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腊式建筑的八枝圆柱支撑起雄伟的外观。(萧蔓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守成与创新

音乐、啤酒、黑森林 慕尼黑国家歌剧院

慕尼黑曾经有机会成为世界歌剧之都,但,她错过了华格纳和曾波。

慕尼黑曾经有机会成为世界歌剧之都,但,她错过了华格纳和曾波。

一八六四到六六年之间,音乐家华格纳以及建筑设计师曾波(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曾经向慕尼黑市政当局提出革命性的歌剧院演出计划,却未被采纳,失意之余,华格纳将演出计划移往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Bayreuth,曾波则将计划搬到Dresde去实现,慕尼黑平白丧失了创新演出的机会。

华格纳与曾波的建议当然不是突发奇想,当时的慕尼黑已经有了相当具规模的歌剧院建筑。

早在十八世纪初期,统治巴伐利亚地区的郡主──马克斯梅林一世(Maximilien 1er),就想要在他王室领地的首都慕尼黑建造一座和巴黎「欧德昂剧院」(L'Odeon)造形类似的剧院,地点就在皇宫的末端,与「库菲烈剧院」(Cuvilliestheater)分庭抗礼。

德国建筑师费雪(Kerl von Fischer)奉命在一八一一年开始建造这座后来被称为「慕尼黑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er)的建筑,一八一八年建成。他采用欧德昂剧院建筑严守古风的笔直廊柱,以及古罗马式的三角形雄伟屋顶,他在三角屋顶后面加上一层山脊式的屋顶,使建筑看起来比较繁复,院内长廊的拱门,通往皇宫内的旧剧院,同时面对城市大街,以便城里有钱市民前往听戏,此外当然另有皇室专用走道,充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与政治上中产阶级逐渐兴起的趋势。

剧院启用不到五年,在一场大火中,慕尼黑国家剧院被烧成灰炉,这时费雪已经过世三年,决定由另一位建筑师克朗兹(Leo von Klenze)仿照原样,重建剧场,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筹措重建经费,皇室还特别开征一项啤酒税。

慕尼黑执政者对歌剧的支持绝不仅止于此,无论执政者是谁,当时的国家境况为何,慕尼黑国家歌剧院的修建从未停止。一九二三年,修建改善了剧院的观众人口,一九二六年,扩建舞台,一九三二年,增建旋转升降舞台,这一切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中又付之一炬。但是,慕尼黑当然没有善罢干休,新的慕尼黑国家歌剧院又在一九六三年圣诞节前夕的史特劳斯《没有影子的女人》乐声中重新以原来的建筑面貌与世人相见。虽然观众席扩大了,但是原先通畅无阻的观众动线仍然保持,至于剧院内部的装饰,则令人想起「维也纳歌剧院」,就是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歌剧院时那种全然仿古的激情。

总共有2100座位的慕尼黑国家歌剧院,是今天游览慕尼黑的观光客,在啤酒花园,黑森林之外必到之地。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