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法演技创始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图为《凡尼亚舅舅》中史氏饰演医生Astrov。(钟明德 提供)
现代戏剧讲座 入门/现代戏剧讲座之二

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写实主义

艺术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在、外在状况。这种艺术观即为广义的写实主义。

艺术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在、外在状况。这种艺术观即为广义的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是现代戏剧的主流。从一八七○年代中易卜生(Henrik Ibsen)写作《社会栋梁》Pillar of Soci-ety、《傀儡家庭》A Doll's House开始,经过史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契诃夫(Anton Par-lovich Chekhov)、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奥尼尔(Eugene O'Neill)、米勒(Arthur Miller)、奥斯朋(John Osborne)等剧作家的现代经典,以至今日「年度最佳剧本」所精选出的许多「佳构」,写实主义的戏剧前浪后浪相接,在二十世纪激烈的社会变迁中,都能以其对当代生活的掌握来吸引一批批新的观众。二十世纪创新的剧场,譬如「史诗剧场」和「残酷剧场」等,通常都被归类为「反写实主义」的剧场──创新仍然必须以「写实主义」来加以定义。可见写实主义在现代剧场中的生命力是如何地强韧。一九三○年代,在鲁卡奇(Georg Lukács)和布莱希特两人著名的写实主义论战中,布莱希特甚至称他的史诗剧场才是真正的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realism)是个相当古老而普遍的文学槪念,譬如《模仿》一书的作者奥尔巴哈(Erich Auerbach)即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论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为基础,检视了西方由希腊史诗、旧约圣经、中世纪传奇,以至现代派作家吴尔夫(Virginia Woolf)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都以自己的方式掌握到当时代人所接受的「真实」(reality),因此,都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写实主义。「艺术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在、外在状况。」这种艺术观即广义的写实主义。

忠实地再现日常生活

我们现在所要谈论的「写实主义」(Realism)含意比较狭小、明确,一般均认为它是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历史产物。换句话说,狭义的写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兴艺文思潮。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影响,写实主义的艺文创作特别强调明确的社会环境、事物的因果法则、心理动机的合理性以及作者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以便能忠实地将现实生活记录下来。

写实主义的剧本多具以下特色:譬如易卜生的《傀儡家庭》所描写的是当代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危机,每一幕都在时空明确的客厅、书房里发生;角色之间的对白相当「自然」,亦即用符合角色身分的日常生活语言,而不是用韵文或歌唱。每个角色在面临抉择的时刻,其心理历程相当「合理可信」,而不是诉诸偶然、鬼神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像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那些仙王、仙后,根本不可能在写实主义的舞台上出现。

跟写实主义有密切关连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一般均认为是写实主义的一个极端形式。在自然主义发言人左拉的眼中,人的所做所为全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像科学家一样客观地将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忠实地再现社会生活是剧场的最高目标,因此,他甚至认为一出戏不应该有明显的开始、中间、结束或起、承、转、合的编剧手法──整个演出要看起来就像是个「存在的片断」一般。

第四面墙

这种要求像日常生活一般真实的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戏剧观,在法国导演安端(Andrè Antoine)的「自由剧场」中得到了具体的实现:安端的排演要求一切布景、摆设、演员的言行举止,完全跟日常生活一样。他要演员「在舞台上生活」,不必考虑到观众的存在。因此,他甚至提倡:到了最后阶段导演才打开一个房间的某一面墙来让观众「偷看」到舞台上角色的生活。这种要求极端真实幻觉的做法被称为「第四面墙」:对观众而言,这面墙是透明的,由此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动作;对演员而言,同样是这面墙,但却是不透明的,因此看不到、听不到或甚至感觉不到观众的存在。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安端在排演《屠夫》The Butchers一剧时,甚至从肉舖买了一块血淋淋的牛肉来做为舞台上的道具。

这种追求真实幻觉的作风,推到极致,使得戏剧艺术纯粹成了日常生活的机械性模仿,失去了艺术动人的想像空间,因此引起许多批评和反弹。譬如象征主义者即认为写实(自然)主义所追求的真理为琐屑的日常生活表象,忽略了生命中更高的或内在的真理;而这种更高的、内在的真理只能由心的眼睛在象征之中体会出来。严格地说,做为一种极端再现真实的写实主义戏剧(如果曾经存在过的话),从一八七○年代兴起,到了一九○○年代即已逐渐放宽限制,变成只要求「忠实于生活」的较广义性写实主义戏剧了。

在舞台上完全再现我们生活世界的写实(自然)主义泰半只是一种理念或稍纵即逝地实践而已,真正构成现代戏剧主流的写实主义,在实际的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程度、不同面貌的「忠实于生活」。即将来台演出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创办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Vladimir Nemerovich-Danchenko),以及该剧院的招牌剧作家契诃夫,被誉为俄国写实主义戏剧的三个巨人,但是他们的成名剧《海鸥》The Sea Gull,无论是剧本或是排演,再怎么看都不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已。契诃夫的写实主义时至今日之所以依然如此迷人,用自然主义剧作家朱利安(Jean Jullien)的话来说:「一出戏是在舞台上艺术地呈现生活的片段。」重点在于「艺术地」这个关键上头。

入门书目

.恩.丹钦柯著,焦菊隐译。《文艺、戏剧、生活》台北:帕米尔书店,1992。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鲁西音译。《我的艺术生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卢卡奇著,陈文昌译。《现实主义论》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史坦著,单德兴译。《写实主义论》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奥尔巴哈著,张平男译。《模拟:西洋文学中现实的呈现》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0

.Antoine, André. Memories of the Theatre Libre. trans. Marvin Carlson. Floróda, 1946

.Styan, J. L. Modern Drama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Realism and Naturali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oss, 1981

 

文字|钟明德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本文内容于四月七日晚间十一点中广「音乐生活杂志」中以访谈方式全省播出)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