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出表演活动,都少不了表演服装。国民政府迁台至今,从早先的反共抗俄剧到今日百家争鸣的后现代现象,服装史的发展或多或少反映了整个表演环境的变迁。本文从「中兴」、「天鹅」、「靑龙」、「乐舞」四家老字号舞蹈、戏剧服装公司,以及台湾目前唯一的国剧戏鞋制作师父李玉修的专访里,尝试捕捉旧日表演世界里的浮光掠影。
三姐妹承父「中兴」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年纪的话,可能你曾经在西门町的红楼戏院里看过费雯丽主演的《魂断蓝桥》,如果你「颇有」年纪的话,你可能在红楼捧过越剧名伶朱凤卿的场,如今的红楼则是播放「儿童不宜」的影片。然而,你可知道在红楼戏院的八角建筑内,有四十多年历史的「中兴舞蹈戏剧服装公司」就座落在此。
「我父亲在大陆的时候是做鞋子批发的生意,三十八年政府迁台,父亲在高雄下了船,当时为了讨生活,就做起鞋子的生意来了。」徐兆蕙的大女儿徐安琪侃侃道出当年种种,「母亲张罗吃的,做鞋面,父亲负责裁鞋底,找人缝鞋面鞋底,我们就负责发账、收账」。目前徐兆蕙退休在家,由他的三个女儿接管中兴的业务。
民国四十二年,徐家由高雄迁至台北中华路,正式挂起「中兴」的招牌,五十年再迁至今红楼戏院的建筑内。民国五、六十年的台湾不像今日表演活动繁多,当时的军中康乐队(即今艺工队)可说是「表演艺术界的主流」,中兴当时主要就是为军团制作表演服装,为了运送服装至各个营区,「父亲不知道骑坏了多少辆摩托车」。
中兴制作及设计的服装主要以民俗及国剧方面为主。老店里随处可见凤冠、头花、水袖及太平鼓、刀、枪等道具。历年来合作对象包括了蔡瑞月、许惠美、中央电影公司(丁善玺、王童等)、郭小庄(如《归越情》)、各大专院校、友好访问团、时装设计师等。还记得中影《英烈千秋》、《八百壮士》吗?影片里的服装就是出自中兴的制作。
据说丁善玺导演拍片的时候会骂人,可是只要看到徐安琪一到,马上停止骂人,副导王梅百思不解,原来是徐安琪长得和蔼,总是笑脸迎人。民国五十八年,徐安琪开始跟著父亲做表演服装的工作,那时两岸并不似今日般「交流」,在美国买的大陆出版的服装史料,得小心翼翼地藏在其他书籍中,偷偷夹带入关;而当年的《南国电影》杂志或从朋友外国杂志翻拍下来的服装照片,都成了徐安琪当时最珍贵的考据资料。「记得第一次拿到国外的芭蕾硬鞋,那时不晓得怎样制作,就把那双国外来的鞋拆开来硏究一番,制成楦头之后,再制成成品。但是因为那双鞋是外国人的尺寸,比较修长,按比例做出来的成品中国人没法子穿,于是就得再修宽些。」
继徐安琪之后,两个妹妹也加入工作行列。至今三姐妹虽已婚嫁,仍能维持目前不为利益关系而聚在一起的「家族式经营」,在当前社会已不多见。「父亲做事脚踏实地,绝不偷工减料。」三姐妹秉持父亲做事原则,「服装制作必须配合演出的预算,我们尽量在预算之内做最有效的制作,或者吿诉演出单位怎样节省不必要的花费。」
如今中兴旧雨新知不断,谈到年轻一代服装设计师崛起对中兴的业务是否有「威胁」时,徐安琪认为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往往还会互相支援、配合,比较令她挂心的倒是红楼戏院及其周边环境建成表演场所的议题。「选举的时候有在讲」,选举过后,就没下文了,她希望有关单位能做一妥善规划,否则为台湾表演艺术界编织了四十多年戏服的中兴,就得永远与「咸湿片」毗邻而居了。
「天鹅」飞来,「乐舞」兴
和「中兴」同是当年两大表演服装公司的「天鹅舞蹈戏剧用品有限公司」是由韩福安所创办,韩福安已于多年前病逝美国。军人出生的韩福安原先是在一家叫做白鸟芭蕾舞鞋的店里负责服装方面的工作,与当时在军中康乐队工作的庄良,也就是后来「乐舞戏剧舞蹈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时有表演服装方面的接洽。民国四十年代初期韩福安离开「白鸟」,自己在重庆南路上成立了「天鹅」,一直到民国六十年代初期赴美,才由原先就在店里工作的原其舜接手,同样以「天鹅」的字号继续经营;在另一方面,庄良与当时在「天鹅」工作的王小姐,缔结连理,在昔日中华商场里开始经营「乐舞」;另外,由「天鹅」分出去的店面,还有一家目前在西门町狮子林大楼内的「凤凰」。
「天鹅」和「乐舞」的营业范围除了各社团、学校、舞蹈社的表演服装租赁之外,还包括了为外交部及侨务委员会制做中国历代服饰,分送至驻各国大使馆、办事处,用于陈列展示或表演活动,做为文化交流之用。此外,九月底,祭孔大典的献官服、佾生服也是出自「天鹅」手下。
七年前,「天鹅」从重庆南路迁自今汉中街,在「天鹅」第二层楼的衣物室里,三面墙都是各式表演服装,一格一格整齐地被分类,这一格是《小放牛》,那一格是《苗女弄杯》。现年六十七岁的原其舜说他经营这家店是「守住岗位」,一心盼望「后继有人」,两个儿子都「念书去了」,有自己的志向,「做这行要很有耐心,琐碎的事很多」。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原其舜对有心学习者,他非常愿意「技术转移」,把「天鹅」交给「下一代掌门人」。
而前后经历三次搬迁,目前座落于长沙街的「乐舞」,则朝向多元化的经营。采访时庄良拿起手边一块蓝布样,说他目前正在为故宫博物院修补淸朝八旗兵将领的服饰,手上这部分正是八旗中的「正蓝旗」。此外,「乐舞」的经营范围更包括了三家电视台连续剧的戏服,娱乐节目的大型玩偶服,棒球队龙、狮、虎、豹的吉祥物大偶以及陈列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山地九族服装,以及南海路历史博物馆的历代人物服饰。
「靑龙」腾四海
「说到台湾的舞蹈发展,就不能不提当年何志浩将军所号召的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靑龙舞蹈戏剧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李信友如此说,经过委员会及前辈舞蹈家们的推动,造就了当时的舞蹈环境,也才有了表演服装的供需。
成立至今三十余年,历经三次搬迁的靑龙,目前座落于中华路上。早先的靑龙,并不叫靑龙,而是「美娜舞品中心」,主要是做芭蕾舞软、硬鞋的生意。经营了三年之后,由于经济因素,石油危机,原是股东制的「美娜」,面临改组,由李信友继续经营;而制作的范围也从原来的鞋,扩大到紧身衣(芭蕾练习服)及表演服装。
「台湾老一辈的舞蹈家百分之九十都跟我合作过」,包括李天民、蔡瑞月、李彩娥、李淑芬等,而经营的范围更是「从南到北」,各社团、舞蹈社、学校舞蹈表演科系。靑龙与云门也有过一段「密切」的合作。在云门七十年一月「为兰屿社区医疗基金募款义演」的节目单内,有这样一段记载:「靑龙公司的『李老板』是台湾舞蹈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几乎所有舞者从上第一堂课到上台成名的每一双鞋,每一件衣服都出自靑龙公司之手。从《盲》的紧身衣到《寒食》的大衣服,云门的服装十分之九都凝聚著李信友的苦心和创意,以及对舞蹈不渝的爱。」
经营了这么多年,李老板提到其中舞蹈服务的变化,就紧身衣来说,质料从棉、罗纹、尼龙丝,一直到加入橡皮的质料,在弹性上来说愈来愈进步;而在舞蹈本身发展来讲,解严之后,发展的空间大大提升,过去舞蹈服装上,不能绑红头巾,不能拿红旗,不准出现白旗(分别象征红衞兵、投降),现在就算穿上「匪装」也没人管了;又由于现代舞蹈的出现,服装制作上较传统民族舞蹈服装来得自由,省去大堆头的配件、装饰。
民国七十年代左右,可说是靑龙的黄金年代,「那时候,服装公司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再者,当年的徒弟已经变成师父,师父又变成老板」,虽然李老板说靑龙现在状况「平平」,但从店里络绎不绝的电话和客人看来,生意仍是源源不绝。「生意要持续有个基本的条件:要有稳定的基础,对这行要很熟悉;此外,服装的来源要充裕;货源充裕,东西齐全,自然不会没有客人。」除了「全」之外,「大众化,符合一般人的需求」亦是李老板口中靑龙的另一特色。目前,除了台北,靑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大陆及美国亦有生意。
李玉修「足下」见真招
对于国剧界来说李愼恩及李玉修父子所制的戏鞋,不仅是「台湾第一」而且还是「台湾唯一」。李愼恩已于民国七十一年过世,目前由李玉修独力经营。从徐露、顾正秋、郭小庄,陆、海、空军各剧团,大专院校国剧科系到优剧场、明华园、兰阳剧团所穿著的戏鞋都有李玉修的一针一线。台湾国剧界的演员可说「百分之百穿李家的戏鞋长大」。「穿大陆的,还穿不惯。」就有人跑到大陆去买戏鞋,结果不合穿,只好跑回李玉修这边求救了。
「文革的时候大陆上的老师父都被斗死了」,十年下来的摧残使得这项技术也受到严重摧残,所幸李愼恩的戏鞋功夫能在台湾这边保留下来。出生于山东莱阳的李愼恩,十五岁的时候就在山东烟台学做戏鞋,三十八年迁台之后,就在中华商场做起戏鞋生意,一直到他过世。
民国七十四年,李家鞋店由中华商场迁至目前景美景福街自宅内。客厅的电视机上摆著一双细致的「软跷」,橱柜里则有一双高高「厚底靴」。软跷是《拾玉镯》里孙玉姣穿的,高高厚底靴则是给关公关老爷穿戴。制做软跷的过程是先以布板按照尺寸剪出一个鞋帮(即鞋面),然后在底下的面缝上里布,朝上的面缝上绣有花纹的布面,之后车上滚边,再将鞋帮和鞋底缝合起来。至于高底靴,鞋帮和鞋底缝合的过程大致和软跷相同,但高底靴鞋底的制做过程是将一叠厚厚的,民间拜拜用的「纸钱」,以「油压机」加压成厚厚一叠靱性极强的底,然后在「纸钱」的底部再垫以一层皮底。另外有一种「硬跷」是由木头制成,斜度大,直接绑在腿上「练功」,通常是武旦穿戴。
《扫描线》、《光华》杂志、公共电视都曾经来采访过李玉修制鞋的过程,在复兴剧校「文物馆」内亦有他的作品,而李玉修自己保留的资料和成品却不多。「资料借给别人后就没有归还,过去制做的鞋子也没有拍照留念」,但老师父对于未能留下来的资料、档案倒没有我们后辈这么急迫,「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很了不起,对我来说却是极为平常。」尽管媒体的寻访,众人的提醒,李玉修还是一样一针一线地缝著他的戏鞋。
在目前机器大量生产的年代里,李玉修可说是台湾唯一制国剧戏鞋的师父了。虽然当年李愼恩有两个徒弟,但老早改行不做了。现在李玉修「布板」来源的一个老太太也已经停止制做,「以后就得靠自己想别的办法了」,而做为缝合之用的「猪鬃」现在也不容易买到,手上的都是存货。然而不只是制做原料的问题,李先生和其他民俗艺人一样都有「后继无人」的感叹,他说其实「这一行风不到,雨不到」不须要在外劳碌奔波,只是要「专心、细心」,在民国七十多年的时候,登过报纸找人,「刚退伍的年轻小伙子,什么都不会做,一来就开口问一天多少钱」,现在,李玉修也看开了,一切顺其自然。
另外,李玉修的弟弟,李国修是屛风表演班「班主」,所以屛风所需的戏鞋,毫无疑问地,也是出自李玉修之手。
(本文感谢林璟如资料提供)
特约撰述|杨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