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投资,需要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员、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对等合作,才能稳定出现。而如何面对「九七」所投下的变数?文化艺术工作者尤其要采取主动,才能改善长期以来香港本地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角力问题。
大家都可能担心,「九七」后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创作和言论自由方 面,将面临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而产生大倒退。
其实若无「九七」,香港文化艺术展也并不见得健康。最大的问题源自自称以「无文化政策为其最好政策」的香港政府,自相矛盾地在过去十多年,把大量资源放在节目多于放在支持原创和教育。而节目方面,更多是传统西方音乐、舞蹈和戏剧上,所有与香港本土有关的文化艺术项目(例如电影、文学、视觉艺术、中国传统戏曲、粤剧),所得到的支援真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香港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资料馆和表演场地,但其外行领导内行的落后管理结构、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结构,以参与人数多少作为成败准则,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决策理念,导致香港的文化艺术更像一种堆砌繁华的装饰品。
「五年计划」只是一个开始
中小学不重思考的塡鸭式教育政策,令年轻一代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地认识艺术、促进创造力思考力与领导能力的积极功能。更可怕的是香港的保守传播机构,对文化艺术简直视如洪水猛兽,普罗大众只能接触到具官能剌激、或者一成不变的政治和社会新闻。读者和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和理解,文化艺术改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积极意义。导致目前香港充斥著一片见步行步、投机取巧不求甚解的末世意识形态。
幸好,香港还拥有批评政府和言论自由的空间,随著「九七」接近与及港人治港概念的引入,政府和政客对本土的意见和批评更为重视。九三年由港府文康广播科进行的艺术政策检讨,和目前市政局文化政策五年计划的制定,也是在香港文化艺术界多番催促之下才得以进行。
更具象征意义是,政府以法定形式设立了独立于政府行政结构外的公营香港艺术发展局,文艺界还争取到其中九个名额(他们是透过文艺界一人一票的推选过程产生)该局更于九六年,公布了其五年艺术发展计划。虽然,艺术发展局在收集民意和政策硏究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改善,但至少是一个「开始」。
文化艺术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投资,需要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员、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对等合作,才能稳定出现。文化艺术工作者尤其要采取主动,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推动社会各阶层认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四点看法和建议
面对「九七」不明朗因素,如何保存和发展,目前的「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课题。这里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㈠文化艺术界应小心别让政府以资源分配的手段分化,文艺界要以团结一致的态度争取更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改变社会视艺术为社会寄生虫的看法。
争取和政府平等对话之余,除了团结外,更应认识政府的制度和运作,并要求争取政府的运作保持透明。
㈡多元化往往是固有体制的口号,要真正落实,深入而专业的政策究非常重要(例如艺术教育政策、传媒政策),没有政策硏究,根本上不能建立一套公平和具体的发展蓝图。
在这一部分,学术界尤其要采取主动,提供硏究支援。另外,健全艺术评论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前设。
㈢增强中港台三地,以至国际间各层面的民间文化交流,促进对等相互学习和理解。除了创作层次外,更应了解三地及国际各国文化管理制度和决策文化,要避免沦为只是官方交流的模式。
㈣文化艺术界应主动与社会各阶层进行交流,放弃文人「出世」态度,积极与体制和非建制发展对话,建立一套各方认同的发展议案。
民间与官方应扩大接触层面
以上四点是根据香港的民间与官方提出的意见。其实,台湾与香港的民主政治近年也有迅速的发展,而在民主政治下的文化艺术政策,必定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可惜目前所保持的官民交流,接触层面不够广,讨论的议题也未够深入。这方面,台港两方面的官方与民间组织都应反思,并积极提出有创意、开放式的交流方案,尤其是「九七」后的交流计划更为重要。
有人常常把目前的香港当成四九年的上海,「九七」后会被中国慢慢「整治」,文化艺术正是首要的对象。这种假设是一种犬儒的心态引致。如果香港人不思进取,不懂得把握时几,不肯用理性,积极和实事求事的态度争取改善,而只是一味消极悲观,相信香港无需被「整治」,也会「不攻自破」。
文字|胡恩威 香港文化联席会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