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表演史观建立的目的,正是挖掘重建那些被过去既有史观筛漏遗忘的表演活动事迹,而所谓的女性主义的特定政治性格,又恰好是让吾人解构既有史论,重新检视被深埋遗忘的过去,并据此重塑建构未来史观的主要关键与动力。
大部分的历史书写,难免以此时此刻的观点,居高傲视彼时彼刻那些甫落幕的人事物。对于以女性主义观点回顾表演史的历史论述而言,这项特质却更是一种书写的策略。此语并非贬抑女性主义观点必然以其特定的政治立场任意扭曲所谓的「历史真相」;相反的,女性主义表演史观建立的目的,正是挖掘重建那些被过去既有史观筛漏遗忘的表演活动事迹,而所谓的女性主义的特定政治性格,又恰好是让吾人解构既有史论,重新检视被深埋遗忘的过去,并据此重塑建构未来史观的主要关键与动力。
以欧美表演研究界为例,西方表演艺术新历史论述在二十世纪的八〇年代开始,并于九〇年代进入高峰,其间出版或发表的剧场史(或表演史)论述,几乎都强调特有历史观的形塑,女性主义的戏剧史书写(feminist history of theatre)正是此一历史论述潮流的主要角色。此外,随著女性创作人口的增加,相关性别议题的不同提问,促使她们或从作品的形式内容或从表演团体的经营结构著手,而另有所获,致使创作与经营本身成为未来新剧场史的积极书写。因为这波新历史论述的风起云涌正在改写传统表演史的面貌,因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正在创造未来新的历史,若要在此「话说重头」地回顾女性主义对二十世纪表演艺术的冲击,我们势必要从这话题的尾端,也就是二十世纪后半几十余年的女性戏剧史建构的迹象开始讲起,才能排开老调旧论,略略勾沈表演史中女性乃至其他边缘声音的历史情境和场域。
剧场史的女性主义书写
新进发展中的女性主义戏剧史的新历史论述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是寻找女性表演工作者的身影,其二为再现女性剧作家的声音。前者广泛搜寻剧场各领域,特别是十七世纪女演员现身西方剧场以来,女性剧场工作者的历史身影,意图检视西方剧场史中主导封杀女性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意涵,并据其结果,提出另类的剧场史范畴(如女性经常参与的非文字文本的、非官方涵养的的各式表演活动);后者则意在突围传统男性主导的戏剧文字书写领域,重新出土历来女性的剧作书写,并根据女作家对相同形式与议题的不同展现,重新定位剧场美学的推动和演进的模式与痕迹。
一九〇九年英国评论者曾指出,「男作家创作以女性为中心的剧作,其实形构了现代剧场的面貌」,一语道破女性议题在现代剧场发展中的彰显地位。而传统历史论述中有关女性主义与表演界结盟的讨论,确也多半从易卜生一八七九年的《傀儡家庭》A Doll House说起。《傀儡家庭》对世界妇女解放发展当然有不可否认的影响: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其妇女解放运动者都受到该剧中人挪拉夺门而出的撼动与鼓舞;中国五四时期出生的「新女性」甚且被当时的中国知青命名为「中国的挪拉」。尽管《傀儡家庭》泛起的广大效应令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的历史定位历久弥坚,近年的硏究却也愈见挑战该剧被过度渲染的女性主义色彩,而直指那些对易氏剧作的女性解放信息绘声绘影的论述。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史资料的陆续出土,让我们回到该剧的历史场景,并得以了解这部剧作于一八七九出版时,瑞典早已先一步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拥有权,而英美两国的妇运工作者,则在更早的时候便开始推动妇女的财产拥有权。女性主义剧场史的提问是,如果《傀儡家庭》掀起了世界舞台再现妇女社会地位的热潮,那么该剧的观点与欧陆妇运诉求的关连何在?与挪拉这个虚构人物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中的欧洲女性,对易卜生所辩证的妇女问题看法究竟是什么?如果有机会,当时女性表演工作者又会以什么样的手法呈现易氏剧作所讨论的妇女社会问题?她们的手法与易卜生式写实主义的差别所隐含的社会意涵与美学观又是什么?
例如,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女作家的现代剧作,1880s-1930s》Modern Drama by Women, 1880s-1930s,选录的欧洲女作家剧作提供许多例证重复显示,这些欧洲女作家虽受易卜生影响,其作品却往往尖锐地呈现一个异于易卜生式写实戏剧所建构的价値取向与美学观点。最明显的是,这些剧作中的女主角往往与挪拉的痛快决裂大异其趣,而经常倾向以悲剧性的自杀为终结;因此,这些剧作在当时经常引来失败妇运之讥。时过百年,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却从这种讥讽中,看到彼时观众的写实观,其实正不自觉地混淆了艺术与生活、叙事常规与社会必然性的区隔;这样的提问,进一步厘清了当时观众所认知的「写实主义」,而这毋宁是长期被偏重创作者角色的传统剧论所忽略的重要剧场史面貌。
笔者过去研究二十世纪上半中国现代剧场时,也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即,相对于五四时期男作家笔下新女性那种兴奋地摇旗呐喊「解放」、「出走」的风貌,女作家如白薇等人笔下的新女性,却散发一股奇异的悲观情绪和心理矛盾,似乎她们对革命充满了既憧憬又犹豫的矛盾与尴尬。笔者以为,造成男作家「指示性」(prescriptive)的书写策略和女作家「描述性」(descriptive)的书写习惯之间的差异的关键在于「男作家在乎的是怎样架构一种理论思想,并据此思想树立一个符合现代中国形象的女性典范,而女作家则关心女人个体在现有环境下的真实处境,以及她们面对各种新思潮的挣扎与矛盾」。对于上述的女性主义的新历史提问,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对于女作家和男作家风格迥异的研究,不仅对比出男作家创作背景的独特性,此独特性更进一步验证所谓男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普遍性」,其实是十分男性中心的标准,一种进乎一厢情愿的假设与虚构。
再者,英国当代女性主义剧场史学者Jane de Gay在探索被公认为女性绝迹的欧洲剧场史时还发现,女演员其实比一般认知的十七世纪更早的十六世纪初便已现身欧洲舞台,而她们对角色的塑造与表演,甚至影响男作家的创作。此外,欧洲女性从事剧场经营的例子也出现在十六、七世纪之交的贵族女性,如丹麦女王与英王查理一世的法国王妃;至十八世纪时,义大利女性开始经营小型剧场,或与她们的丈夫,乃至伴侣共事。然而,这些女性的妻子身分,以及她们经营的剧场规模,却使她们被传统剧场史排除在外。de Gay据此提问,如果剧场史的书写对象限于那些由官方出资、君王管理、贵族评审、由文字翻转为舞台呈现的活动,其他冲州撞府的女性所从事的无文字剧本的街头演出活动当然会缺席。换言之,女性表演工作者的足迹见证了过去史述者不自觉的筛选标准,此标准不仅持续地将女性剧场活动边缘化,尙且重复地眷顾了同一批的主要创作者;也因此,重新厘清作者论、创作权、再现、表现等议题,便成为此刻女性剧场美学史书写的重要命题之一。
英美女性主义剧场传奇
自一九六八起,二十世纪见证了欧美女性创作人口的激增以及形式内容的多样化。以英国为例,Devised Theatre是六〇年代女性剧场常见的手法,其特点是,作品的形成并不依循传统途径由剧本书写开始,而是由一个创作/制作群队的组成开始,以协力创作与协力管理的方式,结构一个作品。协力制作是因应女性有限的社会资源,协力创作则可凝聚不同的女性经验以为创作素材,并逆转以编导为中心的专制创作模式。六〇至七〇年代英国女性剧场的特色因此在于她们专注处理性别议题,特别是长期被压抑的女性经验,并且多半以团队而非个人的方式面世。这样的情形要等到九〇年代随著资源日渐对女性开放才有所改变:因为政治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嬗递,个别的女性导演与编剧开始有机会在主流剧场崭露头角,女性经验开始从她们的创作中心逐渐退位。
美国女性主义剧场的传奇经历与英国颇有雷同之处。从一九六九年至雷根掌政的一九八四年间,美国至少出现一百六十个以女性主义为共同诉求的戏剧团体。除了数大的奇观,彼时美国女性主义剧场的传奇成就还包括个人表演的盛行,以及专门赞助女性剧场创作的私人基金会的运作。数大,乃出于当时女性表演工作者(以及团体)之间以剧场为其社会实践的强烈共识。値得注意的是,此共识不仅导致女性艺术家以分工协力方式创作及经营,更为此时的女性主义剧场凝聚出一群坚贞的观众。社区群体意识可说是维系彼时女性主义剧场工作者与特定观众十五年不辍的主要支柱。此外,为鼓励女性创作而设立的私人赞助机构,更是加深女性主义剧场中那股已然十分强烈的社区群体意识。再者,单人表演的形式使得有心妇运的艺术家得以较大的机动性与较低的成本,继续表演工作。
然而协力经营使得所有艺术家必须共同承担财务压力,而过早带来身心疲乏。女性主义的群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创作的限制;未能突破女性经验与议题,正是这些表演团体面对八〇年代中整体社会文化生态的转变,而无所适从的主要关键。因此,当雷根政府大量缩减艺术补助,并将大部分赞助投注争议性较少的艺术团体,女性主义剧团既受资源锐减的冲击,又无法另辟创作源头,腹背受敌之余,纷纷结束运作。至一九九六年仅剩下「女子开裆裤剧团」(Split Britches)、「蜘蛛女剧团」(Spider-women)、「地平线剧团」(Horizon: A Woman' s Perspective Theatre)等,三个具备相当艺术成就的团体得以为继。
英美女性主义剧场的式微,也许会被视为女性主义从剧场没落的指标。然而证诸女性主义在剧场史中几度浮沈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女性主义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的几番起落,正揭示其不断变更的阶段性任务特质。女性主义其实是随著不同时代人们对性别意识形态的挑战、顚覆、重构而调整其律动;英美女性主义自七〇年代初至八〇年代末出现的各种诉求各异(激进女性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的女性主义剧场,十分具体地说明了这种异动特质。不仅英美如此,六十年代末期以来,包括南美洲、南非、俄罗斯在内的各国有关「女性剧场」或「女性主义剧场」的辩证,在在说明了女性剧场工作者与女性主义的互动,并未依循某种既定模式。
在整个二十世纪剧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的位置虽有轻重缓急之别,然而她却从未自二十世纪的表演文化中完全匿迹。无论女性表演工作者与女性主义的互动如何,承载「女性主义」标签剧场的递减,未必单纯意味女性主义影响力的锐减,也有可能是出于剧场工作模式的改变。有趣的是,女性主义几度崛起所带动的人类对性别内涵的重新认识,使得「性别」俨然成为人类行为中许多暧昧模糊场域的隐喻,据此,女性主义在九〇年代式微时,却又在其他边缘地带发现她的共鸣声。
边缘的共鸣音
七〇年代至八〇年代欧美女性主义剧场工作的焦点,不仅止于创作,尙且及于理论辩证。除了前述有关女性剧场史的书写之外,女性主义剧场理论以观众接受理论的探讨所引发的影响最为深刻。一九七五年莫薇(Laura Mulvey)著名的电影理论「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提问男性社会结构中女性观视快感的存在;稍晚,女性主义戏剧学者也提出经典写实戏剧对女性主义的限制。前者提醒主流叙事电影的操镜者承袭男性偷窥欲望,因此往往透过镜头继续强化此一结构,并规范观影者的性别角色认同。后者关注的是,写实主义剧场既是建构于剧场幻觉,便只能复制男性父系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对于是女性主义逆转该主流社会结构是无异的。两者的论述十分类近,均开创作品接受理论的探讨,以及观众行为的分析。然而两者也都被批评过度依赖作品与观者之间固著不变的角色。
于是,八〇年代末期陆续出现了从布莱希特的疏离理论延伸而来的女性主义观视理论,强调布式反写实主义幻觉的戏剧,恰可断裂、逆转主流写实剧作所建构/强化的观者和被观者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与此相关的另一论述则是以同志经验为基础的酷儿(queer)歪读理论,强调以「拒绝」为女性主义的阅读(观视)策略(resisting reader),以歪读抵消主流剧作意欲强制于观者的性别角色意识形态。
有趣的是,酷儿歪读与女性主义拒读理论的策略结盟,又与九〇年代方兴未艾的同志论述和同志剧场同步,因而引发另一波的另类剧场史书写;于是,类似「最受同志剧场欢迎的主流戏剧作品」的题目成为千禧年除夕出版界的盛事,这类命题所凸显的何者是作者已死的问题,还有一连串另类剧场史的建构(如,女同志剧作史述、二十世纪男同志剧场史等),以及随之而来的横陈在吾人眼前的传统剧场史尸骸。
受上述女性主义接受理论影响所开创的另类剧场史观的书写,以及它所建立的再诠释权(再创作、或读者理论)的合法性,并不是女性主义剧场论述在其他场域获得的唯一回应。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在此一一介绍的,还有少数族裔戏剧史的开创和建立,也分别在阅读理论和新历史建构等方法上,与女性主义剧场论述遥相呼应,而形成另一个策略结盟。回头检视这些痕迹,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欧美女性主义剧场虽然在八〇年代因为观点自囿于女性经验而逐渐式微,但却再度以策略结盟的方式,透过其他边缘领域的共鸣声而再生了。不同的是,女性主义这次的再生,展示了一种更广大开阔的企图心。女性主义剧场不再了吗?或者她换了面具、变了身段、修正了发音部位?
文字|周慧玲 中央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女性议题相关历史与剧场事件年表 |
|||||
时间 |
中国/台湾 |
欧陆 |
英国 |
美国 |
其他 |
15th C |
|
15th C义大利女性Anotonnia Gianotti Pulci编宗教剧;1588义大利艺术喜剧女伶Isabella Canali Andreinl写Mirtilla 1667法国出现第一位女演员;17th C末女演员现身英国 |
|
||
1772 │ 1830s |
1772乾隆禁女伶,魏长生完备𫏋工 |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妇女街头抗议粮食短缺 1791法国会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女演员Olympe de Gouge(温和派共和党)发表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回应;并写剧本,推动妇女专属剧院。 |
1783英 Mary Wollstonecraft於伦敦创立女子学校。1791 Wollstoncraft发表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首将启蒙槪念用于女性议题。 |
1833美黑人妇女Sarah Mapp Donglass成立Female Anti-Slavery Society |
|
1840s初 |
鸦片战争 1842上海开埠 |
|
1840美国白人妇女Lucretia Mott与Elizabeth Stanton等与丈夫赴英参加国际反奴隶制度大会,因其性别被拒。 |
|
|
19th C 中以降 |
|
工业革命带动妇女独立就业;中产妇女身处社会生产之外; 末婚妇女有财产权,婚后则无。 |
|
|
|
1848 │ 1858 |
|
1848美Stanton发表Seneaca Falls 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1849英Jane Eyre描述中产妇女的悲剧。 1850美Susan Antony与Stanton推动十四州通过妇女拥有财产权 1856英A Married Woman's Property Bill通过;1858英Englishwoman's Journal创刊鼓吹妇女就业教育投票 |
|
||
1860s │ 1870s |
70s上海出现第一个女京班 |
1874瑞典立法允已婚妇自理收入 1879义妇女义务小学教育 1879 A Doll's House出版 |
1861英女男演员比例达67.96:100 1878英国官方罢官娼 |
1870s社会净化主导妇运。美一女演员被妇运者Stone耻笑为未婚妈妈。 |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
1880s 社会主 义女性 主义 崛起 |
|
'83 Anne CharlotteLeffler Edgren发表True Women,呼应A Doll'House,为瑞典第一次成功女作家舞台演出 1884恩格斯发表The 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Property and the State 1884。 1888 Strindburg写成Miss Julie |
1880达尔文发表进化论提出女性沦为附属之因 1881英女男演员比例为:101.05:100 1888英男演员倡议提高演员社会地位 1888美成立"National American Woman's Suffrage Association" |
日本妇女争取基本权参政权; 印度妇女争取教育权投票权。 印尼妇女反抗就婚姻制度,争取教育权。 |
|
1890s |
1894上海美心茶园开,专演女班戏 |
1890 Hedda Gabler出版。 1892法女作家Rachilde象征主义剧作 The Crystal Spider 公演,影响Oscar Wilde作品行径 1898义女作家Natalie Costa- Zalessow写实剧作Her Soul上演。 |
19C England有189女性剧作家。 |
日本禁止女性集会议论政治,女性转向社会议题。 |
|
1900s |
1907秋瑾遇害 1907春柳社在东京成立 |
1901俄女剧作家Zinaida Gippis象征主义作Sacred Blood出版 1908德女编剧演员Elsa Bernstein其最后自然主义剧作Maria Arndt演妇女教育问题 |
1903英Women's Social & Political Union(WS PU)推动妇女参政'07发行Votes for Women 1907英国男演员社会地位提高陆续受封 1908冬Actresses' Franchise League arose out of the suffrage movement 1909美籍英女演员Elizabeth Robins受WSPU影响创作剧本Votes for Women并于英国剧场演出 |
1909澳洲妇女政治协会成立。 |
|
1910s |
1911中华民国立国 1912中国妇女参政会成立但失败 1914上海出现至少6个女新剧团体被江苏政府解散 1915周恩来天津南开反串女角 1919五四运动 1919胡适发表易卜生论、《终身大事》 |
1914法女作家Melanie Hawthorne剧作Woman Triumphant演出女性自杀,回应主流现代戏剧 |
1911英当局驳斥原承诺有财产妇女投票权妇女砸毁政府窗子。 1911女男演员比例101.05:100 1918英三十岁妇女获投票权 |
|
1911日本首次妇女参政促进活动。蓝袜杂志创刊介绍A Doll's House,启发女作家Hasegawa Shigure以契诃夫技法重写歌舞伎作Wavering Traces,2年后上演。 1914俄女性主义者Kollontai入Bolshevik党,1917起提多项妇女政策,至今多未落实 1918印度妇女赢得教育/投票权 1919巴西国际妇女大会在阿根廷举行 |
1920s 鼓噪的 年代 |
1922中国妇女获参政权。北大招收第一个女学生。电影女演员亮相。潽舜钦从事电影剧作 1923第一个话剧女演员钱剑秋演出《终身大事》(洪深)。'27白薇写《打出幽灵塔》 |
20s欧美妇女有教育权,正争取进入大学,工作机会佳,前卫运动中妇女地位重要,美国有New Woman, flapper, femme fatale 欧美没人谈女性主义。 |
1921 英Genevieve Ward 第一位受册封的女演员。 |
1923美女剧作家Djun Barnes剧作The Dove出版,以象征手法处理性虐待1926演出 1928美黑人女作家Marita Bonner 出版剧作The Purple Flower |
1927阿根廷女作家Alfonsina Storni作品The Master of the World演出 |
1930s 经济萧 条反挫 运动 |
左翼戏剧电影文学运动 1933艾霞编演电影《现代─女性》,1934自杀。 王莹创作《宝姑》 |
'37芬兰女作家Hella Wuolijoki之Hulda Juurakko演出女工事 |
Nicoll统计'00-30英格兰有700女剧作家 |
Bzowski统计美国有4000女剧作家 |
史达林反挫运动自由恋爱被视为中产游戏 |
1935-45 二次 大战 |
'35梅兰芳访俄、美 '36陈波儿于百灵庙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首度劳军演出。 '37抗战演剧开始。 '44陈波儿集体创作《同志,你走错了路》 '45台湾脱离日本统治。 |
'45 Italian妇女投票权 |
|
战时700万妇女承担武器制造、机械等。 37 Gone with the Wind 上银幕 |
|
19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民党来台。 |
战后广告电影等大众媒体劝告妇女回家 Simmone de Beauvoir发表The Second Sex是50s仅存女性主义声音 |
|
||
1950 │ 1960s |
|
|
|
1963美总统甘乃迪被暗杀 1963美Betty Friedan出版The Feminine Mystigue讨论战后妇女问题 |
|
1966 │ 1976 |
文化大革命 |
1960s妇女积极参各项社运、但仍扮演投性角色。打击选美活动 1970义大利妇女离婚权。 |
英劳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比美多。 68女性剧团涌现,历经70s, 发展Devised Theatre模式,至90s式微。 |
1968 feminist批Miss USA,烧胸罩唤醒意识. 1972国会通过禁止性别歧视宪法修正案 1973妇女堕胎权;全美出现2000余妇女组织,但发生歧异黑人、女同性恋。 1969-1980s中,至少160女性主义戏剧团体 1979印第安裔女性成立蜘蛛女剧团。 |
1968墨西哥女作Rosario Castellano的The Eternal Feminine被视为墨国女性主义剧场开始,并鼓动feminism的社会实践。 70末,Russia女性探讨极权后的爱情与迷失。 |
1970s |
|
70s英国主要趋势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扩及剧场风格 70s德国妇运受极左影响;义大利要求自由离婚、堕胎、法强暴权;法国妓女反抗男人与政府的伪善。 70初至90年初,英女性采devised theatre槪念,集体创作而非诠释剧本,争取更多机会发言,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此类团体有Scarlet, Foursight女演员寻找剧作家合作 |
印度抗议沙堤、性骚扰、强暴 |
||
1979 │ 1980s |
|
80s德国妇运出现环保影响。 |
79-90佘契尔/雷根保守主义反挫妇运;妇女占英贫穷人口的65%。 1986 The Magdalena Project开始,80-90女性剧作家、导演独立出线 |
1980纽约─女界咖啡坊Women's One World 1981女子开档裤剧团成军纽约开女同志表演先河 1980s Sue-Ellen Case指realists承载主流父权意识 1984-1992雷根减缩艺术赞助、协力运作疲乏,160余个女性主义剧团仅剩3团。 |
|
1990s |
|
|
1997 Devised Theatre衰退;女性寄望以艺术家身分融入社会主流。1995 Fiona Shaw在National Theatre扮演Richard II;诠释剧本再度成为焦点,80年代激进的Scarlet Theatre放弃“promote an all-female image in the outside world” |
|
|
周慧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