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
-
十年演藝
當東方之珠遇上福爾摩莎
紛亂的時代聽見末世的焦躁、讀秒的滴答聲。這廂血案的創傷未癒,那頭九七回歸已迫在眼前。課本上說「鑑古知今」,說「不明現在哪能窺得未來」,於是我們不得不時時用一種顧盼的姿態,努力地追憶那可能早已模糊難辨的東西與南北。
-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
台前幕後
《記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兩小時」──島嶼的觥籌交錯,能在舞台上醉夢幾時?導演汪其楣取擇作家施叔靑的小說爲素材,讓這些故事在台北的劇場中呈現,不是爲了重演香港,只想記得香港人的一些愛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記實。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桌兩椅、六種姿勢
「一九九七」是甚麼?作爲一個香港人,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多餘。但若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試問:對中港台三地來說,一九九七「可以」是甚麼?問題便變得耐人尋味。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香港〕 九七舞匯舞蹈節八月隆重舉行 九七年對香港來說,不僅政治舞台上的大戲令人注目,藝術方面亦熱鬧繽紛。九七舞匯舞蹈節將於八月一至十四日舉行。 九七舞匯的前身是自八六年由香港演藝學院發起主辦,至今已有十年歷史,毎年暑假邀集世界各地舞蹈學院學生齊聚。九〇年由前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胡善佳發展爲國際舞蹈聯盟亞太中心,由台灣、韓國、北京、東京、馬尼拉等不同地區輪流主辦。並與歐、美聯合爲一個國際舞蹈機構,每年舉辦年會。 此次節目內容包括學術性舞蹈硏討會、舞蹈技巧課、午間示範觀摩演出及舞蹈裝置藝術展、香港舞蹈發展圖片展、舞蹈演出等。國際舞盟亞太中心年會將有四+多位舞蹈學者參與,以「舞蹈在現今社會的價値」爲主題,探討舞蹈在社會、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所有發表的論文將結集出版。舞蹈技巧課程公開讓海外各地舞校學生自費參加。 晚間正式演出以「今日的中國舞蹈:傳統與當代」爲主題,邀請中、港、台三地具傳統與現代特色的專業舞團演出。台灣有原舞者舞團,以及由光環舞集、太古踏舞團、多面向舞蹈劇場三個團體組成的「第三波」共同演出;大陸以山西省歌舞團舞劇《黃河水長流》,及廣東現代舞團爲代表;香港有新一代編舞者梅卓燕、潘少輝等發表新作。國際拉邦動作分析委員會,亦會在香港舉辦雙年會(首次於亞洲舉行)。 如欲參與午間示範演出,請於一月三十一日以前,逕寄PAL或NTSC系統VHS錄影帶至: Dance 97' C/O The Hong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School of Dance I Glouceste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吳易珊) 〔大陸〕 東北亞戲劇交流 第三屆BESETO(BEIJING.SEOUL.TOKYO)戲劇節,去年十月中下旬在北京舉行。參加演出的有:北京曲劇團的《烟壺》、陝西省歌舞劇院歌劇團《張騫》、北京話劇界老藝人聯合演出的《冰糖葫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新的泊口
九七,是心靈靠岸的日子,抑或「鄕愁」的開始。在租去與還來的談判桌上,文化,是「失落」的籌碼。面對與離去,都是難下的抉擇;而這其間卻又經過著什麼樣的思緒轉折。香港,從明年起,一個歷史、地理、文化上的新泊口;對我們而言,猶如一面反射「島」影的水鏡。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她時間吧! 香港藝術家看「九七」
郭達年(「黑鳥樂隊」創辦人) 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其實在我一首作品《孽子回家》中,已表達了我作爲一個香港人,一個英籍華人對回歸中國祖國的感受。這作品乃是從家庭倫理角度出發,也即是說:「九七」令我有回家的感覺。可惜,這個家,並不適合我。 不錯,我們的確存有中國人血統,甚至部分中國傳統,但在文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而言,香港始終不是中國。 假設將來我的作品遭受審査,言論自由被壓得不能再低,我會選擇以地下方式發表我的作品,譬如私底下派發、郵遞。甚至有可能的話,利用電子郵件。然而,我相信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劇團創辦人) 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我對「九七」爲香港帶來的一切現象感到悲觀,不要說九七年七月一日後會怎樣,就是現在,就這幾年來,有太多太多香港人變得愈來愈妥協,愈來愈短視。即使文化藝術工作者,也變得愈來愈沒骨氣,甚至將文化水平拉低,比方說,連一些搞演出的人自身也視藝術作品如消費品般看待,我還可以說些甚麼? 不要說將來,即使以現時香港大部分觀衆的文化水平來說,坦白講有時候我也提不起勁來創作。再說,假若將來眞的因爲(政治)氣候問題而導致創作有所局限,我想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曹誠淵(「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 我們可能需要耐心靜候,給她時間吧 若中國對演藝作品在「政治表態」方面是有所限制的話,那我就不會安排涉及這些題材的作品在內地演出,況且生活中題材多的是呀! 正如新加坡不容許演出中有裸露,我唯有爲舞蹈設計一些輕薄的衣服,又甚至根本不會安排需要裸露的作品在新加坡演出,道理一樣。 總括而言,首先是多年內地工作的經驗吿訴我,我在大陸見到的是一群專業和熱誠的舞蹈工作者,而非一個可怕的政權。其次,香港未必一定被動地受大陸「壓制」,可能香港本身有許多方面反過來可以影響大陸,令她變得更開放更開明,不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協議香港於九七年「交回」中國。一個政治上的決定,就此影响一個文化的發展。這十幾年來的「過渡」,催化了香港藝術上一連串的轉型。「九七」不會是刹那巨變,「九七」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這一代藝術工作者,表達自己、詮釋時代,是無法逃避的責任。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七」把一切,都壓縮得很緊
曾於多年前受屛風表演班邀請來台演出的「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具創造力的劇團之一。「進念」除了以舞台意象、爭議性話題在劇場內造成震撼之外,它對香港文化活動、生態的持續關心與投入,使得我們在談論香港文化圈如何看待/面對「九七」時,自然不能沒有「進念.二十面體」更不能不採訪進念的掌舵者──榮念曾。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政治與藝術的角力演出
文化藝術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需要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員、文化藝術工作者和民間對等合作,才能穩定出現。而如何面對「九七」所投下的變數?文化藝術工作者尤其要採取主動,才能改善長期以來香港本地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角力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陌生的城市繼續熟悉的藝術創作
九七不遠,留在香港爲的是藝術,離開香港爲的也是藝術。葉錦添、彭錦耀、馮念慈來到了台灣,尋找個人創作舞台的重建,眼中的台灣、心中的香港對他們而言,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評比後而做的抉擇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覓台灣的文化位置
五月,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新階段。當我們在此驚心地扳著手指替香港倒數「九七」的到來之時,腦中不免也思索著台灣未來的方向,尋找台灣的文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