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演员未到之前,二衣箱朱建国在自己身上示范打绦子(上图),运用中国结的几种结式如万字结、金钱结等。随后为《扈家庄》中饰矮脚虎(武丑)(林俊宏 摄)
后台千秋 后台千秋

他开打我安静─旗、把衣箱

舞台上一片旌旗,算算站了近十名长靠将军,兵卒穿梭其间,枪、戟交错,锣鼓紧催。热闹缤纷的一幕之隔,后台负责扎靠、把子的衣箱正安静熟速的拾掇归位及备件。其实在开打之前,他们先已汗流夹背的为众将官扎靠、装扮、备武器,不小心挂万漏一了,还得从容想方设法的应变。

舞台上一片旌旗,算算站了近十名长靠将军,兵卒穿梭其间,枪、戟交错,锣鼓紧催。热闹缤纷的一幕之隔,后台负责扎靠、把子的衣箱正安静熟速的拾掇归位及备件。其实在开打之前,他们先已汗流夹背的为众将官扎靠、装扮、备武器,不小心挂万漏一了,还得从容想方设法的应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你对迤逦绵长的京剧唱腔无法接受,那么舞台上的翻打跳跃,显然是让初入门者眼睛为之一亮的选择。筋斗能翻到多高?旋子能起几个?打出手时满天飞来飞去的兵器……,就算对许多已能看门道的观众来说,武戏一直是京剧舞台上最令人屛气凝神的时刻。只要功底扎实、演出卖力,台上的热闹永远不会「曲高和寡」。

但无论在哪里,热闹之余,有人一定寂寞。

将帅喽啰交给二衣箱包办

「我一直有个观念,扎靠的人一定要有力气。」负责国光剧团二衣箱的朱建国,今年已经四十岁了,胖胖壮壮的身材,似乎为他的观念做了最实际的注解。当明白二衣箱的辖管是既多且碎时,我发现「粗中有细」的心思才是他胜任这行当真正的原因。

二衣箱负责京剧中武戏的行头。它的花样不少,如箭衣、铠甲、靠、豹衣裤、打衣裤、绦子等,数量更多,不仅长靠将军或绿林短打算是二衣箱的事,后面跟著的兵卒喽啰同样也离不开他,再加上许多演员成套的装扮都由零碎的配件组合而成,因此,没有缜密的心思,这个工作相信很难应付的来。

武戏不可能不流汗,演员们在台上辛苦的证据,却是下戏之后二衣箱要费力处理的残迹。同大衣箱一样,被汗浸透的衣服也只能依赖喷洒酒精或高粱酒来处理,利用其挥发的特性,将汗水中的盐分除去。尽管如此,行头在二衣箱的眼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被视为一种消耗品,汗水甚至可以说是二衣箱的天敌。

流汗的程度也泄露了一些看戏的门道。一般来说,由于有水衣、胖袄或其它戏服为衬底,汗水并不容易渗露到最外层的靠衣上。但一些重头的长靠武戏,如《挑滑车》,不仅做表的难度高,而且时间长,武生的汗水照样波及到靠上。体力上的巨耗、表演程式的困难,这些都为波及到靠上的汗水,凭添了一份辛酸的想像。

扎靠是二衣箱的重头戏之一,依每个演员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松紧程度,这里也正是朱建国认为要用力气的地方。上靠时,四根靠旗间是平行、亦或呈现四十五度的倾斜,这是全凭经验拿揑的事。挿靠旗的靠盒子在制作上有一定的格式,而每个演员在后颈与后肩的骨骼与肌里结构上又不尽相同,想要让靠盒子贴背、舒服,不至于在演出中「芒刺在背」,这又是二衣箱非经验不可的工夫。「每个靠又很重,不比衣服好穿,赶场时特别难过!」当然,一听即知,这也是来自经验的抱怨。

打绦子是二衣箱的重头戏之二。绦子类似现今流行的中国结,挂配在演员身上以为装饰。或是配合角色的身分,或是配合衣裤上的图案,有时场上的角色一多,绦子的形式还有不好重复的要求。朱建国说,当初他从老师傅手上学的花样并不够用,自己硏究揣摹的结果,现在手中已有七、八种造型。

「还不够多,起码要十种以上才行!」是太高的自我要求吗?「是蛮难的,但基本上这是个工作。」他平淡地这样定义属于他的寻常熟事,虽然台上的热闹和台下的掌声都不属于他,但经年累月的衣箱活儿在他心目中自有定位,就在衣板桌上,他写下二衣箱的四言感喟:

八身大靠齐上阵

士卒劲装必出征

绿林英雄逞威风

二衣重任为蕙真

把子管兵器兼修带做

把子不只是刀、枪、剑、㦸等兵器而已,举凡舞台上可移动的道具,如旗竿、灯杆等,都在把子的定义之中,这一点,国光后台负责把子的张义礼,当他一年半前刚从演员转到这行时也有同样的意外:「我就不明白,文戏的帐幕由捡场负责,但撑帐的杆子却归把子管,这还是我那个师兄张义孝提醒,自己以前当演员就从来没在意过。」

剧队合并与年纪是张叔从舞台上退休的主要理由,不难想像,在他承认「这是必然现象!」之前,要经历多少不胜唏嘘的感慨。由于转行不久,张叔还说不上对把子这工作有何独具的门道与心情,取而代之的,反而更见一份对工作的竞竞业业:「要什么东西?要什么性质?要多少?有就给,没有就去找、去做。」

三军剧队合并后,所有的把子都集中到了国光来,够是够用了,堪虑的品质却是一大隐忧。对那些摇动了的枪头、磨损的刀劈,张叔免不了要进行一番修修补补。除了演出时间的压力外,这些简单的劳作活儿并难不倒他,倒是许多需要无中生有的特别道具,凸显了张叔在新制度中的困窘。「代价高」还不是请制作组代制的最大麻烦,「不称手、不合用」才是让张叔与演员蹙眉的主因;如果自行制作、购买,却又受到报价制度的束缚。「小东西就乾脆自己贴钱了!」张叔无所谓的说。你能指责这是一种对旧制度的因循吗?

在新制度中继承一些老禁忌,有时会像是一种美德。不论是关老爷的刀、灵官的鞭,还是金刚的杵,在今天,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忌讳仍然在这些把子上挥之不去。不仅在演出时要对之恭敬三分,严禁外行乱摸、嬉玩;在平时,它们也被收藏在较为隐密的地方,以「束之高阁」杜绝一切可能的亵渎。这些态度可能不尽合理,但我以为,经常就在这些外行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往往才找得到我们对梨园界也必须谦卑的理由。

一年多来,张叔也在一种初学乍练的摸索中,体会把子这行的辛酸滋味。对记忆力的考验显然是其中最恼人的困扰之一:「很有一点说不上来的滑稽事情。明明这些东西已经很熟了,怎么还是忘了带!」这种意外之于张叔,至多就是从演出场地骑车赶回剧团补拿遗漏的小东西,在他记忆中,以前还有更大的笑话虽然不发生在他的手中:「有一年唱《大保国》,要赐剑前才发现剑忘了带,只得赶忙动脑筋,找块红布,将刀包起来,演出时就说它是上方剑,但不在场上打开。还一年,唱《失空斩》,起霸后才发现诸葛亮的扇子忘了,临时用硬纸板剪了剪,忙塞给演员,要他用水袖遮住,只露出个头来。引子念完,真扇子送到,再遣捡场上去将它换了过来。」这些有惊无险的故事听起来都有趣,但抬头瞧瞧上面的制度与禁忌,就不难明白其中有多少不能承受的惊慌。

我对这次的采访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不习惯,后来想想,可能是以前在后台见到二衣箱与把子时,总有「就要热闹」的期待或漫天价响的锣鼓点相伴随,单纯地视它们为一项安静的工作时的确与我熟悉的印象相忤。

但我怀疑,有人能真的习惯它。

 

文字|何一梵 特约撰述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