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从筹备到成立,对陈国慈而言不仅是一大挑战,也是一项使命。(陈国慈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童颜童语

音乐是一辈子的兴趣──陈国慈

从小,她就很淸楚自己的下一步要如何跨去。

陈国慈的成长背景有不同的地区文化组合,父亲是缅甸华侨,母亲是新加坡华侨,而她则因为父亲被派任驻香港领事,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直到高中毕业,前往英国攻读法律。尔后旅居美国、新加坡等地,最后终于在台湾落脚。对她而言,香港汇集了种种鄕情,台湾则是事业与家庭生活的起点。

在幼小心灵里,陈国慈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甚为严格,那时候家里的小孩要满十岁才能与长辈同桌共餐,「上大桌」的这一天对小孩而言是令人期待、兴奋而且愼重的大事。上了桌还有得留意的:父亲未到不能开饭,每盘菜都得由父亲「启用」后,其他人才能取菜。陈家父母对小孩们一视同仁,强调公平和纪律,这大概就是她日后专业律师性格的萌芽吧。

然而,「律师」并不是这小女孩的第一志愿,更精准的答案其实是「音乐家」。陈国慈从小就习琴,陆续通过八级钢琴检定考试,十六岁时取得钢琴教学执照,已经是一位小老师了。这时候已届高中毕业,她认真地剖析自己在演奏方面的能力极限,舍去独奏家的音乐生涯,而选择声乐或器乐的钢琴伴奏为进修方向,随即顺利申请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就读。就在欢喜之际,父亲却极力反对,他所认知的钢琴家除了在舞台上抛头露脸,就是窝在家里教学,是个「没有前途」的行业;同时陈国慈也为竞争激烈的香港大学所录取,当然父亲说什么也不让宝贝女儿去英国念音乐。这时候陈国慈发现大事不妙,原来她心里更强烈的欲望是「出国」,穷极应变之下,她快速申请到英国法学院攻读法学的机会,说服父亲,就此踏上法律这条遥遥路途。还记得搭机到伦敦兄姊的住处时,一进门,一架全新的钢琴随即映入眼帘,这是父亲特别叮咛兄姊为她租借的,想来是要弥补小女儿不能进修音乐的遗憾吧。那一幕陈国慈久久不能忘情。

从二十岁担任律师,二十八年来未曾辍断;今年接下了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的重担,算是多年律师生涯的第一次改行,或许说是工作的对象、环境改变,投入这个不算陌生的艺文界,她希望秉持一贯的专业与正义,成为艺文朋友的最佳护「法」使者。

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特质,陈国慈将两种生活态度做了非常淸楚的分野。在工作上,她坚持专业与纪律;在私下生活,她率性、直觉且感性。对于父亲,她一直心存感激,十六岁时父亲的坚持,使得她多年来在法律的领域中,找到和自己个性相契合的理性和逻辑性,建立其具体的独立感与满足感;也由于没有演出与学习的压力,音乐遂成了她一辈子纵情享受的兴趣。

(本刊编辑 谢韵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