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的圆舞曲不仅丰富了当时维也纳的社交生活,也为音乐会增添了光耀夺目、明快动人的曲目。(本刊资料室 提供)
活动看版 生活艺讯广场/活动看板/音乐会导聆系列讲座之四

圆舞曲──维也纳风情

二月份《表演艺术》杂志和联合报主办的「音乐会导聆」讲座,由颜绿芬针对国家音乐厅交响乐的「春之声—初春音乐会」,讲解圆舞曲的美丽与演变。

二月份《表演艺术》杂志和联合报主办的「音乐会导聆」讲座,由颜绿芬针对国家音乐厅交响乐的「春之声—初春音乐会」,讲解圆舞曲的美丽与演变。

音乐会导聆

讲座地点:

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561号

联合报第三大楼九楼

参加办法:免费自由入场

讲座时间:二月十八日 14:30

春之声—初春音乐会

演出者: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

时间:二月二十三日 19:30

地点:国家音乐厅

曲目:约翰史特劳斯《春之声》圆舞组曲等

      约瑟夫史特劳斯《蜻蜓》波卡马厝卡舞曲

      舒伯特:C大调第九号交响乐曲《伟大》

圆舞曲这种舞曲类型,对喜爱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

在钢琴音乐中,萧邦的圆舞曲,与夜曲、敍事曲、诙谐曲、波兰舞曲等并驾其驱,同为钢琴曲目中的珠玉。圆舞曲「欲语还休」的弹性速度、亮丽辉煌的气势,加上萧邦特有的轻灵婉约,成为当时巴黎上流社会晚间庆宴、沙龙聚会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在管弦乐中,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也是一个令人想翩然起舞的圆舞曲;不过,它虽然保有如假包换的三拍子特色,却是首艺术化了的圆舞曲,成为不折不扣的音乐会曲目了。

圆舞曲是十八世纪末由三拍子的德国蓝德勒舞曲(Ländler)发展而来。当萧邦在巴黎写钢琴圆舞曲时,在维也纳也渐渐蕴酿出独特风格的「维也纳圆舞曲」,而主要功臣首推兰纳(Josef Lan-ner, 1801-1843)及约翰.史特劳斯父子(Johann Strauss, 父 1804-1849、子 1825-1899)。兰纳是大规模创作维也纳舞蹈音乐的第一人,作品包括了二百多首圆舞曲、波尔卡舞曲,曾和老约翰史特劳斯合作过。而小约翰史特劳斯则靑出于蓝,将父伯辈奠定的基础进一步的发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赢得「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维也纳圆舞曲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也就是几乎每一首都有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标题,像小约翰史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美人与歌》、《欢乐人生》、《春之声》等,还有他的弟弟约瑟夫(Josef Strauss, 1827-1870)的《奥地利的村燕》等。在乐曲的结构上则先有导入部,然后持续三至五个小圆舞曲,最后以一段尾声做结束。

大众化又不失艺术性

这些圆舞曲不仅丰富了当时维也纳的社交生活,也为音乐会增添了光耀夺目、明快动人的曲目。此外,有的曲子也被编为声乐曲、钢琴曲,像《春之声》就被编剧家杰尼加上歌词,成为女高音的独唱曲,在歌剧的幕间演唱;另有钢琴家葛纶菲德常把小史特劳斯的圆舞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在音乐会上演出。圆舞曲不仅在维也纳流行,也流传至德国、比利时、法国、俄国等地。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歌剧、舞剧音乐中,也不乏圆舞曲的例子,像小约翰史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钳组曲》中,都有圆舞曲。

流畅的节奏、令人翩翩起舞的回旋感、充满亮丽变化的管弦乐色彩,一直是维也纳圆舞曲的迷人处,从来它都是喜爱舞曲者、古典音乐入门者、靑年爱乐者爱不忍释,既大众化又不失艺术性的音乐曲目。

 

文字|颜绿芬  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