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国剧的印象是,它背负了历史的包袱,刻板、严肃及教条意味浓厚。《孙膑和庞涓》则以人性化的角度来体现命运,将人性之间的矛盾,义利之间的冲突,藉剧中人物表达,使人自省。本文系由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四年级全体同学,就该剧之演出,分从情节处理、人物刻画、演员表演及舞台效果等广泛讨论并加以整理。
《孙膑和庞涓》
3月19〜21日
国家戏剧院
古戏今看──谈剧本
《孙膑和庞涓》写的是情同手足的师兄弟因权势、名位而反目的故事。全剧分为九场,依照事件时间顺序展开。就剧本情节及结构安排而言,仍有有待琢磨之处:
㈠第六场〈梦醒〉,金总管与庞涓在孙膑书房外讨论毒杀孙的阴谋,故意让兰香听到。兰香知情不报,自己很勇敢的先飮毒酒,痛苦万分几近疯狂,孙膑因不知情而无动于衷,令观众感到荒谬。这段情节在酝酿上不够成熟,不如让兰香先吿以实情,而孙不信,她方自飮毒酒作证;或在前几幕交待兰香对孙膑爱慕之情,故在发现阴谋后,愿牺牲性命,救孙膑脱险。
㈡第七场〈缘尽〉,孙膑「疯」得不够透澈,反而让人觉得他很淸醒;令观众替孙揑了一把冷汗,深怕庞涓看淸假象而杀了他。这段情节相较于稗官野史里的描绘──孙膑痰涎满面、披发覆面取狗粪及泥块而啖之,显得不够生动。
㈢齐国营救孙膑的过程交待不淸。两个卖刀、卖油的齐人易使人误认是庞涓手下。而齐人如何与孙膑取得联络?孙膑如何相信那两人是齐国派来救他的,难道二话不说就任人将他背走吗?这段营救过程,导演需再精心设计。这个造成齐魏开战的事件,因交待不淸,使第八场「黩武」中士兵跑来跑去、翻来翻去的表演,显得突兀,剧情之连贯性受到干扰。
粉墨登场──谈人物、表演
在人物刻划上,《孙》剧显得不够深入且有不合理处:
㈠孙膑与庞涓犹如兄弟的情谊,未深入交待表现,反目后的情绪也不够强烈。另外,庞涓从欣逢孙膑到嫉妒、怀疑并挣扎于情义名利之间、到决心除去孙膑的转折过程,未深刻描写。末场庞涓自刎,理由不够淸楚,是懊悔?或是「既生涓,何生膑」的无奈?
㈡兰香前后性格变化太大。在二、四场中,她是活泼、可爱带有稚气的女孩,但在第六场,却变成大义凛然、不顾性命之烈女,此变化稍嫌牵强。另外,因头饰过于华丽,使面部表情不易看出,且显得刺眼。
㈢金总管的身份与地位仅是庞涓之总管,却能于皇帝面前自由出入,似乎不甚合理。
㈣庞妻在第二场中让观众觉得是娴良温厚的夫人,但在第四场却城府深沉、力劝庞涓除去孙膑的阴狠性格,令人无法认同。
在演员表演方面,李宝春无论唱、做、念、打都有一流的表演。陈元正在唱腔功力上为人肯定,但在念白、功架及表情上却未见功力,无法将庞涓深沉阴险善妒之性情表现出。除因剧本表达不足外,演员未善用面部表情、眼神及念白语气、肢体动作等表演技巧来辅助人物刻划,也是因素之一。最重要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友爱到反目,渐进式层次性的转变都不见表现。陈美兰饰演庞夫人,戏份虽不多,但念白、唱腔、身段,却相当稳重、传神,表现合宜。王云凤向以功力取胜,唱腔、念白之表现自不在话下,但喜歪头的动作影响了人物塑造之姿态美。
歌台舞榭──灯光、音乐、布景
本剧导演采中西兼并手法,如镜框式舞台、写实布景、分幕换景、灯光技术的运用等,均脱离传统国剧之象征手法,加入西方剧场的写实主义概念,是种突破创新的尝试。只要能妥当运用,不妨害剧情进行,均値得肯定,但是,本剧分幕、落幕的切割痕迹过于明显,使幕落到起的这段时间变成观众情绪的中断,实在非常可惜。
就灯光与布景而言,很明显地,工作人员都花了巧思;但是我们建议,灯光的亮度与明暗对比不应太强烈,例如由〈缘尽〉转场至〈黩武〉时,灯光忽然大亮,令人觉得刺眼,反而失去视觉享受的效果。此外,在道具的考证上有些不妥,如孙膑与庞涓的时代背景是战国,当时书写用竹简,但在〈梦醒〉一场中却看到孙膑装疯「撕」了兵书。又如剧中多次看到运用椅子,而椅子是宋代才正式出现,即使是唐代也只有矮凳,更遑论战国时期了。考证的疏失使《孙》剧不够精致。
在音乐方面,这出戏的音乐非常丰富,且加强了变奏方面的技巧,板式变化相当多,运用了二黄垛板、滚板、二黄二六、流水、吹腔等多样唱腔,是听觉上的一大享受,再加上北京管弦乐团的伴奏,更带动了全场观众的情绪。但是,在〈逼露〉一场中,魏生出场时唱的是吹腔,这本是很纤细柔和的腔调,适合在才子佳人般的抒情场合中使用,此时却被用在雄壮的阅兵前,较不恰当。
本剧强调本土制作,但实际上除了剧本自创,其余几乎均是大陆人士担纲,例如文武场的节奏与技巧,而他们的表现也在在令人激赏。我们希望国内能吸收学习这些优点,但更要紧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文化资产转移到本土。并能持续推出制作严谨的戏曲节目,为国内剧界开创中国戏曲的崭新风貌。
整理|许绿伦、张燕玲、吴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