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宏
-
特别企画 Feature
忠于自我的告白 从直觉抓取灵感的林俊宏
从政治新闻到剧场表演的拍摄经历,林俊宏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让他更能看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不讲求相机品牌、底片质地,随性拍摄的他,总能快意享受瞬间按下快门的喜悦。
-
特别企画 Feature
乐.舞.戏「一体」的表演
许多人都对多才多艺的梅芮迪斯.蒙克十分好奇,究竟这些充满创意的艺术灵感来自何处?她是如何训练她的团员?如何和她们一起工作?参加她的声音、肢体工作坊是一次很难得的经验。
-
后台千秋
台前调度 台后理事
从最早的「抱本」、「文武总管」、「管事」、「教官」到「主副排」或「戏剧指导」,「剧务」职司内容的多样与重要,由一路而来的名称可见而知。
-
鲍许访台日记
碧娜.鲍许旋风过境台湾
碧娜.鲍许(Pina Bausch)来台期间,我有幸临时出任她的个人接待。在与她近距离接触一周后,留下的记忆,至今回味无穷。
-
回想与回响 Echo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感受极端复杂。碧娜.鲍许虽未亲身到过台湾,但通过种种转介,早已「有形」地影响了八〇年代以降台湾的表演走向因此,十五年后,在台北的舞台上初识碧娜,不啻是一次无比亲切的「重逢」。
-
台前幕后
《记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两小时」──岛屿的觥筹交错,能在舞台上醉梦几时?导演汪其楣取择作家施叔靑的小说为素材,让这些故事在台北的剧场中呈现,不是为了重演香港,只想记得香港人的一些爱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记实。
-
十年演艺
媒体艺术化,艺术媒体化
一九八七年,台湾政治上的解严、报禁解除,让长久以来媒体与艺术的关系起变化,文化版面的出现不但使得媒体在报导文化艺术活动上一反以往纯报导式,开始有较深广的尺度,甚至积极介入文化活动,使得媒体艺术化,艺术媒体化,而对媒体、艺术表演者、观众形成另一种考验。
-
交流道
戏曲现代化的心腹对话
「中国人的艺术与整体生存型态太紧密了」,乃至一九九七年二月,假淮剧《金龙与蜉蝣》来台演出,两岸编导仍有唔聚,吐露各自在戏曲现代化实践中的心语,这或可许为是历史的推演吧。
-
戏曲
保命、救命与革命
别再喊「救救传统戏曲」、「救救某剧种」之类的模糊口号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没用的,让我们一次一次、一个作品一个作品地革命,或许还有保命的机会。
-
后台千秋
文武颉颃送曲乐
文武场面从来偏居舞台一侧,它的好看好听,可要是戏迷精才窥聆得道,它的绝妙却在守分与应变、即兴造氛之间的拿捏,难处在这拿揑的准度不是一人为之而是一组人一组乐器拉弹敲打的刚好与刚巧, 旋律(文场)与节奏(武场)颉之颃之,有好戏可「听」,唯乃中国传统戏曲才有此妙语。
-
艺人光谱
民乐黑狗兄快活鱼馏仙 陈冠华
台湾民乐界的常靑树,最「飘撇」的鱼馏仙──陈冠华老师,与中华民国同岁,仍满怀赤子之心,仍精力充沛,与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鱼馏仙是个极富趣味的长者,而他的趣味早在童年即已显现。小时候,每当陈水柳(本名)顽皮挨揍时,总是死皮赖脸地,像条泥鳅般在地上滚来滚去,姊姊便为他取了个绰号「鱼馏」,得到大家与他本人的爱用,便流传至今,内行的艺人也都称呼他为鱼馏仙,很出名哩! 家 中开面店的陈水柳,从小对音乐有特别的感觉,十二、三岁时,听到别人拉弦演奏,心里很是喜欢,便拿家里做菜剩的螺肉空罐为共鸣箱,自己加上竹管与双弦,做 出了生命中的第一把胡琴,竟也能拉出声音来。他高高兴兴地带著琴到学校,结果却被老师以玩音乐不守规矩为由,当众摔毁。十四岁加入故鄕北投的淸乐轩学北管 子弟,十六岁就开始以音乐赚钱,跨足布袋戏与道士后场,十九岁时歌仔戏当道,又加入歌仔戏班,二十一岁转入内台班,成为知名乐师。 他的技艺 被唱片会社注意到,二十二岁时美乐唱片公司聘请他到日本录制台湾歌谣,历经四天三夜的船程与一整天的火车之旅,在东京待了一个月,录下了〈白牡丹〉、〈雨 夜花〉、〈望春风〉等当时流行的歌曲与民间小调、歌仔戏等。当时录下的歌谣都有优美的前奏与间奏,如今的编曲几乎都将这部分删略了,令陈老师非常摇头。 陈老师前前后后到日本录音三次,美乐之外,胜利、日东、太平、古伦比亚等知名唱片公司都有他的唱片出版,再回销台湾。他能独力创作、写谱、自拉自唱,在旅途之中望著茫茫大海,思鄕之情翻涌之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望鄕调〉。 除 此之外,陈老师还创作了〈深夜恨〉、〈茉莉花〉、〈广东怨〉、〈深夜延平路〉、〈日月叹〉等优美的歌曲,在一九三七年日人禁鼓乐的肃杀阶段,中乐的弦器全 部冷冻,他穷则变地发明全由金属打造的「鼓吹弦」,后为其他乐师争相仿制。战后,以其独特的音乐在万华龙山寺口与圆环卖药三年,并以「十八管」均精通之 姿,自组「省都什音团」(后易名为「省都民俗乐团」),录制南北管、歌仔戏、民谣及各种民乐的资料。五十六岁时参加民歌比赛,在全国三百团的激烈竞争中获 得首奖,从此改名「陈冠华」,乐团改名「陈冠华民俗乐团」,全省到处巡演不辍。其后曾于旧国立艺专国乐科担任副教授八年,一九八五年陈老师荣获首届民族艺 术薪传奖,而今则在台北市立社教馆
-
回想与回响 Echo
谢月霞小传
谢月霞,一九四三年出生于台中太平,生父家姓林,四岁时被缚入彩连社歌剧团,成为团主谢连枝的众多养女之一。 入班后改名谢三娇,不到半年后便开始学戏,师事班中歌仔与大陆京剧艺人,因常以哭来抗议养女命运,几乎天天挨打。约七、八岁时内台戏正盛,团主听从算命仙之议,为三娇改名月霞,期望她成角儿。十二岁时,剧团被寄生的闲杂人等吃垮,谢家搭他班,待过胜光、三真堂、刘文和等卖药班及基隆益世电台、台中农民电台、南门电台、草屯电台等。十三岁时,谢月霞以《安安赶鸡》、《训商辂》、《烈女养夫》、《甘罗出世》等囡仔戏的小生闻名,被养母硬配给台中流氓,十六岁时,因参加地方戏剧比赛表现不符养父要求,被不停歇地揍了三十六小时,从此对参赛心冷;后加入台中中广歌剧团,以梢声小生(圈内人给她取的外号,因其声腔沙哑)走红,并全国巡回演出。 养父去世后,谢月霞一心想离开戏班界,遂将幼时谢连枝所教成套的四句连本子,如:《陈三五娘》、《山伯英台》、《雪梅教子》、《梅开二度》、《菊开二度》、《安安赶鸡》、《陈杏元和番》、《三娘乞水》、《孟丽君》、《孟姜女》等悉数烧毁,如今遗憾不已。 约廿二岁时,台北新大春剧团老板三顾茅庐,将谢月霞聘来待班担任文武二手小生,一个半月后,古亭区戏台成为她的天下,交了三、四十个戏迷朋友,平均一个月演三十二天戏,个人平均每日红面(赏金)收入万余,四、五万元亦属平常,到比赛时期更有日入十几万赏金的记录。八、九个月后又为杨丽花电视歌剧团网罗为武生,演黑白、现场播送的电视歌仔戏,后离开电视界,搭过秀枝、雪卿、民权、鸿声、民安等班,目前鼎力协助儿子王荣裕的金枝演社,并在生新乐九甲戏团「扑破锣」(非固定搭班,而是支援性演出)。
-
名家访谈
为人权奋斗的现代奇女子
MBA硕士、心理学博士、舞蹈家、演员、电影导演、出版社总经理,更不用提她在电影及舞蹈上的杰出表现玛丽卡说,其实,对她而言,任何一项工作,她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人权奋斗。
-
回想与回响 Echo
一场宾主尽欢的同乐会
印度国庆日来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玛丽卡.沙若巴伊,在主办单位未将演出的文化背景与意义适度呈现的情况下,艺术工作已然产生了内在的危机。
-
回想与回响 Echo
胡撇仔戏与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出胡撇仔戏《侠女白小兰》,让看过胡撇仔的老观众惊奇:靑年仔也晓作opera;让没见识过胡撇仔戏的新观众讶异:这什么乌白乱撇的opera。从日据压制的悲情中发展出来的台湾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复。而透过覆面侠女白小兰,却使在胡撇仔戏台下分开的母子,复迎纳在胡撇仔戏台上。
-
回想与回响 Echo
科技与艺术对上话了吗?
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延后大约0.5秒。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于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为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
-
舞蹈
一场更癫狂的「失乐园」
严格说来,《天国出走》其实是台北越界舞团一九九四年创团首演《失乐园》的放大版、癫狂版,舞者用贲张的肢体去诠释对混乱年代的热情与狂想。
-
后台千秋
他开打我安静─旗、把衣箱
舞台上一片旌旗,算算站了近十名长靠将军,兵卒穿梭其间,枪、戟交错,锣鼓紧催。热闹缤纷的一幕之隔,后台负责扎靠、把子的衣箱正安静熟速的拾掇归位及备件。其实在开打之前,他们先已汗流夹背的为众将官扎靠、装扮、备武器,不小心挂万漏一了,还得从容想方设法的应变。
-
艺人光谱
守住梨园一灵猴 萧守梨
台湾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昔日五虎将之一,纵贯线兄弟口中的「花莲港皇帝」,却因田野调查者一时失查而记录成「萧秀来女士」的一只灵猴──萧守梨先生,年逾八十六,仍坚守梨园,眷爱不息,成了所有后辈人景仰的萧老师,疼惜学生胜于己出的他,更是年轻艺员最慈爱博学的阿公。 阿公的传奇,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的父母都是爱看戏的普通百姓,他们为这个儿子取了一个文雅的好名字「守梨」,却也始料未及他果真在梨园里织造了一辈子的戏梦人生。 宝岛「五虎将」之一 萧守梨,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福州市,由于伯父萧宗琳与福州京班旧赛乐的小生台柱筱春轩熟稔,萧常跟著伯父在戏班跑上跑下,奠定了他对戏曲高尙的品味与浓厚的兴趣。九岁时,由于他身手矫捷,又聪明伶俐,经过父亲萧宗文的同意,筱春轩将他留在班中习艺,后来父亲与伯父来台经商,萧于一九二二年随旧赛乐至台南公演并寻亲,三年档期结束后,为了留在台湾,便转而加入嘉义复兴社歌仔戏班,在班中为名武生王秋甫(艺名王春华)赏识,收萧为徒,并为他取了个代表正宗嫡传弟子的艺名「筱春华」,当时同门师兄弟还有蒋武童及乔财宝,歌仔戏界名震江湖的五虎将,复兴社就出了三个(另二虎为苏登旺、陈春生)。 在习艺的过程中,萧守梨可说是标准「扑尻川底」的产物,这倒不是由于他学戏不灵,实在是他太调皮了,鬼灵精怪的又很会打架,一闯祸就免不了挨老师一顿揍,然而他的身手确实不凡,原地「幌小冠」(空翻)可以连续翻二十几下而脸不红气不喘,在流行京剧歌仔联演的当时,萧守梨很快地走红於戏界,后来也曾搭过麻豆牡丹社、双凤社戏班演出,与死囡仔禄(布袋戏艺师李天禄)、鰗鰡仙(薪传奖艺师陈冠华)结为莫逆。 约在二十一岁(1931年)时,萧北上艋舺加入鸿福班,没多久剧团因财务问题,被新舞台老板杨蚶顶下,改名为新舞社歌剧团,演出内容涵括歌仔、京剧与新剧。萧在戏班除担任文武戏出要角之外,还兼任编、导及教学的工作,排出经典剧目如《百里奚》、《三国志》、《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大闹花灯》、《七侠五义》、《甘国宝过台湾》、《孙庞演义》、《刘同醉酒卖江山》、《石花姑牵脏》、《吴汉杀妻》、《五虎平南/平西》、《康熙君造浮桥》、《宏碧缘》、《郭子仪大闹花灯》
-
戏曲
此《钦差》非彼《钦差》
「免吐!(唱)夏荷两钱,冰糖三两,味甘性平一帖你就好离离!(白)这款好东西你拢勿会晓试!」 改编,在艺术上要求的是表现手法的创新,思想上则强调进一步深化原著精神。河洛歌仔戏版的《钦差大臣》,从艺术手法而言,确实展现了其他国家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色。然而既以生、旦行当来设定男女主角,可想而知发展出来的剧情必然相去原著十万八千里,更遑论原著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