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特林克,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纽约图片公司 提供)
现代戏剧讲座 入门/现代戏剧讲座之三

象征主义:反写实剧场的先声

象征主义戏剧所追求的诗情画意和意在言外的「内在真理」,让许多读者都能直觉地产生共鸣。相对地,象征主义的舞台演出──那种「沈闷的剧场」却令观众叫苦连天,但是,也吸引了一群执拗、疯狂的年轻艺文知识份子的追随。

象征主义戏剧所追求的诗情画意和意在言外的「内在真理」,让许多读者都能直觉地产生共鸣。相对地,象征主义的舞台演出──那种「沈闷的剧场」却令观众叫苦连天,但是,也吸引了一群执拗、疯狂的年轻艺文知识份子的追随。

「写实主义及其描绘生活的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要搬演『不真实』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描绘现实中的生活,而是要捕捉在高超的情绪瞬间,我们的幻想、灵视模『糊』地感知到的生活。这种精神状态即我们的场景所要传达的东西;像新派画家使用画布、新派音乐家写作音乐、新派诗人写诗一样,没有明白的轮廓,没有确定、完整的旋律,甚至连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主题意念都没有。新艺术的力量在于颜色、线条、音符和声韵的结合,产生种种的整体气氛,让观众无意识之间体会到我们的生活。颜色、线条、音符和声韵提供了许多暗示,让最漫不经心的人都能以自己的想像来创造。」

这段文字读起来很像是个象征主义诗人在诋毁写实主义,宣布某种更真实、更新潮的艺术新世界就要诞生了。然而,这段文字却是「写实主义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一九〇五年写的。一八九八年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海鸥》轰动四方之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跟写实主义剧场几乎成了一体的两面。事实上,史氏自己对非写实的剧场一直很感兴趣。一九〇四年,他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推出了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闯入者》、《群盲》、和《内在》三个独幕剧。一九〇五年,更在剧院成立小剧场,委由梅耶荷(Vsevelod Meyerhold)来进行非写实主义剧场的各种实验、创新。

「写实主义大师」对非写实主义剧场的信念和兴趣,也许値得我们某些自认为是写实主义信徒的剧场工作者做个参考:「写实主义及其描绘生活的方式(在一九〇五年)已经过时了。」

真实何在

其实,早在写实主义戏剧于一八八〇年代来势汹汹之际,以易卜生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戏剧,以及以自由剧场为首的写实主义演出,不仅遭受保守派的攻击,也引起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不满。一八八五年,法国诗人尙.莫赫亚(Jean Moréas)发表了一篇宣言,「象征主义」终于成了这些对写实主义不满份子所擎起的第一面大纛。

写实主义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它坚称只有五官所能知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这种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对象征主义者而言,简直是在舍本逐末。他们深信生活中的某些「真实」,甚至是「更高的真实」,只能在神话、仪式、幻梦或狂喜瞬间的一些影像中瞥见。因此,艺术家必须舍弃客观、肤浅、片段的描绘,要借由「象征」──某种经统合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感性与智性、共相与殊相、自然与人为的灵媒──来暗示、传达生命的真理。

以梅特林克今天在台湾依然常被演出的独幕剧《群盲》为例:一群盲人由一位老教士带领到森林里去散步。老教士跑去取水却许久都没回来,于是,这群盲人开始不耐、猜测、惊慌,无助地被遗忘在漆黑的森林里。全剧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只呈现出一群盲人失去向导的处境。时代、地点和人物都不明确,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物身上。因此,《群盲》可以从宗教、政治、社会的各种角度加以铨释:这群盲人可以是被误导的信徒,文革时候的红卫兵,等候六合彩开奖的赌徒。「一群盲人」这个象征甚至可以让我们瞥见我们自己身不由己地陷入的人生困境。

留下深远影响

除了梅特林克之外,象征主义的代表性剧作家尙包括克劳德(Paul Claudel)、王尔德(Oscar Wilde)、霍夫曼史特(Hugo von Hofmannsthal)、安德烈叶夫(Leonid Andreyov)和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等。由于象征主义的反写实主义倾向,相对于后来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或超现实主义而言,并不十分激烈,基本上仍肯定「为人生而艺术」或「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艺术性质浓厚,因此,对中国现代戏剧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王尔德的《莎乐美》一剧被王光祈誉为「凡硏究话剧者必须一读的英国文豪王尔德之最大杰作」,直接影响了五四时代王统照的《死后之胜利》、白薇的《琳丽》、和陶晶孙的《尼庵》。向培良《沉闷的戏剧》三种,显然受到梅特林克不少启发,他认为梅特林克的《群盲》是「迳直表现情绪的成功之作」。

象征主义戏剧所追求的诗情画意和意在言外的「内在真理」,让许多读者都能直觉地产生共鸣。相对地,象征主义的舞台演出却常叫人难以消化:场景十分简单,没有呈现明确的时空背景。整个演出通常多在层层的纱幕之后进行。演员很少动作,说白仿佛吟唱且反复再三,经常过了十几、二十分钟依然是同样的一群人在台上蠕动、呻吟。这种「沉闷的剧场」叫一般剧场观众叫苦连天,但是,却也吸引了一群「执拗、疯狂」的年轻艺文知识份子的追随,在一八九〇年代的写实主义天下中强占了一席之地,成为二十世纪前卫剧场运动在十九世纪末的一支伏兵。

做为一种剧场运动,象征主义在一九〇〇年代即已步入尾声。但是,做为剧场现代主义的先声,象征主义的剧作家和导演们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许多知名的开创性剧作家、导演、设计师,譬如阿皮亚(Adolphe Appia)、克雷格(E. G. Craig)、莱茵哈特(Max Reinhardt)、梅耶荷、亚陶等等,都曾接受过象征主义的洗礼。我们要了解二十世纪今天的戏剧创新,象征主义是我们首先必须接触和较容易亲近的第一个反写实主义浪潮。

象征主义剧场参考书目

Appia, Adolphe

1962 Music and the Art of Theatre, trans. Robert K. Corrigan and Mary  Douglas Dirks. Miami: 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Brockett, Oscar G. and Robert R. Findlay

1991 Century of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atre  and Dram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p. 65-86, "Anti-Realism and the Modernist  Temperament."

Craig, Edward Gordon

1987 On Theatre Arts, trans. Li Xing. Taipei: Dan-Qing Press. (Chinese)

Deak, Frantisek

1993 Symbolist Theatre: The Formation of an Avant-Gard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Meyerhold

1969 Meyerhold on Theatre, ed. & trans. Edward Braun. New York: Hill and  Wang.

Symons, Arthur

1903 Plays, Acting, and Music. London: Duckworth.

1968 "A New Art of the Stage (on E. Gordon Craig)," "The Ideas of Richard  Wagner," The Theory of Modern Stage: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heatre and Drama, ed. Eric Bontle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pp. 138-47, 283-321.

 

文字|钟明德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本文内容于四月二十一日晚间十一时中广「音乐生活杂志」中以访谈方式全省播出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