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香港

相關文章 109 篇
  •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終於能回歸正常,推出多檔精采節目。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香港各界飽受3年疫情衝擊和防疫措施之苦,政府硬說疫苗通行證和掃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重要性,去年底神奇地一朝化解,交流又逐步恢復正常。好消息是劇場觀眾席可以100%開放,也大為減少取消演出的可能。過去3年都未能如常舉行的香港藝術節,本來小心翼翼分階段安排節目宣傳,現在也終於順利迎來海外藝術家來港表演,這對觀眾和藝術節來說真的是兔年最佳禮物。 畢竟防疫措施也剛放寬不久,大型歌劇應該要等明年了,但不少藝術節節目也頗令人期待。如由威廉.肯特里奇執導,里切卡爾古樂團及南非木偶劇團演出的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探討環境與記憶之改變與消逝的《水之書》是集結多種表演媒介的音樂劇場作品;至於莎劇新玩法的舞蹈劇場《茱麗葉與羅密歐》就撕破了愛情童話,要回歸現實的兩人面對生活的殘酷。 至於本地製作票房秒殺的肯定是《飯戲攻心》舞台版。去年的電影《飯戲攻心》票房異軍突起,圍桌吃飯的日常卻是三兄弟面和心有刺的攻防戰,擔綱改編的陳詠燊是電影版編導,舞台版導演則是去年將莊梅岩新作《我們最快樂》以拆解和後設處理,加上形體探索,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黃龍斌。 當一切復常,是否只是回到常態,或有新的可能?對不少藝術機構來說,去年開始了行政高層大變動,至今年陸續上任,也讓人期待。如曾出任教育機構行政總監的葉思芬接任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資深作曲家和音樂策劃龔志成出任西九文化區的當代表演藝術主管;原任香港藝術節發展總監的余潔儀,接任退休的何嘉坤為行政總監;將上任接替陳敢權擔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會是本地著名編劇潘惠森。新年新氣象,期待火花四濺。

    文字|陳國慧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 中英劇團前任藝術總監古天農近期辭世,香港劇場人皆深表哀痛。
    香港

    香港資深戲劇人古天農辭世

    香港劇壇近年痛失不少優秀的劇場工作者,令人深感惋惜。如年輕編劇鍾燕詩、資深配音前輩和演員謝月美、資深製作經理張向明;而6月底中英劇團前任藝術總監古天農先生在睡夢中離世,也令劇場人難過不已。 古天農在中學時已參與話劇創作,是校園中的活躍分子。在「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的訪問中,他提及了參與「校協戲劇社」對他在戲劇發展的影響,這也是當年很多香港年輕人追尋劇場夢想的創作和交流空間。在香港尚未有專業化訓練前,這裡可說是醞釀劇場種子的重要場域,包括吸收來自外國當代戲劇文本的養分。 而古天農對戲劇的熱愛,也讓他從業餘轉向專業,在1983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後來他在1980年代末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美國紐約研習,也在當地觀察到當地最前沿的實驗劇場發展,並把這些經驗轉化於香港。他曾任香港話劇團室助理藝術總監,除了是創作人外,也是香港教育和應用劇場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作為中英劇團的首位華人藝術總監,他秉承了劇團在戲劇教育方面的開創性發展。在古天農的追思會上,分享者特別提及香港目前不少活躍的劇團的藝術總監,都出身中英劇團;他們多元的創作身分,多與劇團鼓勵團員創作探索的文化有關。古天農也製作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觀眾較為熟悉的應該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等。中英劇團將在香港大會堂舉辦「永遠的新青年」紀念展,回顧古天農的戲劇人生。

    文字|陳國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科藝藝術節」宣傳視覺。
    香港

    香港首個「科藝藝術節」7月登場

    觀眾對舞台製作較容易切入的是故事情節,繼而是表演者,主要的討論是針對編導演,然而作品能夠順利呈現,靠得是複雜的集體展現,舞台科技藝術(Technical Arts)的創作和支援者往往隱藏在他們的黑衣後,但沒有了他們在執行上的創造和能耐,又如何成就作品?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在「藝能發展資助計畫」的資助下,將在7月舉行首個以科技藝術(以下簡稱科藝)為策展核心的「科藝藝術節」,以「模稜與並置」為主題延伸多個展演、幕後導覽、演後分享會、講座和工作坊等項目。聯合策展人李浩賢和徐碩朋是資深劇場工作者,前者是製作經理、後者是舞台設計師,但這次他們也給了自己很大的挑戰,就是穿針引線邀約14位來自不同科藝崗位、擁有不同專長,而且成長於不同年代的科藝藝術家,跨出創意的想像,在從未有機會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就特定的主題一起進行創作,最後組成6個不同組合創作展演作品,在西九自由空間內演出。 這些作品可能是一組結合舞台機械和化妝造型元素的裝置,亦可能是一次在燈光氛圍下以聲音導航的旅行,或可能是重構設計師過往的燈光設計並以NFT的方式賣出「燈光」,也有用不同物料在舞台上建構城市森林的未來。不同內容的展演其實都是一場藝術家與觀眾的實驗之旅,難得有這樣開放的空間,何不以開放的心進入科藝的新想像?

    文字|陳國慧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城市當代舞蹈團推出線上節目「隔籬影院」讓觀眾可以上線回顧過去多個委約作品。
    香港

    線上製作阻礙多使得產量大減

    經歷了數月第5波疫情的影響,香港的表演藝術界從業人員即便有防疫基金的補助,但演出和活動停擺,加上學校暫停實體授課,後來疫情更加劇、感染人數每日達數萬人,讓眾人都面對比兩年前更複雜的處境。

    文字|陳國慧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梅卓燕編舞的《最後一夜》也宣布取消。
    香港

    第5波疫情殺得表演藝術團隊措手不及

    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2020年經歷了超過200天劇場關閉的日子,也嘗試在不同空間發揮劇場的可能性,利用線上資源和平台創造永續空間,亦讓海外交流在段時間維持著一定的發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團隊和觀眾從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陰霾下逐步走出,劇場又開始熱鬧起來,即使海外演出因為藝術家必須隔離而大量減少,但本地作品繼續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製作。

    文字|陳國慧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藝文活動參加者的行為模式研究—非實體形式參與藝術活動之調查報告》
    香港

    研究報告指出觀眾仍愛參與實體活動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文字|陳國慧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日記 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劇照。
    香港

    大館兩演出,舞出城市變遷與歌廳情懷

    「大館表演藝術季」向來鼓勵本地藝術家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今年也對此有所延伸;一是梅卓燕自編自演的舞蹈劇場《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同一場地進行歌廳式演繹的《撈鬆》亦值得玩味。

    文字|陳國慧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轉念之間》劇照
    香港

    虛擬實境如何在技術與構作間取得平衡

    Paprika Studio於8月演出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也需觀眾參與虛擬實境體驗,虛擬場域敘事與被消失的文明和城市相關,現場演出則從忽必烈和馬可.孛羅的一場西洋棋對弈開始。

    文字|陳國慧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畫」網站(https://www.artsgodigital.hk/)首頁。
    香港

    現場演出回歸,線上表演創作如何繼續?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也在去年推出「藝術紓困計畫2020」,共13個項目獲資助,自去年中起進行約1年的創作。

    文字|陳國慧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城市當代舞蹈團《茫然先生》影像版,擷取自幕後花絮片段。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超越權宜與臨時的動力和想像

    淺談香港線上展演的創作趨勢與現象

    自去年初疫情爆發,香港的表演藝術團隊面對無法實體演出的困境,即展開線上展演的嘗試,光線上現場直播或錄播,或利用線上會議平台進行的表演製作接近200個。雖然在政府資源的挹注下,直播技術與網路硬體配套均有成長,但線上展演形式與美學是否有進一步探索?在抱持著權宜與臨時的觀望心態中,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面對這樣的未來,值得持續觀察。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9
  • 《理大圍城》海報。
    香港

    資助敏感作品 藝術發展局委員遭點名

    《理大圍城》在獲2020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後,安排在「得獎電影巡禮」系列下放映,但卻在上映前3小時遭放映場地高先電影院以「受到過度關注,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為由喊停。

    文字|陳國慧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香港藝術節節目《後話西遊》/《兩個女子》在官網上顯示線上演出日期得「容後公布」。
    香港

    場地變數多導致香港藝術節部分節目轉線上

    香港各大場地在第四波疫情爆發後已閉館超過2個月,就連在場內進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舊作與委約線上新作同步進行,對策劃人和藝術家來說,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票房和周邊經濟活動影響甚鉅。

    文字|陳國慧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2.	香港舞台劇藝術從業員工會召開記者會,對政府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提出抗議。
    香港

    社交舞跳舞場所成了爆疫源頭

    香港疫情再起,又與演藝活動有關,社交舞的跳舞場所聚集成了爆疫源頭。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又宣布轄下場地只能排練和進行網上直播,然後又宣布閉館直播也不能做,團隊的損失,誰來負責?

    文字|陳國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被科技養成的一代,如何不茫然?

    《茫然先生》二○一八年於香港首演時,在18乘13公尺的巨大舞台周遭布滿攝影機,觀眾可自由選擇觀看的角度,造成在同時間看了同一舞作、卻能看見全然不同的作品一般。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本作再次登台,改為鏡框式的舞台,同樣結合影像,討論人與社會、及其監控與被監控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重演,讓原先受科技監控的抽象之感,進一步變得具體接受採訪時,桑吉加正待在香港酒店裡,進行為期十四天的防疫隔離(監控),透過線上會議排舞,他漸漸找到重演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文字|郝妮爾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香港話劇團推出「線上劇院」,在藝術中心重演《原則》同時亦設觀賞線上版本的選擇,圖為線上直播宣傳圖。
    香港

    疫後現場與線上同演成風 舞台版線上重演權益惹議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文字|陳國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空氣頌》同台呈現香港兒童合唱團的現場演出及透過網路表演的丹麥聲音劇場,在音色、織度與視覺畫面中創造未來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創作不停歇 藝術創新上線

    在疫情影響下,「2020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原訂規劃的節目被迫延後,但為了支持在地藝術家繼續創作,藝術節製作團隊另行延伸了「更新視野」(ReNew Vision),以線上網路為載體,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嘗試各種創新實驗。透過新科技與網路,創意更是無遠弗屆,包含現代音樂、數位藝術、VR電影,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精采展演。

    文字|張瑋珊、張慧慧、吳垠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今年的「文化領袖論壇」採線上方式舉行。
    香港

    「文化領袖論壇」線上舉行 科技融合藝術的探索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文字|陳國慧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吳易珊與吳文安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不跳不相識,這些年CCDC所見證的戀人們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以下稱為CCDC)創團四十周年,孕育經典作品無數,也無意間在過程中牽起多對良緣佳偶。本次推出作品《雙雙》,以六齣雙人舞作,拼貼出六對舞者的情感、婚姻樣貌。本篇節選其中兩對夫妻:吳易珊(台灣)與吳文安(馬來西亞)、張藍勻(台灣)與羅凡(湖南),聊起婚後生活,甘苦參半,唯一不變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耕耘琢磨,趁此機會,見他們如何將這段漫漫感情長路,走成一齣舞作。

    文字|郝妮爾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意在透過戲劇,讓讓參與者尋回綻放的生命力與自信。
    香港

    玩轉問題逆向思維 疫情中的迷失與獲得

    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文字|陳國慧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5月35日》(庚子版)宣傳視覺。
    特別企畫 Feature 香港

    回不回得去? 從沒退路中尋進路

    雖然疫情趨緩,現場演出逐漸回溫,但在人們的恐懼與防疫距離的限制中,昔日表演藝術的共時感與現場性,短期內是回不去了。香港的團隊試圖從中找出新的進路,線上讀劇、直播演出紛紛出籠,就算無法賺回成本,也至少讓劇場人可以繼續創作與生活。但隨著團隊開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數量亦愈來愈多,眾多演出同時爭奪觀眾的時間,量的飽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挑戰。而線上演出的美學實驗,也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文字|陳國慧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