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包含了「方」与「圆」、「地」与「天」的辩证关系。这种概念也在汉斯荷能的设计中。(陈光雄设计规划硏究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打造亚洲跨世纪舞台/北京形象

为人民服务的漫漫长路

北京国家大剧院竞图赛

尙未动工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从一九九八年四月开始公布建筑设计方案以来,在漫长的两轮竞图后,仍未有最后结果。这座包含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及艺术展廊的大剧院,是参与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的希望与荣耀,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即便是呼声最高的,最后是否能落实其梦想,亦难预料……

尙未动工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从一九九八年四月开始公布建筑设计方案以来,在漫长的两轮竞图后,仍未有最后结果。这座包含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及艺术展廊的大剧院,是参与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的希望与荣耀,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即便是呼声最高的,最后是否能落实其梦想,亦难预料……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三日,北京国家大剧院公布建筑设计方案,并展开邀请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师参与竞图,直至七月十三日,共收到四十四件竞图案,其中中国本地送件之设计方案有二十四件,国外则有二十件。这些竞图者不乏在世界极具高知名度的建筑师,如日本的矶崎新(Arata Isozaki)、维也纳的汉斯豪莱(Hans Hollein)、法国的让奴威尔(Jean Nouvel),以及法国的巴黎机场公司(ADP)……。由于北京要盖国家大剧院,对世界各地的建筑相关领域来说,是一件很盛大的事情,这不单纯是一件大生意,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大」的一个地方,能够有一件国家级的公共建筑存在,是挑战,更是光采。

评审的日期订于七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评委会主席由淸华大学教授,亦为两院院士的吴良镛担任,评审团共十一人,七位大陆本地评审、一位香港评审,以及三位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分别为西班牙的包费尔(Ricardo Bofil)、日本的芦原义信(Yoshinobu Ashihar-a),以及加拿大的阿瑟艾里克森(Arthur Erik-son)。

「既能……而又」的设计理念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预定将位于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旁边,建筑面积有十二万平方公尺,占地3.89公顷,在国家大剧院的评审报吿书中,特别指出中国所希望的设计纲要:设计造型要与周围环境结合,而又「和而不同」富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既具备庄重典雅而又亲切宜人;既具有开放性,便于群众交往,又利于经营管理;既能选用先进的技术,又能保证建设与长时间使用的经济合理性等等。在这么多(但也很合理)的要求之下,第一次比图没有任何设计方案获选,于是决定进行第二轮竞图。

由第一轮竞图中较接近国家大剧院评审团认同的十四个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的第二轮竞图,参加者有十四个,计有五个方案是中国设计师提出,九个为外国参赛者。此次特别加设技术委员会技术审查,使其不仅是在建筑设计上有所审核,也在声学、舞台工程等等实际的操作层面上,能有较客观公正的评断。竞图评审时间于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至十六日,十一月二十日公布结果。如众人所预料,第二次竞图仍未有实际的定案,而是选出五个最后入围者,将进行更细部的讨论及修正。这五个最后入围者,分别是中国的北京设计院、淸华大学建筑所、日本的矶崎新、法国巴黎机场公司,以及奥地利的汉斯荷能。其中汉斯荷能的参赛团中,台湾的建筑设计师陈光雄及王夏维亦协同参与设计。

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内部空间结构,共分一座可容纳两千五百人的歌剧院、一座可容纳两千人的音乐厅、一座专为西方歌剧和中国京剧而设计的戏剧场,以及可进行实验性展演的小剧场与艺术展廊。在此先将最后入围名单的两个中国参赛者放到一边,概略说明三位外国入围者对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外观建筑、对基本的两大厅、两小厅,以及展廊功能,以及内部的音声、灯光、舞台结构,及座位配置上的设计理念。

虽然完整的大剧院竞图,应该在图面上提出各项技术及设备的配置,但这次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竞图,显然只有日本、法国、德国,以及奥地利等这几个参赛者具有这样的实力,能将图面资料的细部完成至前期需讨论的进度,其他的参赛者,多半都刻意跳过这些技术层面的部分,仅做建筑上的考量。

汉斯荷能与矶崎新的设计

目前呼声最高的是奥地利的汉斯荷能,这位国际及建筑大师在建筑立面及空间配置上,如前所述,邀请了台湾的陈光雄及王夏维共同进行创意思考及设计,以补足其在中国文化及哲学面上的不足;而在技术层面上,主要的咨询者是维也纳国家大剧院的总监,他也是整个计划最重要的技术顾问;而在声学部分,则是邀请德国的穆勒以及华裔旅法的声学专家徐亚英担任。

汉斯荷能的建筑计划,是在整个竞图赛中最完整,也是考虑最周详的。而另一位能与汉斯荷能匹敌的,便是日本的矶崎新。矶崎新的作品遍布世界,当然最多的地点是日本,不论是美术馆或其他大型的公共空间,他都相当有经验,也是国际竞图比赛的常客。这次他在整个路线上与汉斯荷能较为接近,矶崎新在设计上也抓到最吸引评审的重点──在平面的机能上,他采取传统的中国习惯,尽量在形状上规矩,但小小的做出一些突破传统的变化,掌握了大众的喜好。矶崎新使用红墙来对应天安门广场,柱列来对应人民大会堂,这是直接的视觉对应,而最大的辩证是在他对屋顶的设计上。他在屋顶使用了较为有机的泡泡式结构,以与天安门广场周围两个最主要的屋顶结构──四波斜的屋顶以及人民大会堂的平顶屋顶──提出了不同的对应形态来进行辩证对话。

而巴黎的机场公司,不论是建筑史观或美学观点来看,都过于讨好东方人。它最大的创意也是在屋顶上,其设计有点类似一个倒过来的锅盖,但在天安门广场的整体空间上,并未能做出有深刻思考的建筑对话或对应。这件参赛作品若就一个国际级的竞图而言,是不够细致深入的。但他们能通过层层考验,进入最后阶段的评审,是因为在这场政治意味浓厚的竞图当中,或许他们的设计令许多人认为其带有中国式的富丽堂皇,能呈现出气派庄严的一面,可惜这些雕琢与装饰,对一座属于二十一世纪重要公共建筑的作品而言,在呈现手法上都过于表象。

中国建筑美学观点

而面对第三次竞图呼声最高的汉斯荷能,在建筑设计上,透过陈光雄与王夏维的协助,将中国风格的元素抽离到建筑艺术的境界,并没有刻意的去适应评审团或大众的观点,而是依其自己建筑的观点,以及他自己对其所体认到的、对建筑价値所意会到的,来作设计。

在第一轮竞图中,汉斯荷能的设计并未获得评审团的太高评价,原因是对中国的评审而言,无法看出有什么样的中国观点隐藏其中,所以被列为「看不懂」的设计。但外国评审则略有好评。由于汉斯荷能的设计是将中国美学抽离表达,而整个美学的观念又是建基在道家哲学之中,形态上较为轻巧无为。而这样的概念,直到第二轮竞图,才完全的被扭转过来。因为评审团十分慷慨的给了参赛者口头报吿的机会,在台湾的陈光雄辅助解说之下,评审团才算是大致上捕捉到这个设计的核心,致使其能脱颖而出,在众多设计中得到肯定的评价。

汉斯荷能在建筑外观上的设计,对应于整个外在环境,并未采取一个完整的闭锁空间,他所采用的是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入口的凹陷,在哲学层面上符合了道家的大盈若缺,在空间动线上,则正是由天安门广场走来顺势进入国家大剧院这个新兴的公共空间。而在景观上的配置,汉斯荷能挑战了最高难度的部分。

法国机场公司将歌剧院放在正中间,戏剧院放在右边,音乐厅放在左边,也就是一般正常思考中,最容易采行的方式。而日本的矶崎新则是采行了较为不对称的做法,将歌剧院与戏剧院放在右手边平行并排,音乐厅则放在左边,并略微扭弯。荷能则曾经想过与矶崎新极为类似的配置后,决定采用一个较为大胆的尝试,将歌剧院对准天安门的基准线后,旋转45度左右,形成了一条扭曲的歪斜线,然后再将戏剧院与歌剧院的对称轴亦改为斜放,音乐厅与小剧场均放在前面,所以视觉平面是歪曲而扭动的。这也就是一开始许多人并不注意或不看好这个计划的原因,因为这违背了中国向来习惯的方正格局。但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后来逐渐脱颖而出,是因为国家大剧院后方有一块相当大的绿化景观,面对这样的一片景观,如果没有好好的去思考如何呈现,则很可能会在建筑完成后,同时也犠牲掉景观存在的价値。法国巴黎机场公司的计划中,很显然就是完全封闭景观的例子,而日本矶崎新的设计则能保留部分,这已经是竞图中罕见的少数,相当可贵了。可是汉斯荷能这个乍看之下有点奇怪的空间动线,透过斜角度,使得后面的绿化景观完全开放出来,是后来居上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关于声响的基本设施

在声音方面的处理上,对歌剧院、音乐厅等地方,都是最重要的技术部分。由于外在环境是属于相当广大的公共空间,所以汉斯荷能采用了「双层盒子」的隔音原理,用双层屋顶与墙面,来处理噪音阻绝的部分。而预定的建筑地点,可能在未来会遇到地铁兴建,所以采取主动隔震,在地铁轨道床下铺设耐久的弹性垫,以节省成本支出。

而在内部噪音的控制上,演出厅的通风设备将会自每个座位下送出新鲜空气,风速控制在0.2米/秒范围内,以确保观众不至因人数众多而有通风不佳,或风口位置不良的问题。而会震动的机组则有其特有的惯性基座及弹簧减震器,这些弹性吊具将会配置在风管、水管的支撑上。

而歌剧院则是延续义大利、法国、奥地利的歌剧院模式,及一座较大的池座极多层的浅包厢,以确保最佳的声音空间感。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有效体积约两万平方公尺,每一个座位的容积约为八平方公尺,这样的比例也容易实现中频混响时间1.5秒,而低频部份,混响时间可以略长于中频。

在天花板的设计上,则是以有效的声音反射面为设计重心。天花板将与侧墙一起造成混音与空间关系,使声波能平均扩散,并注意灯光桥开口不要影响到天花板的反射声分布。

戏剧院则因主要适用于传统京剧、地方剧,以及民族歌舞等的演出,所以技术上的考量也是以此为主,要让语言淸晰,音乐又不乾涩。戏剧院体积约为8500平方公尺,每个座位容积约为6.1平方公尺,中频混响时间达1.2秒。但中国京剧的特点是,由于其起源于户外演出,所以伴奏乐器声音大且中高频成份突出,容易显得刺耳,所以中乐乐团配置不在观众席前方的西洋乐池中,而是在两侧,并且顾虑到京剧的演员声音分布分别在镜框台口内、延伸舞台等等不同区位,希望其传递出去的声音质美而淸晰。而在天花板和舞台口侧墙,则采用反射性材料以及吸音材料,尽量让声音的混响时间变化缩短。

汉斯荷能的考量极其周密,在整个竞图作品中,唯一能在技术层面上与其相较的,只有法国的奴威尔,可惜奴威尔在建筑外观上的设计过于前卫,已经超出北京所容忍的范围,因此而未能进入最后遴选。

希望与荣耀

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竞图赛,在漫长的两轮竞图后,仍是未有最后的结论。最后的决定,也就是第三轮评审,至今比赛方案未明,可能是再修正后比图,也可能就是由上级遴选。北京要盖国家大剧院,这当然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轻忽不得,因此这条路漫长而艰辛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能参与这项计划,几乎是所有建筑师的希望与荣耀,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及人际关系运作双重上)。

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竞图,几乎像是一场悬疑的推理剧场,呼声最高的,是否能真的落实其梦想,实难预测。建筑上的竞图充满了政治意味,不过在北京这个地方,艺术为政治服务,似乎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而北京人民对这次竞图的热忱,更可以看出国家大剧院在这首善之都的地位。一般建筑竞图赛都是只有专业或相关领域人士才会前往参观,但在北京的展览场地,几乎天天水泄不通,不论你懂不懂,从泥水匠到计程车司机,就算买菜的太太,都会顺路过去看看,给高层设计人士一些属于人民的建议。于是这场竞图简直成了全民选美大会,会场中时而有人摇首晃脑,时而有人大发议论,不管好设计坏设计,能看懂的就该给它口头鼓励。

民粹主义的可爱之处,或许正是在此。

 

文字|李茶  文字工作者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