的局面维持了大约两个世纪,官邸剧院自从一七五三年以义大利作曲家费杭迪尼(Giovanni Ferrandini)的《Catone in Utica》歌剧演出拉起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前夕,为了躱避炮火轰撃,整栋建筑曾一砖一瓦地拆下,并且妥善保存,使它成为一九五六年重建后,一座老屋新建的范例。这种珍惜建筑物的作法,足见慕尼黑人对音乐的重视。在战火中被严重摧毁的慕尼黑城市,出于「知音」之情,保存下一栋硕果仅存珍贵的古老建筑。

重建后的官邸剧院仍然盖在当年的皇宫内,只是位置稍有不同,剧院的舞台也扩大了,改成可以灵活运用的移动升降式舞台,增加表演及布景变化的可能性。另一项重大的改变是包厢与包厢之间的板去掉了,改用法国式的雕刻圆柱做间隔。观众席共523个座位,稍稍显露出一丝以往欠缺的平民化。

新的官邸剧院,仍然是目前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作。为了纪念建筑师库菲烈,它同时也被慕尼黑人称为「库菲烈剧院」(Cuvilliestheater)。一九五八年,莫札特的《费加洛婚礼》掀开序幕首演。原来留在地基上无法拔起的石柱,则被兴建为慕尼黑战后的第一座露天表演场所。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