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
舞蹈
《剩女經濟》 挑戰性別與經濟體制的藝術探索
以《少女須知》系列使用「裸/身」概念來探討女性主義的藝術家蘇品文,從2023年開始進入新階段的探索,而《剩女經濟》即是展現這段時間以來的累積。邁向40歲的蘇品文,透過自己的肉身以大眾定義的「剩女」的身體,透過市場產品和觀眾互動來建構場景空間,檢視社會如何看待有利或無用的事物。作品結合了食品市場的「最佳食用期限」概念和異性戀婚姻的主導邏輯,質疑厭女文化和社會普遍根深柢固的性別歧視思想。 「剩女」一詞在華語語境裡,如今廣泛被聯想為具有貶意的大齡未婚女性,《華爾街日報》也出現讀者投書探討「剩女」經濟學。(註)被歸屬於「剩女」的蘇品文,將自己的肉身作為題材,毫無保留地提問,「我在談的是40歲的我怎麼存活下去的策略。」不只是面對因大齡身分遭受的歧視,還有如何創新和擔負獨自演出完整作品的體力。 除此之外,蘇品文也希望這次作品可以探索超越二元性別觀的女性主義世界觀,突破傳統女性主義過於聚焦於生理女性的觀點。他積極地使用「they/them」(英文代名詞「他們」)來作為作品目標,不再只是依賴自己個人作為生理女性的身體形象,而是提議一種新的女性主義樣貌,打破性別的二元對立,倡導更具包容性的性別觀。 作為臺北藝術節國際共同製作的委託創作,蘇品文也提到創作的艱辛:「要在全球語境中談東亞的女性主義,又要考慮它的社會文化脈絡。」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光是使用不同語言討論作品時就會產生落差和誤解。」蘇品文提到:「我自己也很小心的是面對所謂的異國情調。」他同時也希望作品在不同城市巡演時,觀眾接收到的不要落差太大,「尤其是裸體這件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四)
朱迪斯.巴特勒:解放的自由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一位美國的後結構主義思想家,關注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以及相關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近期的學術思想集中在對猶太復國與國家暴力的哲學反思,也在參與抵制以色列政府的政治行動。 巴特勒最著名的理論貢獻是其透過「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提出嶄新的個體慾望、主體建構與性別常規(gender norms)理念。這些在生活中一再出現的展演逐步鞏固性別認同,最終型塑出看似合理客觀的「性別常規」,成為規範我們在社會中如何行動與表現的規範來源。 在巴特勒之前,許多性別研究學者對社會性別(gender)主張建構論,協助我們看見性別角色在社會中並非自然存在,而是權力運作下的產物,這樣的主張背後也隱含著透過行動挑戰社會建構的政治必要性。巴特勒則指出,不僅是社會性別,生理性別以及人類慾望的意義也都是透過話語系統展演出來的。很多經驗缺乏適當的主體能動去說它或展演它,因為能動性同時也是性別展演的一部分。進一步來說,權利的主張本身也必然是一種性別展演,於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具有脆弱性(precarity),成為沒有權利主張權利的人,或者有些人必須在主張權利的過程中不斷剝削與殖民自我,方能成為被看見的公民。 巴特勒的分析提醒我們:唯有理解這些體制內的霸權與建構,我們才有機會在體制中找到顛覆的方式,並在這樣的日常實踐中改寫各種污名,覓得從體制壓迫中解放的自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生命行至幽暗處
老了,那些激情和愛戀都到哪裡去了?人們對老年情慾的談論總是帶著質疑、鄙視,甚至抹上道德的污名,因而更增加它的神秘與不可言說的抑鬱。在父權的社會裡,老年男性或許還可夸夸其言,找到情慾的出口。相對的,老年女性的情慾總是被閉鎖在生命的幽暗處。但是性真的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嗎?隨著年紀的增長,性的意義與實踐,是否已經與年輕時大為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文本是米契爾結合電影與劇場美學背後的一股驅動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轉換成主角一樣,在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中,真實幻象是「如何地被創造」已經越俎代庖成了觀賞中心,帶給觀眾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戲體驗。劇末,讓人如夢初醒,赫然驚覺,不單單螢幕上是幻,劇場上揭露的真實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導演
凱蒂.米契爾 女性主義者的凝視
她是極少數能夠縱橫歐陸與英國、成就高規格大製作的女性劇場導演,在這個多少還是以男性為主導者的表演藝術領域中,凱蒂.米契爾更刻意突顯其女性主義者的角色,在選材與詮釋角度上,從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視」,所以在重新詮釋史特林堡、這個知名「厭女者」的劇作《茱莉小姐》時,也刻意從劇中的女僕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最多數的女性團體,她們的故事向來都沒有被敘述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爾美可創造了幾何重複的動作模式,搭配上極簡主義的音樂,使舞者的個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築物的內外出現,她們的身體無法從環境中脫離,主體性與客體性互相依存,而觀者也因此與表演本身產生互動性的關係。在建築物中舞動的身體使空間更為具體,舞者在空間中,一開始是以直線的方式探討空間,接著進入對角線和原形的方式來舞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純粹動作書寫,精準捕捉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使這支作品進入抽象而純粹舞蹈的藝術領域。
-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一
從女性主義出發的溫情戲劇
這次外表坊所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齣很傳統的戲,她們沒有過多地進行戲劇手法上的探索,也沒有強加現代劇場的元素,我們找不到任何的確實的理論來為她們加分,可是這齣戲確實很好地出現在視野中。從某種角度來看,她們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種成熟穩重的創作觀,這創作觀也是大陸戲劇人目前極度缺乏的。
-
舞蹈新訊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深情無限的音樂密碼--克拉拉.舒曼與舒曼
克拉拉與舒曼,這對音樂史上少見的組合,無論在愛情與音樂理念上,給予當代及後進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諸多議題,存在他們音樂當中的密碼,也逐漸一一被解碼。兩人作品中的密碼被解開之際,除了兩人的愛情故事,更彰顯了當時兩人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超越一般夫妻關係,彼此互為對方的創作靈感,缺一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卡門》原創導演
法蘭茜斯卡.贊貝洛 讓歌劇與你更親近
擔任NSO《卡門》導演的法蘭茜斯卡.贊貝洛,是當代優秀的歌劇導演中難得一見的女性,她的陰性領導與女性主義立場,讓她獨樹一幟。她執導的作品不像許多當代歌劇導演一般,那麼偏好抽象與衝突,而是在寫實動作與視覺創意之間,取得平衡。簡單地說,讓觀眾舒服而自然地觀賞一部華美的高品質現場演出,是贊貝洛向來贏得口碑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們何時在劇場當家?
雖然在父權社會的壓抑下,女性的劇場活動看似起步甚晚,但其實從希臘羅馬時期的啞劇女丑,隱匿在廳房院落、沙龍世界的女劇人,女性並未放棄「被看見」。直到一九六○年代隨著婦女解放運動,女性劇場也邁開自己的腳步,在台前幕後創造自己的創意場域,而今更是百花齊放、多采多姿,令人難以想像,怎能有一個沒有女人的劇場?
-
回想與回響 Echo
愈「陳」愈香.愈「變」愈辣
她們展示酷兒身分與現實生活的種種矛盾、荒謬及深刻的地方,透過對現實無懼地觀察和探求,把我們以為最平淡無奇的細節展現在舞台上,形成荒誕、苦澀,或像隱喻般更強烈的效果。她們的戲充滿了感情,充滿赤裸的觸動,也經常讓人感覺「鮮血淋漓」;其實,最優秀的創作必定比理論來得複雜,而且觀念更為前衛。
-
經典解剖室
變種同時的變革
易卜生為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產物,他對女性自覺的領悟亦強烈受到兩者影響。娜拉的成長和出走與十九世紀流行的(自由主義式的)女性主義所追求的有不謀而合之處,這一派的女性主義所標榜的是女人可以跟男人一樣,甚至可以與男性一較長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觀的解構與重塑
女性主義表演史觀建立的目的,正是挖掘重建那些被過去既有史觀篩漏遺忘的表演活動事蹟,而所謂的女性主義的特定政治性格,又恰好是讓吾人解構既有史論,重新檢視被深埋遺忘的過去,並據此重塑建構未來史觀的主要關鍵與動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性別/政治/劇場面面觀
原本在祭儀與古代社會文化等層面就已存在的異裝、同性戀等課題,在時間與世界歷史變化的過程中,衍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同時也反映到劇場演出當中。作者認爲:人類若是不能與自己性/性別異質的身體共生共榮的話,性別政治劇場的好戲仍將上演不輟。
-
編輯室
文化的過程
自從兩岸交流以來,「觀衆」今年最飽眼福,除了政治舞台上雙邊交手,招術出奇外,幾次名爲「刼機」的「飛行觀摩」場面驚天動地,不但眞槍實彈地勞駕了大批臨時演員抵台演出,電視台也不惜巨資首度動用SNG衛星實況轉播,賣力配合。而在實際的舞台上,大陸的大型演出團體、一級表演藝術家也都在今年輪番登台。在這樣一個熱絡的表面下,雖然有人樂觀其成,也有人爲國内表演者的工作權益受威脅而憂心,但在熱度稍退的寒冬歲末,卻欣見一些對本土文化的反省正刺激著藝文工作者及觀衆。 十月上海民族樂團來台的演出展現了異於中央民族樂團「交響化」的風格,其江南藝術的特色運用在音色、形式處理的多元化上,不但激發了國内國樂界對台灣數十年來發展的自信,同時也肯定了發展本土地方風格的決心。而這樣一個比照也將在本月「浙崑」來訪及雅音小集的演出中,帶給我們另一次的省思。 在舞蹈方面,編舞家親身實地走入了少數民族的族群裡,走進了原住民的聚落裡,不論是岷江上游三千公尺山上的羌族自治區,或是台灣山巔水湄的不同部族中,以一顆誠懇的心去面對「支流」文化裡的眞,再也不是囫圇截形取貌,而在這樣一個「呈現原貌」的企圖背後,是一分人文的省思與關懷。 對少數族群、支流文化的關注不只發生在台灣,在紐約同性戀與女性主義的主題在劇場裡一再地被運用、討論,不因這樣的議題爭論性大,容易製造新聞,而是劇場,作爲一個檢視生命的鏡框,已觀照到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詮釋。 在時間的洪流中,所謂主流與支流文化,並非是一個穩定的關係。走向小傳統、地方鄕土、弱勢族群是目前藝術發展的國際性趨勢,它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内容與外在多元的形式,但是在這樣一個面對、反省、再創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知識份子如何以誠懇的態度去轉化其精神,而這麼一個過程誠如漢寶德先生所言,就是「文化」。 林靜芸
-
紐約
「一女界」劇場及女性主義表演
儘管西方的女性主義目前爭議仍多,但其影響卻逐漸擴大;而在劇場中,「女性表演」已成爲新的戲劇類型,蔚爲一股強大的反動力。 本刊特別介紹國外目前活躍的女性表演者,看她們如何藉由劇場質疑社會體制加諸女性的壓迫和扭曲;更激進的,甚至以女同性戀顚覆傳統的性別角色扮演。